中国汽车企业核⼼竞争⼒(初稿)1[1]
中国汽车企业核⼼竞争⼒分析
中华汽车配件【摘要】中国汽车企业核⼼竞争⼒是汽车企业市场竞争的关键,但⽬前我国汽车企业培育核⼼竞争⼒尚存许多问题,如技术创新能⼒弱、市场销售能⼒不⾜、企业管理能⼒差、对外⽅依赖性强等,我国汽车企业应努⼒避开各种误区并进⾏合理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念,打造属于⾃⼰的核⼼竞争⼒。
【关键词】企业核⼼竞争⼒;知识产权;⾃主品牌;汽车企业
改⾰开放20多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轿车业迅速发展,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亮点,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我们在中国汽车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汽车企业与跨国汽车企业在各⽅⾯尤其是核⼼竞争⼒⽅⾯还存在较⼤差距,中国汽车企业在现今状况下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技术创新能⼒弱,合资合作处于低层次低⽔平的合作,核⼼技术外来化、⾃主品牌弱⼩化,服务能⼒薄弱、售后服务利润⼩,企业管理被动化,发展机制僵硬化。总体上,还不够⼤,不强,不精,在⽣产规模、技术研发上品牌、企业⽂化与管理等⽅⾯都没有达到国际⽔平。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核⼼竞争⼒之间的竞争。我们只有在认清了⾃⼰的现状的情况下努⼒克服克服⼀些不利因素,不断的提⾼⾃⼰的技术⽔平和竞争⼒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住脚跟,也只有具备了核⼼竞争⼒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我国汽车企业核⼼竞争⼒存在的问题
1、技术创新能⼒弱,合资合作处于低层次低⽔平的合作。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其战略地位不⾔⽽喻。我国汽车企业尤其是零部件技术⼏乎仍属空⽩,历来靠引进国外技术。从中⽅企业⽬前的经营⾏为来看,由于多⽅⾯的原因,我国的汽车企业尤其是⼤型的国有汽车企业只是站在企业的利益⽴场上不断地获取⾃⾝的经济效益。⽬前,除了吉利、哈飞这些⽣产中低档车的汽车⼚家在努⼒地进⾏⾃主开发外,我国的⼤型汽车企业并没有在⾃主开发上有所作为。但是,在这些汽车整体制造企业⾥,有实⼒、成批量、有技术、有市场的产品⼏乎全部出⾃中外合资公司,世界上⼏乎所有的著名汽车跨国公司都在中国建⽴了合资企业,中国企业尤其是轿车制造业⼏乎成为著名国外品牌的组装⼚。
2、核⼼技术外来化,⾃主品牌弱⼩化。汽车是技术密集的重要产业,它是传统技术和⾼薪技术的融合体。谁掌握了汽车产业最关键的技术,谁就是将来的赢家,这种技术不仅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技术,它同时也包括⽣产制造技术、电⼦技术、信息技术、销售技术和服务技术等。然⽽,汽车企业普遍缺乏必要的技术资⾦投⼊,技术创新资⾦投⼊不尽合理,尤其是汽车的关键核⼼技术和部件,历来是陷⼊传统的技术引进怪圈,开发设计、制造技术严重依赖于外⽅,汽车企业的⾃我开发能⼒严重缺乏。据中国汽车⼯业协会统计,2004年我国
销售轿车、轻客共计249万余辆,其中⾃主品牌仅占25%,⽽⾃主品牌中⾃主开发的产品所占⽐例仅为5%。我国⾃主品牌如长安、吉利、哈飞、中华等,多属于中低端产品,知名度、信誉度都不⾼。在汽车⾏业权威统计数据中,轿车企业30家,15家为中外合资企业,所⽣产的品牌均为外国品牌。合资企业⽣产的“洋品牌”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的⾃主品牌不到10%。⽽且,现在⼀些合资的中⽅企业品牌也在逐渐丢失,汽车产业的⾃主品牌在市场上的空间越来越⼩。
3、服务能⼒薄弱,售后服务利润⼩。在国外成熟的汽车市场销售中,配件占39%,制造商占21%,零售占7%,服务占33%。⽽我国汽车市场销售额中配件占37%,制造商占43%,零售占8%,服务占12%。数据显⽰,⽬前我国汽车销售额中,制造商的⽐重依然偏⼤,⽽来⾃服务的销售额⽐重过⼩,汽车售后服务还有10%以上的上升空间。同国外汽车售后体系相⽐,我国汽车的服务体系尚处于萌芽阶段。汽车销售、保养、维修、配件供应等服务功能还不完善。我国汽车的零部件也是依靠汽车⽣产销售的利润,汽车售后服务所带来的利润⾮常⼩。
4、企业管理被动化,发展机制僵硬化。在股份公司中,控股权代表⼀定管理权,但控股权并不⼀定等于管理权。中国汽车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合资的过程中,虽然形式上掌握了50%的控股权,但是由于中⽅没有⾃主的知识产权及⾃主品牌,管理经验及管理技术缺乏,导致中⽅企业在实际经营运作过程中已经丧失了⼀些重⼤的经济决
策权。相反,由于跨国公司强⼤的资⾦、技术、管理及品牌信誉等垄断优势,使他们可以迅速进⼊利润最⾼的产品领域,可以迅速拥有最有价值的客户。中国汽车企业失去了控制权,成为跨国公司的附属,知识创新能⼒⼤⼤落后于国外的先进企业。国有企业沉重的负担、僵硬的机制、⾼昂的成本、出资⼈与经营者的严重脱节,是国有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跨国公司和民营资本的双重压⼒下,⼤型国有企业纷纷与国外合资寻求出路。
⼆、我国汽车企业核⼼竞争⼒不⾜的原因
1、我国汽车企业起步晚,正处于发展阶段。西⽅发达国家汽车⼯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100多年时间⾥,经过了数次设计和⽣产⽅式的⾰命,到现在已经成为⼀项⾮常成熟的产业。反观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我国再制造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即便从1953年兴建⼀汽算起,也不过50年时间,况且中国汽车⼯业真正的发展还是在改⾰开放以后⼏⼗年的时间,经过短短⼏⼗年发展想迅速赶超英美等发达国家是不现实的。中国汽车⼯业必须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市场的不断成熟⽽不断的成长、进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实现某些跨越,但某些阶段则是必须经历的历史过程。
2、政府对汽车企业长期过度保护。政府对汽车⼯业的保护⼀⽅⾯是中央政府对整个汽车产业的保护,⼀⽅⾯是地⽅政府对地⽅汽车企业的保护。中央政府曾对汽车⼯业尤其是轿车企业实⾏⾼关税保
护,进⼝关税曾达180%~220%的⽔平,直⾄2006年才达到国际平均⽔平。过度保护产⽣的⾼额利润诱
使各地纷纷⼤上汽车项⽬,恶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组织结构;同时,由于⾼额关税保护,使我国的汽车企业逃避了国际汽车企业的竞争压⼒,使企业缺乏改⾰和内在创新的动⼒,忽视了⾃⾝核⼼竞争⼒的培育。地⽅政府的保护则加剧了这种现象。地⽅政府在汽车⾏业利润⾼时则纷纷建⽴汽车项⽬,使得汽车这⼀本来应是⾼进⼊壁垒的⾏业壁垒降低,从⽽形成我国汽车企业数⽬多、规模⼩、⽣产集中度不⾼的情况。
3、跨国公司的限制。我国长期以来实⾏的是引进外资与技术之路,合资的形式给我国带来的绝⼤部分只是外⽅的⽣产许可证。我们虽然在控股上占优势,但不能对引进的汽车进⾏⾃主的再造和创新,关键技术的引进只是⼀纸空⽂。跨国公司为了保持⾃⼰的⾼额利润,往往对东道国进⾏限制,他们极⼒控制核⼼技术的扩散,阻碍我国企业获得先进技术。跨国公司多数在我国进⾏技术研发,将东道主看作市场和装配车间,再加上我国多采⽤国外的车型和品牌,这些都使我国汽车企业陷⼊被动境地。缺乏⾃主研发和⾃主品牌的中国汽车企业在扩⼤⾃⼰的⽣产规模后,形成的只是年产数百万辆的⽣产能⼒,⽽⽆法真正的做⼤、做强。长此以往,中国只会是汽车⽣产⼤国,⽽⾮汽车⽣产强国。
三、提升我国汽车企业核⼼竞争⼒的对策
(⼀)加强我国汽车企业的产品设计与技术研发
1、结合实际做好产品设计。汽车产品设计表现为⼀种对形式的建构,⾯对科技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
化,汽车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设计的不断创新带来汽车产品的竞争优势。每年在世界各地伴随着汽车消费市场的成熟消费者,在满⾜汽车的性能同事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和表现个性。因此,汽车市场变化对我国汽车企业的设计能⼒也提出了更⾼要求。同时,在不断变化的汽车市场中,我国汽车企业必须提⾼企业设计能⼒,不断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才能最终在汽车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2、技术和⾼新技术的融合体。我国汽车企业在发展初期,要想迅速地掌握技术,引进不失为好⽅法。引进技术不能盲⽬,要结合中国的市场现状与企业⾃我的技术消化能⼒。在引进时我们要遵守引进的技术要与企业⾃⾝技术条件相匹配,能够尽快形成竞争优势;引进的技术要有⽐较宽的市场外延;着眼于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与本企业发展规划匹配的核⼼技术。汽车所包含的技术,汽车独特的设计和技术不仅带来差异化的优势,往往也会带来低成本的优势。
3、在引进基础上吸收创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很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消化吸收中我们也应注意不要盲⽬模仿,要切合实际需求;按照⼀⼈为本理念创造⼈性化的产品引领市场需求向导;加⼤消化吸收技术的投资。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企业只重视引进,不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在引进⽅⾯舍得花⼤钱,但在消化吸收⽅⾯却不肯投⼊,我们应该在消化吸收⽅⾯加⼤投⼊。
4、在以上基础上进⾏⾃我研发。引进不是⽬的⽽是⼿段,消化
吸收也不是根本⽬的,最终⽬的是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达到技术更深⼀层次的优化。
(⼆)打造真正属于中国汽车企业的民族品牌
1、注重品牌定位。当前,活跃在国内市场的主流汽车产品,除红旗、长安、吉利、哈飞等不多的本⼟⾃主品牌外,更多的是世界汽车巨头的⾝影。品牌的定位关系到品牌的价值,但并不代表只有⾼档的定位才能显⽰汽车产品的价值,适合⼤众的品牌同样具有⾼价值。
2、在对中国汽车定位的时候要⽴⾜国情,做⼤众品牌。随着我国居民购买⽔平的提⾼,中国汽车市场潜⼒巨⼤,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品牌可定位于适合⼤众购买的性价⽐⾼的品牌。应对国际竞争,做世界名牌。⾯向数字化时代,做知识品牌。我们在定位于⼤众名牌与世界名牌的同时,还应充分意识到时代的特征,紧抓历史发展机遇,提升我们汽车品牌的时代感和科技感,做知识品牌。
3、塑造品牌形象。国外汽车的品牌形象经过长期的塑造,已在消费者⼼中形成固定的印象。例如,⽇本车的“经济适⽤”,美国车的“舒适、动⼒强劲”,德国车的“精致、耐⽤”,这已形成了⼀种汽车的⽂化。中国汽车则由于历史短,积淀少,在消费者⼼中还难以树⽴固定的品牌印象。中国的⼤多产品往往给消费者廉价、劣质之感,这严重影响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塑造。因⽽,我国汽车企业应花⼤⼒⽓改变这种不利的情况,为消费者塑造⼀种优质廉价的积极形象。
(三)创建具有中国特⾊的汽车企业管理理念
1、加强⼈⼒资源管理。⼈⼒资源管理包括⼈员的招聘、雇佣、培训、开发和报酬等各种活动,它贯穿整个汽车企业价值链的所有活动中。可以说,没有了⼈⼒资源,价值的创造⽆从谈起。汽车产业具有专业性强、风险⼤、投资⼤、投资回收期长、⼯作关系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汽车企业从业⼈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理素质、长远的眼光及较强的综合能⼒。我国汽车起步晚,汽车领域的⼈才尤其稀缺,因此良好的企业⽂化和组织制度吸引⼈才、有挑战的⼯作锻炼⼈才,有效的激励制度留住⼈才成为我国汽车企业⼈⼒资源⼯作的重点。⼈⼒资源是企业的关键,提升我国汽车企业的⼈⼒资源管理⽔平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
2、培养员⼯企业⽂化。⾸先,“以⼈为本”激发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表⾯上看是产品和市场的竞争,但其实质反映的是⼈才的竞争。因此,我们在管理中必须树⽴“以⼈为本”的管理思想,把员⼯作为管理的对象,⿎励员⼯,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求得企业和个⼈的共同发展。管理者与员⼯之间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建⽴两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使得每个员⼯的知识能⼒、创造性得到最⼤限度的发挥,企业的核⼼竞争⼒就会得以提升。其次,培养团队精神。汽车是⼤规
模⽣产产业,机械化程度⾼,分⼯细化,这就需要坚强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否则难以跟上知识的更新和复杂的管理协调。再次,突出民族特⾊,勇于⾃我超越。我国汽车企业
在成⽴之初就形成了鲜明的具有民族特⾊的⽂化,中国汽车企业在艰苦的条件下,独⽴⾃强,艰苦奋⽃,
敢于创新,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在新时代下,我们应继承这种优良传统并发扬光⼤。我们在发扬传统⽂化的同时,也要坚持创新,不断超越⾃我,重塑企业⽂化,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精神⽂化和经营活动信息传递给公众,为企业注⼊新的活⼒,提⾼企业核⼼竞争⼒。
3、培养企业知识创新管理。企业核⼼竞争⼒的本质是知识资源的独占性和可持续性;是企业进⾏知识积累、知识应⽤、知识创新和知识创新管理并及时转化为效率的能⼒。企业知识创新管理以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为⼿段,制度创新就是影响知识学习过程的动员及协调管理⾏动,组织创新就是要构建适应于知识创新需要的学习型组织和组织结构。企业知识创新管理以⽂化创新为基础,就是要建设穿透且弥散于企业全体成员和组织系统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与知识价值氛围,增强企业员⼯对企业德政措施、规章制度和核⼼价值理念的认同感。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竞争⼒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化创新,使企业在知识创新及管理上⽐竞争对⼿做得更快、更好、更适应环境变化。
4、强化企业正确的战略管理。汽车企业战略管理是指汽车企业根据企业使命结合组织内部环境设定战略⽬标,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计划,控制战略绩效的动态管理过程。汽车企业在进⾏⽣产经营活动时,应⾸先制定考虑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资源、能⼒的企业战略。同时,还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内部资源、能⼒,不断
进⾏调整。正确的战略引领着汽车企业长期的发展,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这就要求我国汽车企业必须要有坚强的应变能⼒、积极的企业⽂化、较⾼的企业家素质作保障。
(四)注重汽车产业集的建⽴
1、集中度⾼和规模经济已成为汽车产业强势国家、地区、企业的重要特征。从全球范围来看,去年全球总计⽣产汽车6058多万辆,有54.6%是前四位的国家⽣产的,其中美国⽣产1198.9万辆,⽇本⽣产1051.1万辆,德国⽣产556.9万辆,我国⽣产507万辆。从⼤企业集团来看,通⽤、丰⽥、福特、⼤众这四⼤跨国汽车集团的产销量占到全球汽车产销总量的⼀半左右。在我国,⼀汽、上汽、东风三⼤集团的产销量也接近全国产销量的⼀半。
2、发展产业集。产业集是相同产业⾼度集中某个特定地区的⼀种产业成长现象,是⽣产某种产品的若⼲个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的服务业,管理机构⾼度地聚集在⼀定地理区域范围内,共同构成的功能体。鉴于我国汽车⼯业的特殊性,我国汽车产业集形成与发展的成功关键因素:⼀是具有良好的机械制造业与相关产业基础;⼆是存在较⼤的汽车需求市场,最好存在⼤量挑剔的汽车消费者;三是拥有⼀批充满活⼒的企业和具有较强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导致该区域的竞争较激烈;四是具备⼀些优质的不可移动⽣产要素,还能够吸引其他可移动的⽣产要素
落户本地。除上述四项外,还需要增加另外四项:⼀是本地汽车产业的历史与现状;⼆是落户该地的国际汽车集团公司的发展态势;三是本地的市场化进程;四是企业建⽴现代治理结构的改⾰⼒度。根据我国汽车⼯业的客观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积极实施基于精益⽣产与⼤规模定制的汽车⼯业集化发展战略。
3、加快零部件企业聚集。我国⽬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汽车产业集,只有⼀些⽣产的地域集中。从国际汽车产业集看,汽车产业集基本上都是围绕⼀个或多个汽车总装⼚进⾏零部件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的聚集⽽逐步形成。推进汽车产业集形成主要有四种基本⽅式:⼀是“迁移”。⼆是“分拆”。将“⼤⽽全”企业进⾏拆分,快速形成集。三是“引导”,即规划汽车⼯业园或汽车城,引导企业集中化投资,形成更有效的产业联系。四是“合作”,即不断提⾼模块化⽐重,增强汽车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汽车总装⼚与⼤型零部件模块制造商可通过提⾼模块化⽐重,形成强⼤的联合效应。此外,汽车产业集的发展需要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之外的科研、培训、咨询、检测、⾦融等单位的共同参与。在⼀些⼤型汽车产业集所在地需要吸引有关单位与机构进驻,从⽽产⽣强⼤的联合⾏动效应。
总之,在全球竞争和知识竞争时代,汽车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领先并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产业之⼀。随着国际格局不断深化,中国汽车企业经过五⼗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开放后⼆⼗⼏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但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汽车企业的核⼼竞争⼒优势还不明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技术⾃
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培育具有中国特⾊的企业⽂化着⼿,提升中国汽车企业的核⼼竞争⼒,更好地参与⽇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参考⽂献:
【1】杨仕经.企业的核⼼竞争⼒是什么[N].经济⽇报,2002
【2】刘世锦.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业经济,2002
【3】⾦碚.中国企业竞争⼒报告2003[M].北京:社会科学⽂献
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