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桥墩裂缝成因分析与防治
摘要: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极易出现裂缝,严重影响结构的整体性。本文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以供此类工程师参考借鉴。
关键词:混凝土 裂缝 变形 防治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大体积混凝土实体墩,为避免墩身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需对裂缝成因进行分析,制定预防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桥墩施工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裂缝主要有: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以及结构物约束条件影响引起的裂缝。
2.1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混凝土构件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外部环境和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混凝土将发生变形,当变形受到约束,则在结构内部产生应力,当应力值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
2.1.1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要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由于混凝土的导热性能较差,在自然散热条件下,热量在混凝土内部聚集导致水化温升。在混凝土浇筑初期,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都很低,对水泥水化热急剧温升引起的变形约束不大,相应的温度应力也比较小。随着混凝土齢期的增长,弹性模量急剧增高,对混凝土降温收缩变形的约束也越来越强,致使混凝土产生较大的拉应力(温度应力),当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足以抵抗这种拉应力时,就会出现温度裂缝。
2.1.2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
在混凝土浇筑的施工阶段,受外界气温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外界气温越高,混凝土浇筑的温度也越高;二是外界气温下降,特别是气温骤降,会加大外表层混凝土与内部混凝土的
温度梯度,混凝土内部温度是水泥水化热的绝对温升,形成浇筑温度与结构散热温度的叠加,温度应力则是温差所产生的温度变形造成的,温差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
2.2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裂缝
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因收缩引起的裂缝是最常见的。混凝土收缩分为苏醒收缩和缩水收缩(干缩),干缩是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
2.2.1塑性收缩
在混凝土拌制浇筑一段时间内,水泥的水化热反应强烈,出现泌水和体积缩小现象,这种体积缩小称为塑性收缩(凝缩)。凝缩一般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3~12h,混凝土尚未完全凝固,仍处于塑性状态。混凝土使骨料受压,水泥胶结体手拉,故其即可使水泥与骨料结合紧密,又可使水泥石产生裂缝。混凝土浇筑后不久,从凝胶体中析出的晶体不多,塑性变形能力不大,只要加强早期养护,不使混凝土表面干燥,混凝土表面不会开裂。
2.2.2缩水收缩
混凝土结硬后随着表层水分逐渐蒸发温度逐渐降低,混凝土体积减小,称为缩水收缩。因混凝土表层水分损失快,内部损失慢,故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表面混凝土承受的拉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便产生收缩裂缝。混凝土硬化后的收缩主要是缩水收缩。混凝土收缩裂缝一般为表面裂缝,缝宽较小,且纵横交错,形成龟裂,裂缝形状无规律。
2.3约束条件的影响
桥墩身的外部约束是指墩身的边界条件,如承台、墩身模板等,对墩身混凝土变形产生约束。当承台混凝土与墩身混凝土浇筑的间隔时间较长,墩身混凝土收缩变形会受到承台的阻碍,当其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墩身便产生裂缝。
上面所述就是混凝土浇筑初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墩身混凝土施工裂缝预防与措施
3.1选择符合质量标准的混凝土原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选用水化热较低的硅酸盐水泥,骨料坚固耐久,级配合格,颗粒形状良好的5~25mm碎石,细骨料选用细度模数为2.7的中砂,在混合料配合比中采用“双掺技术”即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取代一部分水泥,降低水化热;掺入高效减水剂fdn-5型,具有早强和缓凝的功能,延长混凝土初凝时间,延缓混凝土水化热峰值出现时间。采取上述措施,保证了混凝土的和易性,并从根本上保证了混凝土的质量。
3.2缩短承台与底节墩身混凝土浇筑的时间差
混凝土在不同的齢期其收缩是不一样的,前期收缩较大,后期收缩较小。为了尽量减小承台与底节墩身收缩差异,施工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将承台与底节墩身的施工时间差最大限度地缩短,使其混凝土收缩尽量一致,减小混凝土的拉应力。
3.3为了降低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内外温差,在节底墩身范围内按间距1.0m左右的高度布置直径ф38χ3.5㎜循环冷却管.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当混凝土覆盖了冷却管后即开始通水,并测量进出水口的水温,控制温差在6,若温差超过6,在进水口设置增压泵,加大进水流量和流速,使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能够及时导走,缩小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
3.4增设防裂钢筋网
在底节墩身5m高度范围内,沿墩身外侧(预留3㎜厚保护层)布置一层直径为ф3㎜,网格尺寸10×10㎝的防裂钢筋网。
3.5布置“福特斯 (formtex) ”透水模板布
在模板(钢模板或木模板均可)内侧贴一层“福特斯”透水模板布,使浇筑好的混凝土表面的水分通过透水模板布的毛细纤维排出,福特斯降低混凝土表面(w/c)水灰比值,确保混凝土在养护期间保持高湿度,增加混凝土表面密实性,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和耐磨力,使混凝土表面光滑,减少砂眼(麻面),减少混凝土表面裂缝产生.
3.6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
夏季施工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30℃以下,为保证混凝土入模模温度,主要从控制混凝土原材料温度着手, 即降低搅拌水的温度,通过冷却塔将水水温降到15℃左右,骨料搭设防晒棚,避免阳光直射,并在骨料表面用冷水冲洗冷却,确保搅拌出来的混凝土在规定的入模温度以内,这里要注意的是,冲洗后的骨料,在混合料拌制前一定要进行含水量测定,使拌合用水在设计范围内.
3.7推迟模板的拆模时间
混凝土在前期硬化过程中,对湿度要求较高,过早拆除外模板,混凝土表面水分易蒸发,加速混凝土表面收缩,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因此延迟外模板的拆模时间(一般控制混凝土浇筑完成后7h左右),保证混凝土内外收缩一致,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产生.
3.8在墩身周围布置养护水管
处于潮湿的硬化环境中,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体积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有缩小的膨胀.在构件周围布置养护水管,以喷灌的方式均匀地喷洒在混凝土表面,使混凝土表面在潮湿的养护环境中,为混凝土创造了良好的潮湿硬化环境,从而大大降低了因内部混凝土水化热而产生的温度力,避免了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