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动汽车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研究
【摘要】通过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构造及原理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漏电处置、电解液泄露处置及火灾扑救措施和方法,为消防救援人员在处置电动汽车交通事故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能源电动汽车,交通事故,处置措施,火灾扑救
近年来国内外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新能源电动汽车交通事故特征有别于传统的燃油汽车,因采用电能作为驱动动能,在交通事故中发生碰撞易造成电池组漏电、电解液漏电以及燃烧、爆炸等,导致事故的严重程度升级。我国还未出台新能源电动汽车交通事故的详细处置规范,对于现有的试行处置规程仍需完善,对于具体的交通事故类型如漏电、燃烧、电解液喷溅、爆炸燃烧等的个人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尚不明晰,直接影响消防救援人员对此类事故的处置效率和作战行动安全保障能力。因此,加强新能源电动汽车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1.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我国从汽车
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据统计,2021年全球纯电动汽车(EV)销量为650万辆,同比增长109%,而我国电动汽车销量为320万辆,占全部新车销量的15%,受新冠疫情和芯片短缺的影响,2022年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需求仍保持强劲。新能源电动汽车有别于传统内燃机汽车,其救援特点与传统汽车有所不同,目前消防救援人员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灭火及救援的研究不足,消防救援人员难以利用现有的灭火救援技术科学高效地处置电动汽车事故。
2.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
电动汽车是利用电能作为动力源的汽车,它利用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蓄电池向电动机提供电能,使电动机运转,驱动汽车行驶。区分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料汽车的方式主要有:车辆号牌识别。小型电动汽车号牌底为渐变绿,大型电动汽车号牌底为黄绿双拼;图形文字标识。因电动汽车采用电能作为动力源,它在行驶过程中不像传统燃料汽车一样产生尾气,是“零排放”的,所以不需要排气管。
电动汽车的基本构造与传统燃料汽车有所区别,主要由电源系统、驱动电机系统、整车控制器、辅助系统等组成。电机是电动汽车的心脏,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其动力来源就是电池组,作用就是给电动机提供电能,相当于传统燃料汽车的燃料。动力电池组由于其体积大
、质量重,一般平铺于车辆底盘上电动汽车的动力源主要是电池,最常见的电动汽车电池是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相对安全,但能量密度相对较小。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较磷酸铁锂电池更大,能更好的保证电动汽车的续航问题,已逐步成为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电池。
3.新能源电动汽车交通各类事故的处置措施
与传统燃料汽车相比,新能源电动汽车在道路行驶中发生的车辆相撞、倾翻等交通事故极易造成次生事故。导致次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动力电池组释放化学能,其最终表现为热失控和热膨胀引起的漏电、燃烧、电解液喷溅或爆炸燃烧等。
3.1漏电处置。
漏电事故处置应以断电处理、查并修复漏电部位为主。按照个人防护、断电处理、接地处理、人员救护等处置程序进行处置。
3.1.1个人防护。进入漏电事故区域,救援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穿戴电绝缘服绝缘靴、绝缘手套等防护装备,同时配备漏电检测仪、万用表、绝缘工具、绝缘胶垫、接地线(棒)、绝缘胶
带等器材,严禁直接或间接碰触漏电车辆。
3.1.2断电处理。新能源电动汽车发生事故时,第一时间应对车辆进行断电处理,防止救援人员触电造成伤害,其后再采取灭火处置。对于功能正常的新能源汽车,可直接进行熄火切断电源,并将电源控制线剪断,拆除电池控制系统中的保险丝。由于现今车辆钥匙设计越来越高科技和便民,在钥匙靠近车身时便可以自动感应接通电源,因此为防止近距离自动接通电源的情况发生,需将车辆钥匙放置于距车辆10m以外的地点。若火灾发生时新能源汽车已经损坏,无法通过电源控制线进行断电,消防人员可采取直接卸除电池组的方式来断电。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一般位于底部中央。电池系统的高压组件如果没有断电,人体触碰到会出现击穿效应,为保证消防人员在灭火和破拆过程中的生命安全,断电工作极为重要,可以借助电压表等专业设备实时观测新能源汽车外表各处的电压值,当电压表显示的数据达到安全值后再进行后续的灭火救援措施。
3.1.3接地处理。利用接地线(棒)将事故车辆与大地相连,形成闭合回路,将泄漏的静电引入地下。
3.1.4查并修复漏电部位。利用漏电检测仪、万用表等器材查事故车辆的漏电部件,在厂
家或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拆除或修复漏电部件。
3.1.5人员救护。事故处置过程中,如果救援人员或者被困人员发生触电,应第一时间切断受害人员体内的电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视情给受害人员进行心肺复苏,防止电击致使心脏骤停。
3.2电解液泄漏处置。
电解液是一种无的液体,对皮肤有很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电解液泄漏后会挥发出有毒气体,且电解液极易燃。在处置电解液泄漏事故时,救援人员应穿着一级防化服,佩戴过滤式综合防毒面具或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为防止电解液泄漏、喷溅,还应该配备安全防护头套、防护面罩、绝缘手套等,在处置过程中,使用无火花工具进行处置,防止产生火花,造成电解液燃烧或爆炸。
3.2.1疏散隔离。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第一时间要对现场进行隔离警戒,将无关人员疏散至事故区域的上风向安全区内,警戒区域内严格控制静电和明火,对泄漏的电解液应及时用沙土堵截或者掩埋,防止电解液进入下水道,扩大污染区域。
3.2.2侦察检测。救援人员在询问知情人的基础上,组织人员进入现场进行侦察检测。利用可
燃、有毒气体检测仪检测事故区域内可燃及有毒气体的浓度;掌握事故所造成的被困人员数量及被困情况;查明泄漏的部位、泄漏量等情况。
3.2.3稀释防护。救援人员根据侦检情况,利用喷雾水掩护从上风方向进入事故区域,利用人工鼓风、水驱动排烟机正压送风、喷雾水稀释等方式驱散、稀释现场有毒、可燃气体,降低毒气带来的危害,防止可燃气体集聚引起燃烧或爆炸。
3.2.4漏液处理。查到泄漏源,并在厂家或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泄漏部位的电池拆除,迅速切断泄漏源。当泄漏较小时,立即用石灰、强碳酸苏打或碳酸苏打进行中和,并用大量的水冲洗。当大量泄漏时,可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泄漏的电解液,并用泡沫覆盖,形成保护层,降低有毒、可燃气体的扩散。
3.2.5人员救护。当电解液溅到眼睛,应用大量的清水进行冲洗,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处理;电解液溅到皮肤或上时,立即用干毛巾进行擦拭,并用大量水冲洗再用弱碱性皂液冲洗;电解液溅洒到衣服时,应立即脱下衣服,并用水冲洗,再用弱碱性皂液冲洗;当有人员中毒时,应及时转移至上风方向,使其呼吸新鲜空气,情况严重时,应在现场采取供氧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3.2.6现场洗消。处置新能源电动汽车电解液泄漏事故后,由于电解液具有腐蚀性、毒性等危害,应在现场设置洗消站,利用洗消剂、肥皂水、清水等对进入事故区域的人员、器材装备进行洗消防护,在确保洗消合格后方可离开事故现场。
新能源汽车起火3.3火灾扑救措施。
对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火灾的扑救,救援人员可以穿戴全套灭火防护服,内着防静电内衣,燃烧火势较大时,还需着隔热服或避火服。佩戴过滤式综合防毒面具或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携带红外测温仪、热成像仪、可燃气体检测仪、有毒气体检测仪等器材进行处置。如果遇有人员被困,还应携带液压破拆工具组、无火花工具组、液压顶撑工具组、起重气垫、担架、躯体固定气囊等工具对被困人员进行抢救。
3.3.1引导疏散人员车辆。救援人员到场后应及时将无关人员疏散至安全范围,并协调交通、路政等部门清理现场周围的无关车辆,防止火势波及周边车辆造成火势蔓延扩大:对于未能及时疏散撤离的人员和车辆应使用合理设置水阵地或者铺设水幕水带对其进行冷却、隔离保护。
3.3.2现场侦察。现场侦察可以采取询问知情人、深入现场内部实地侦察、仪器侦察等方式进行。主要侦察和掌握事故人员被困及伤亡情况;救人是否需要破拆,以及破拆的途径及方法;事故电池受损情况,有无漏电、电解液泄漏等次生危害;事故电池温度及相邻电池受到的威胁情况,是否存在爆炸的可能性。
3.3.3积极救助被困人员。如果事故现场有人员被困,应将救人作为处置的重点环节。如果火势威胁较小,救援人员应第一时间组织抢救被困人员,后组织灭火战斗;在人员器材装备充足的情况下,可划分救人和灭火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如果现场火势较大,在不灭火就不能营救被困人员时,应集中主要力量进行灭火,明火扑灭后,再组织营救被困人员。在抢救被困人员时,救援人员应使用喷雾水对被困人员实施冷却保护,防止热辐射对被困人员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