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国内会展旅游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会展旅游发展的历史过程
虽然中国的会展旅游也经历了国际会展旅游的集市大发展的时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会展旅游业后期的发展并没有与国际会展业同步。进入近代社会,我国的会展旅游有了不同于外国的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1、尝试阶段(新中国成立前,1851年—1926年)
(1)中国会展业与世博会
在历史上,1851年至1926年,是中国贫穷、落后、挨打,与旧中国抗挣的年代,也是落后的中国社会被迫尝试着与世界接触的时期。就在这一时期,中国会展业做了探索性的尝试,而且可喜的是,这种尝试更多的是发自民间企业。但这时期的会展业确切的说,多是出国展览的尝试。参见我国会展业与世界博览会关系表2.4。
清朝末年,一批清醒的中国人最先想到的是睁眼看世界,他们摆脱千百年形成的天朝心态,努力去向西方学习。作为参与的形式,中国与世界博览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早见识中国博览会的人是以纯粹的私人身份去的,1851年,中国商人徐荣村和一些在中国经商的外国人将丝绸、茶叶、中药材等一些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运往英国,参加在伦敦举行的首届世界博览会,并获得多项大奖。再譬如王韬,他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游历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的盛迹——水晶宫。此后,中国官方和民间商人以组团参展、寄物参展和派员参观等各种形式,几乎参加了历届世博会。
当时的中国人把世界博览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赛奇会”是他们对世界博览会的一种理解,这当然是因为他们为能从技术为“奇技淫巧”的认识中摆脱出来,更深入的思索这些技术对世界的改造,对人的价值观的冲击与衍化。但他们由衷的惊奇却是发自内心的。
中国第一次参加世界博览会应该始于1873年维也纳博览会。中国参加方式
也是“赛奇会”本身的一奇。因为代表中国人的是一个叫包腊(EoCoBowra)的英国人。派他代表中国参加的,既不是朝廷,也不是某个朝庭大员,而是当时清朝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在1840年以后,中国的海关和外贸都交由外国人“代办”了。赫德为了扩大中国的商业联系,以图取更大的利润,便派包腊代表中国参加“赛奇会”。
资料来源: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2。
中国政府第一次自派代表,以国家身份参加的世界博览会是1876年的费城世界博览会,当时作为中国工商业代表的人叫李圭,他是一个有智、有勇、有谋、有骨气的中国人。但淹没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李圭写了一本书叫《环游地球新录》,记录了1876年的费城世界博览会,虽然他是中国代表团中唯一的一个中国人,但毕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正式踏足世界博览会。
“中国赴会之物,计七百二十箱,值银约二十万两。陈物之地,小于日本,颇不敷用。此非会内与地不均,盖我原定仅八千正方尺,初不意来物若是之多也。”
这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泰西物产之丰,国力之强”深深地打动第一批不爱坐而论道,而是奋起拯救的中国人。
1915年,中国又一次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在这一次博览会上,中国茅台酒和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奖,茅台酒被评为世界第二名酒,与获第一的法国“柯涅克白兰地”和第三名的英国“苏格兰威士忌”并称为世界三大名酒。“可雅白兰地”获四枚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遂更名为金奖白兰地。
在此后,由于战乱和动荡,中国虽未与世界隔绝,但世界博览会中却长久地消失了东方大国——中国的身影。我国会展业也进入了休眠期。虽然,我国参加的历届博览会,其展出的产品多是传统的商品,如丝、茶、绸缎、器皿等,少有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品等。但在参展的过程中,进步的中国人看到了我国的落后,并认识到世博会对经济的重要作用。从而催生了中国国内的会展业。
(2)初期展览会
1910年6-11月(宣统二年四月至十月),晚清中国的第一次全国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在江宁(今南京)召开。这是江苏地方举办的一次全国性博览会。全国各地除蒙古、西藏、新疆外,22个行省全都提供了展品。此外,东南亚、英国、日本、美国、德国也多有展品参展。整个博览会历时近半年,参观人次达30多万。劝业会会场位于江宁城北“江宁公园”内,占地1000亩,周围约7公里,劝业会的场地安排、组织、规章、评奖等多仿效世博会,且其规模与影响不亚于世博会。作为中国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博览会,虽有在展品等方面有不足之处,但总体上产生了重大作用。一是起到了“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的作用,增长了见识,开发了民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打上了注脚;二是促进了南京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三是达到加强中国与国外的联系,尤其是拉近与南洋华侨之间的关系。
1929年,中国政府在浙江杭州举办了一次中国人自己的博览会——西湖博览会,其盛况毫不逊于192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从1929年6月6日至10月10日,西湖博览会历时4个月。博览会的展览馆所分为8馆2
所,博览会的宗旨是提倡国货,奖励实业,振兴文化。由于当时经济的发展为战乱所阻碍,各行业一片萧条,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西湖博览会以为了纪念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为名而召开。虽然此次博览会的盛况不亚于费城博览会,但是其实质内容却远无法与国外博览会相比,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当时的经济、科技、文化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所致。
总体来讲,这一时期的大胆尝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交流、国民眼界的开阔和奋发图强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起步阶段(1949—20世纪90年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加之国内经济建设发展曲折,以及国外对我国经济的封锁,会展业中只是出展业有一定的发展。1951年3月,中国首次参加了“莱比锡春季博览会”,这标志着中国出展业的开端。从此以后,直至80年代中期的30多年,出国展览均由中国贸促会代表国家主办。1953年,中国贸促会刚刚成立一年,就受政府委托,负责接待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展览会”,这是我国建国后接待的第一个来华展览会。1951年至1985年的34年间,中国贸促会共举办了427个出国展览,1953-1978年的25年间,我国共接待了112个外国单独来华展览会。在配合新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促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冲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宣传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中国贸促会为了出国展览的需要,委托文化部在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开办了展览设计专修班,培养了一批展览专业人才。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设了几座会展场馆,如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上海展览中心等。这些都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会展业的艰难跋涉。我国会展业起步期的真正开端,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1982年中国代表团参加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为标志,中国会展业开始走上征途。
(1)新中国与世博会
从1982年起,受中国政府委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国家名义累计9次组织中国馆参加了世界博览会。即:
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能源”世博会;
1984年美国新奥尔良“水源”世博会;
1985年日本筑波“科技”世博会;
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交通运输”世博会;
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科技时代的业余生活”世博会;
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船与海洋”世博会;
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发现的时代”世博会;
1993年韩国大田“新的起飞之路”世博会;
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海洋——未来的财富”世博会;
其中,在1988年布里斯班、1992年塞维利亚和1993年大田世博会上,中国馆两次被评为“五星级展馆”,一次被评为“最佳外国馆”。
经国务院批准,并获国际展览局确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国家名义于1993年5月3日正式申请加入国际展览局,并于1993年12月被选为该局信息委员会会员。
在多次参展过程中,中国展览业从最初的展示、介绍功能,逐步发展到商务、贸易的开展,反映了我国会展业的健康发展,也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打开了窗口。同时,为国内会展的举办奠定了基础,并引入了多种国外大型会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世界博览会中的中国历史,反映出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曲折过程。
会展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更是深刻地记录着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变迁。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作为中国展览业的起步时期,展览会数量少,组织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把展览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的
上海国际汽车展经营意识尚未形成,展览会从严格意义上讲大都不具备现代贸易展览会的特征。
(2)起步阶段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展览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步形也了中国贸促会总会、各地方分会、行业分会、各工贸(外贸)总公司、专业进出口商会、各省市自治区经贸委厅和科委系统以及专业展览公司等多层次、多渠道办展格局。政府也强势介入,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也以单独或联合举办的方式,在国内组织带有展览性质的国际会议、对外经贸洽谈会,一些省市还通过与国外建立友好城市的渠道或以各地方名义到国外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1984年6月中国展览馆协会在杭州成立,以团体会员为主,吸收全国37个会员馆作为成员单位,挂靠国家文物局。十几年来,中国展协快速发展,目前有101名正式会员,代表了全国大部分的展览业的单位。中国展协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按照其章程,致力于加强中国从事展览事业的法人实体的交流与合作,努力谋求提高中国展览业的水平、效益和规模,推进中国展览业的市场运作机制形成,促进中国展览业与国际展览会的接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84年以前,我国共举办480个出国展览。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展览业受到多方关注,发展的宏观环境极为有利。进入90年代,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更是以平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