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经济地理优势
(姓名:***      学号:2009********      班级:**** 1093  序号:21
一、引言
国际经验表明,国际航运中心在地域上随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而不断转移。18世纪以后,国际航运中心先后在西欧、北美出现,20世纪后期,东亚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制造中心和贸易中心的“东移”,推动了全球航运中心的“东移”,催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应运而生。从2005年开始,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自2003年起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三,预计今年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2600TEU。上海港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心,地处“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的交叉点,背靠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长三角经济区和长江沿线腹地,拥有包括洋山深水港区在内的集装箱泊位42个,万吨级以上泊位82个,集装箱码头装卸船时量最高已达每小时690自然箱。全球最大的20家船公司已全部人驻上海,航线覆盖全球300多个港口,集装箱月航班密度已达到了2239班。在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
增长最为迅速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将形成若干个国际航运中心。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有强大的腹地经济支撑和良好的港口设施,将率先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本文试图通过对上海港在新时期的发展现状、形势与优势,从经济方面和地理方面共同研究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区域优势,所产生的一些思考。
二、正文
1.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区位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加大了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入,形成上海港、上海站、浦东虹桥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等海陆空重要枢纽,形成以公路为主骨架的联结陆海空主枢纽的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市场物流网络逐步扩大,各种运输工具的数量和质量也都有很大提高,以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上海港吞吐量1984年首次达到1亿吨。2000年,上海港成为两亿吨大港。此后,上海港吞吐量加速递增,203年突破3亿吨,2005年攀升到443亿吨,短短5年中,增加了两亿多吨。航运业跨越式发展可见一斑。
上海港以现代化国际大港形象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得益于我国经济和外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加速建设,得益于上海港把握机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集装箱运输是上海港成为国际枢纽港的重要前提,也是上海港吞吐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从19789月,上海港开出第一条国际集装箱航班至今,集装箱的发展始终成为拉动港口吞吐量的强大动力。198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0万标箱,到2000年突破1000万标箱,2005年又登上18084万标箱的新台阶,21年中增加了180倍。目前,从上海港始发的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达全球120个港口,每月集装箱航班达到1967班,其中国际航班达942个。
上海港以广阔的经济腹地为依托,具有充沛的货源。同时,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黄金水道”的开发建设,上海市水路货运量首次超过公路。目前,上海已形成连通全国40个港口,有20多家航运公司加盟的内贸集装箱水运网。随着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以及长江口深水航道二期工程10米水深航道贯通至南京,未来的上海港,在谋取港口新的发展以及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进程中,将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空运方面,虹桥机场1条跑道,2005年完成改造后的设计能力为年旅客吞吐量2000万人次;
浦东机场2条跑道,2005年完成改造后的设计能力为年旅客吞吐量3600万人次。2005年,上海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为413916万人次(其中浦东机场235751万人次,虹桥机场178165万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220上海国际汽车展.52万吨(其中浦东机场18459万吨,虹桥机场3593万吨)
根据《上海航空枢纽战略规划》,上海航空港的功能定位是集本地运量集散运能、门户枢纽功能、国内和国际中转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复合枢纽。通过若干年建设,构建起完善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成为亚太地区的核心枢纽,并最终成为世界航空网络的重要节点。建设目标分为三个阶段,2005年至2007年为准备和起步阶段,打好基础,两个机场的客货吞吐总量分别达到4900万人次和250万吨;从2008年至2010年,将基本建成上海航运枢纽,两个机场的客货吞吐总量分别达到8400万人次和410万吨;2011年至2015年,两个机场的客货吞吐总量分别达到1亿人次和700万吨,全面确立上海航空枢纽地位,其中浦东机场的客运吞吐量可达8000万人次,中转客流占40%左右,有望位于世界前三位。
2.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国家的战略。在中国经济发展强劲和贸易增长旺盛的长三角、珠三
角、环渤海地区,由于强大的腹地货源支撑和国际海运需求,将促使这些区域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航线集聚和提升港口运营水平,从而造就若干个航运中心的形成。近年来在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年增20%的同时,长三角、长江流域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也迅速发展,上海将率先确立航运中心。
1)港口吞吐能力大幅度提升。上海港是我国大陆集装箱航线很多航班聚密.覆盖最广的港口。通过与武汉,九江、南京等长江沿岸港口的战略合作。大大增强了上海港为比江流域的服务功能。2008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5. 82亿吨,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800万国际标准箱,位居世界第二。
2)航运要素逐步积聚。上海航运交易所初步建成服务全国航运市场的信息中心。各类航运企业、人才培训机构、法律仲裁机构和航运协会等不同功能形态的航运相关机构正逐步在上海集聚。
3)口岸服务明显加强。上海率先启动“大通关”工程,探索实施“无纸通关”、“提前报检、提前通关、实货放行”等通关模式,同事成立“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实施集报关、检疫防疫、海事、边检、报关企业及货代船代企业于一体的“一门式”服务。
4)具有较好的航运发展环境。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商业、文化环境和居住环境比较好,商业行用体系比较完备,在产业基础、商务环境、科技教育、人才资源、综合交通体系、信息化水平及配套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为航运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对的挑战
1)面临着来自其他国际港口城市的激烈竞争。值得关注的是韩国釜山和日本神户。釜山规划要建成21世纪环太平洋中心,计划投资60亿美元建设新港区。洋山港的开港引发了韩国对釜山港会沦为二流港口的担忧,韩国有关部门提出釜山港实施“自由港”等应对措施。日本的神户确定建成“21世纪亚洲母港”的战略目标。
2)沿海沿江港口之间的协调。港口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沿海港口之间的协调,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是与宁波港的协调。。按照发展规划,宁波一舟山港将发展成为世界级港口和现代化的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宁波、舟山两港合并的决策,虽为整合资源、提高效率,但事实上形成的竞争态势已不可回避。因此,未来发展是喜是忧,沿海港口之间是分工协作,还是恶性竞争,对上海来说确实是一个有力的挑战。二是与沿江港口之间的衔接,长江
下游取道江苏,江苏境内800公里江岸便顺应天时般地成为有名的黄金岸线。岸线上大大小小的港口埠头星罗棋布。2002年,苏州将太仓港、常熟港、张家港港三港合一,推出“苏州港”,2005年苏州港成为内河亿吨大港。2005年,南通港狼山港区三期工程建成,为南通建设亿吨港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京港龙潭新港区一期工程建成,成为长江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集装箱港区,进一步确立了南京港在内河港口的领先地位。与这些港口的协调涉及到扩大货源、合理配置货源结构、吸引航线挂靠等问题,对提高上海的货物吞吐量也非常关键。
3)航运物流环节的无缝对接。航运物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涉及陆上运输、商检、通关、转运、装卸作业、库场仓储等多个环节。如何做到这些环节的无缝对接,这就是一个提高服务效率水平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物流服务成本。
4)航运中心高端服务。国际航运物流业的高端服务主要有航运交易、航运保险、航运信息咨询、海事技术服务、海事培训教育、海事法律服务、海事研究与交流等领域。伦敦、纽约、我国香港等在向第三代国际航运中心的转型中走在前列。伦敦的港口吞吐量、船舶拥有量和登记船舶数在国际航运市场上均不占优势,但因其创新不断、成就卓越的上游航运服务
业,使之国际航运中心地位至今难以撼动,仅航运贷款和海上保险两项,伦敦的市场份额就占到世界总量的20%和19%。而上海恰恰在这些航运产业链的上游领域比较欠缺,在软环境上相对较弱。对上海来说,下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如何介入这些高端服务领域。
5)航运物流业制度建设。由于物流的各项作业分属于交通、工商、税收、信息等不同部门管理,而物流企业的发展刚刚起步,过去由相关各个部门制定的众多法规很难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需要清理现有法规制度,尽快制定统一的航运物流规则。
4.从区位地理环境考虑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途径
根据国家的战略决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在加快规划建设中。优良的地理位置、开放的航运市场、广阔的腹地资源、完善的支持系统使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超过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已达560TEU,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上海港依江临海,以上海市为依托、长江流域为后盾,经济腹地广阔,全国31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都有货物经过上海港装卸或换装转口。上海港的主要经济腹地除了上海市以外,还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和重庆市。广阔的经济腹地以及腹地经济的相对发达给上海的航运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促进上海航运发展。
1)借助于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建设长三角组合港体系。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丰富的岸线资源,发挥海运和“黄金水道”优势,建立以洋山深水港为核心、依托上海其他港区及周边沿海沿江主要港口、大中小港口配套、分工协调、技术管理先进、功能装备完善的组合港体系。
2)上海港是一个腹地型航运枢纽,它依靠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沟通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及上海、重庆等62市。长江流域工业基础雄厚,已形成钢铁、石化、汽车、电力“工业走廊”,沿江钢铁企业年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45%以上,石化工业年产值约占全国的40%,汽车制造业年产量占全国的47%以上,电力工业则有三峡工程、葛洲坝等大项目,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0%以上。长江流域目前已建有2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17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产值、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开发区的40%以上。沿江一些省份已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方面形成新兴产业技术优势,而作为长江龙头的上海恰是他们最理想的对外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