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业创意产业园案例分析文/沈芳(技术研发部)
09年的春天,我去上海参观创意产业园,这些创意产业园多为上海的老厂房改建而成,这让我想到一位哲人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传说和歌曲已经沉默,它依旧诉说……”。都市人的性情意绪和生活足音在这里凝结、沉淀,老厂房中所流传的情感又感染着当今人们的思想、趣味、观念;我在工业创意产业园区感受到了老厂房的新姿态,它们娓娓向世人述说几十年来不平常的历程。
案例一:上海建国路8号桥
建筑地点:上海市卢湾区建国中路8号
建筑面积:一期12000多平方米,二期8400平方米
入驻企业数:40余户
产业导向:创意类、艺术类及时尚类
开发商:上海华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香港时尚生活策划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日本HMA建筑设计事务所
上海建国路“8号桥”一期(1~8号楼)前身是上汽集团所属上海汽车制动器厂,于2007年12月27日正式改建落成,其中80%的面积为办公楼,用于出租;20%为餐饮、咖啡吧等配套服务设施。“8号桥”二期(9号楼)前身是国营金属加工工厂,座落在一期的对面,横跨建国路,为避免工业园的人流对建国路的车流带来影响,一期、二期用横跨在马路上的“桥”联系起来。
改建后的建筑命名为“8号桥”有着特别的意义:形象上,每一座办公楼都有天桥相连,每座桥的造型均不同,极富工业感(图01、02);内涵上,它是连接国内外各创意咨询服务团队的沟通之桥。此地渐渐成为上海设计界最具品牌价值和最时尚的一张名片,吸引了众多创意类、艺术类以及时尚类的企业,比如英国著名设计师事务所ALSOP、法国F-emotion公关公司、日本HMA建筑设计、香港风尚国际有限公司等等。
老工厂的层高有5米,与新建的传统办公空间相比,经过改造的厂房用做办公的空间自由度更大,有着别样的魅力。此外,将那些厚重的砖墙从旧房子上拆下来重新组合,并进行一番艺术处理,以凹凸相间的砌造方式凸显了墙面的纹理(图03:9号楼立面局部),保留了原厂房里林立的管道、班驳的地面(图04:典型的厂房空间),使得整个空间充满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沧桑韵味。创意人士总是需要充足的公共空间,“8号桥”在设计中对公共空间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步入1号楼中庭,绚丽的灯光、四周的音箱、高达三层楼的升降投影屏幕,布置得俨然一个派对场所,可用作进行作品展示、时装走秀等活动。3号楼前设有露天的茶座紧邻餐饮、咖啡区,为在此工作的创意人士创造了一个非常休闲的互相交流的平台和
机会(图05:休闲小广场)。“8号桥”创意园区从大门口法国艺术家创作的《绿门》雕塑,到灰砖外墙上鲜亮的玫红块(图06:灰砖、红砖细部),以及内部歌剧院般的层叠式休闲吧等,无不体现出创意风。
案例二:19叁III老场坊
建筑地点:上海市虹口区沙泾路10号、29号
建设时间:1933年
CNK Eyeshot
17
1
34
5
2
建筑师: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Balfours)
保护等级:暂定为四类保护建筑
建筑面积:约3.17万平方米
建筑层数:5层
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
产业导向:时尚发布、创意办公 (艺术工作室、个人设计室、传媒策划公司等)、休闲体验(各种品牌定制、品牌商品展示、艺术品现制,雪茄、洋酒品尝)、娱乐总汇(创意体验沙龙、高档会所、潮流运动馆、健身场所、陶吧)、配套餐饮(高档西餐厅、创意餐饮、咖啡厅、酒吧)开发商: 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由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上汽集团上海汽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英国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机构联合组成)
“1933老场坊” 原为上海公共租界最高行政机构工部局所建远东最大的宰牲场所在地,该建筑出自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Balfours)之手,1931年由当时蜚声沪上的余洪记营造厂开始建设,1933年主体建筑竣工。宰牲场有着比较明显的古罗马帝国时期巴西利卡式风格(注: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建筑外立面的水泥外墙从上到下设立花窗,由方、圆2种元素组成,历经岁月洗礼之后,依旧魅力非凡(图07:建筑立面)。建筑空间布局奇特,外方内圆,东、南、西、北4幢建筑围成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圆柱形的主楼(其实是24边形)通过26座廊桥相连。整个建筑高低错落,廊道盘旋,设计精密宛如迷宫,却又次序分明(图08、09)。所采用的“无梁楼盖”、“伞形柱”、“旋转坡道”等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图10、11、12),它解决了一般大柱上必须加梁的弊端,使得利用空间大大扩张。此外还充分考虑了采光、通风、卫生等问题,算得上是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全世界,这样格局规模的宰牲场也只有三座,另外两座分别在美国和英国,上海这座是主体结构和外观等方面目前保存最完整的。
值得称赞的是宰牲场已经在建筑设计上考虑到动物福利。地下室有2000平方米,昔日是地下牛圈,从各地运来的牛到达屠宰场后,首先在这个地下室里休息,免除旅途劳困。屠宰场在圆形建筑的顶层,四周有一间间牛舍,牛顺着螺旋型的牛道走到顶层后,会在牛舍中小憩,然后无痛苦地走向生命终点,在走向屠场的过程中,受到电击的牛在失去知觉后,工人们再进行宰杀。如今,牛道上还清晰地留着牛经年累月走过的蹄印。
2005年10月,“1933老场坊”被政府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组织各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宰牲场被按原式样、原材料、原工艺进行恢复,同时结合时代赋予的功能需要,在其内部适当位置增加新的功能部件和元件,如圆柱体第5层楼面设计成透明玻璃地面,人走在上面能清楚看到脚下4层的空间,有点害怕又比较新奇,顶部设计了遮阳顶棚,使其焕发勃然生机(图13)。同年,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启动改建工程。
围绕着宰牲场,周边还有一些相关的配套设施,今天的沙泾路29号是曾经宰牲场的处置场和化制站(图14)。北侧屋顶中部有一个高耸的烟囱,顶层为化验间、病体解剖室等,二楼设有各种蒸化、消毒、熬油、凝血及其他机械用房,底层为收容室及其他储藏室等,还设有高压蒸化炉供畜体及其他有危险性畜体熔化之用,并将不能食用的牲畜加工成肥皂、饲料和肥料等出售。上世纪80年代上海长城生化制药厂将其用作糖浆车间,并做过相应装修改造,四层周边进行过加建。
当历史与时尚在昔日的宰牲场里得到完美的交汇之后,“1933老场坊”便施施然地穿越历史而来,自2007年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选择在1933老场坊举办后,如今此地已成为中外游客到上海最喜欢参观的场所之一,一个城市的记忆由此得以继续。•
••
案例三:M50创意园(莫干山50号)建筑地点: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
建设时间:20世纪30~90年代
建筑占地:2.35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 4.1万平方米
18                  CNK Eyeshot
67
8
建筑层数:20余幢工业建筑,1~5层结构方式:多为钢混结构
产业导向:艺术家工作室以及画廊、平面设计、建筑师事务所、影视制作、环境艺术设计、艺术品(首饰)设计等
开发商:上海纺织集团、M50创意园(原上海春明粗纺厂)
提及M50,艺术界的朋友肯定无人不知,他的成长历程也是极富戏剧性的。此地前身属于青岛华新纱厂,
创建于1917年。1937年“七·七事件”爆发,徽商周志俊先生决定迁场内地(重庆),后因交通堵塞,临时决定改迁上海,同年12月以股本250万元,用英商注册在莫干山路50号开设“英商信和纱厂”。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接管该厂。1943年3月,周先生通过史镜清(其夫人为日籍)的关系用巨款将“信和纱厂”从日本人手里赎回,由华商经营。1951年1月更名为“信和棉纺织厂”,1961年经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批准更名为“上海信和棉纺织厂”。1966年1月变更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并更名为“上海第十二毛纺织厂”,工厂主要生产“孔雀牌”,“红蝙蝠牌”呢绒和“金羊牌”毛毯,产品多次荣获国家奖项。1994年8月变更为“上海春明粗纺厂”,并于1999年底停产,转制。2002年被上海市经委命名为“上海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2004年更名为“春明艺术产业园”。 2005年4月被上海市经委挂牌为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区之一,命名为M50创意园。如今艺术的聚集地才是莫干山路50号真正有名的原因(图15:创意园的入口每周都会有不少艺术展览)。先是M50创意园的原老著名艺术家薛松和丁乙将自己的工作室设置在厂房中,后来国内十多个省市的80余位艺术家也把画室设在其中(图16、17 艺术家们别具一格的工作室大门),以后又引进了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以列、加拿大、挪威、中国香港等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的画廊、平面设计、建筑师事务所、影视制作、环境艺术设计、艺术品(首饰)设计工作室等。其中由瑞士人劳伦斯创办的香格纳画廊(图18)和由意大利人乐大豆创办的比翼艺术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好的画廊,并在国际艺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随着海内外媒体纷纷争相报道,M50创意园声名远扬,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以“上海时尚地标”之
名报道了莫干山路50号,将其和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并列为“推荐参观之地”。此地逐渐形成了目前上海最具规模和有着艺术质量的当代艺术社区,由于艺术家的聚众活动,有意无意使这个被完全遗忘的地区成为上海艺术的主流。
案例四:四行仓库
建筑地点:上海闸北区南部的苏州河北岸,光复路1号
建设时间:创建于1913年建 筑 师:著名犹太设计师乌达克
CNK  Eyeshot
19
91013151214
11
建筑占地:3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
建筑层数:6层
结构方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产业导向:时尚设计、影视传媒、广告策划、数字网络、摄影美术、动漫游戏、文化艺术、信息咨询等企业及个人工作室
开发商: 百联集团上海河岸商业开发有限公司
曾经的四行仓库是四间银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所以称为“四行”。 1937年10月26日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四百多名中方守军在团长谢晋元的率领之下死守了仓库四个昼夜,有效掩护主力部队西撤,使得四行仓库成为“八·一三”松沪会战的重要见证地。而今,正门汪道涵题写的“上海四行仓库”刚劲有力,当我有幸推开那厚重的大铁门时,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现代艺术空间,这座有80多年历史的仓库,迎来了它的新生——创意仓库(图19)。
1999年留美回国的建筑师刘继东,最先把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开在这里,参观刘继东先生的工业味十足的办公室,同时也机关重重,比如电视投影、地面桌椅、逃生通道都隐蔽在墙面或地面上,充满设计感(图20)。刘先生在市经委、闸北区政府等各界的支持下,把这里改造成为“创意仓库”。四行仓库的原建筑设计出自著名犹太设计师乌达克之手,仓库每一层都是7寸厚钢筋水泥现浇的楼板,楼板与楼板之间由一排排一人合抱粗的钢筋水泥柱顶天立地支撑,为无梁钢筋混凝土结构(图21、22)。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创意仓库的改造保留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印记,延续了历史给予它应有的价值,所以重新设计的创意仓库保存了原本的元素:旧仓库的黑大铁门;旧仓库老木头改制成的隔断;彩依然用原先的建筑语言表述:黑、白、灰,黑的楼梯和地面、白的天花板向前延伸、灰的水泥圆柱整齐矗立(图23);即便重新围合了许多小的空间,依然显示出原先仓库大空间的视觉穿透性。
现在的四行仓库外表依旧已经入驻了十几家创意设计公司,仓库一层以接待、休息、等候等功能为主(图24)。 二至四楼拟定为多媒体创意制作、软件开发、视觉艺术、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区。最好的工作环境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创意仓库则为业主们提供足够大的面积和足够大的自由,任由业主们随意分割、选择、布局、装饰,这是一般写字楼、格子间不可能具备的创意元素。 五楼是设施齐全的多功能厅,为业主的各种商务活动提供多种便利,其中设计了400多平方米的创意产品展示厅(图25),几块大幕如同风帆,轻盈飘扬着,听说三得利的广告就是在这里拍的。此外许多公司还选择到这里来举办商业文化活动,如英国时尚品牌推广会、芝华仕公司的party、迪士尼童装发布会等。六楼拟定为国际艺
术画廊,已入驻的有王琦画家个人工作室、no no 摄影家个人工作室等,初步规划由15——20位画家入驻国际艺术画廊。相信经受过抗战烽火熏陶的四行仓库而今一定会更有生命力。
由此想到
此行参观的上海老工厂、老仓库,它们作为城市近现代旧工业建筑具有建筑主体结构坚固、空间高大灵活、建筑体量大等特点,但是这些老工厂老仓库都面临着衰老与死亡的考验,而每个城市都有许多这样类似的老工业建筑。在美国,“苏荷”长达10年的斗争,反映了人们对大拆大建的城市改造模式的反感与不满,对历史文化的追忆与需求,对新的人居环境的追求,并引起人们的反思:新城市是否一定要铲
20                    CNK Eyeshot
1917
20
18
除旧建筑?新生活是否要摒弃一切老东西?在中国城市建设中,对于这些老厂房,还来不及思考如何合理利用。上海这些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保护近代优秀建筑,继而又确定了15处要保护的近代优秀产业建筑,
大多是发挥过重要作用、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但是,对于那些里弄工厂,那些破败陈旧的空壳厂房,目前还缺乏保护计划。它们中的一些,有的房地产开发商已经得到开发许可,将被拆除代之以新的商业或居住区。这些工厂的处境,就像美国苏荷在1960年时的境遇,也像德国鲁尔工业区在1970年代的处境。苏荷、鲁尔工业区对我们来说也是一面极好的历史镜子,放弃这些工厂仓库地盘,今天不过多了一些商业地块。而留存了苏荷、鲁尔工业区就留存了文化,留存了城市的记忆,形成与发达经济相辉映的文化产业,形成城市独有的艺术和时尚区域。政府也将从房地产和税收的增长上得到巨额财富。
老建筑的改建在当今是一种国际性的潮流,并具有强劲的生命力,美国马里兰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学院院长高斯·罗卡斯尔教授,多年从事对老建筑保护再利用的研究与实践,他指出“对已有的建筑、景观与城市设施进行重新设计与利用,正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伴随着可利用土地的不断减少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也伴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历史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兴趣,对现有环境的适应性再利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这个潮流势必会继续,甚至更强,因为带动着这股潮流的力量来源于当今世界资源减少与城市扩张的现实。”
上海国际汽车展所以创意地产出现了,它是房地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的交叉产业,是房地产业细分的一种门类,其中创意地产再开发项目成为该地产形式的主力军。我们知道建筑有三个生命:功能生命、结构生命和文化生命。在功能方面,诸多老建筑,特别是一些工业建筑,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大量的老建筑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生产和生活的需求,需要进行功能重塑;在结构方面,诸多老建筑外皮破损严重,需修复乃至
加入现代视觉元素;但文化的价值反而凸显,因此老建筑需留住历史风貌和肌理,在历史的旧文本上重塑新的时代内容,使老建筑得到再生而获得新的生命。
在设计中要遵循几个原则,1)原真性:尽可能恢复建筑历史原貌,空间设计应保留原建筑空间的气质。保护和修缮建筑的外立面、坡道、连廊、柱式、混凝土花式、铸铁通风口等典型的特征元素。把老建筑是“底”,作为一种背景的因素而存在,并形成整个基地环境的基调。新肌体是“图”,是整个环境的亮。这种新旧共存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上,也表现在空间和环境的设计中。新旧肌体的比例关系的总体控制,专家认为“从无数的实践大约可以知道,新肌体保持在1/10~1/3较好。该比例大体适用于单体,也适用于历史街区。”恰当的新旧比能成功地使老建筑包括环境获得现代性的重生。2)可识别:对由于功能需要新增的元素,如电梯等,尽可能明显地与历史元素相区分,保护历史记忆的清晰。3)安全:结合结构检测,对影响结构安全的构件结合修缮设计,在不影响建筑外貌的前提下进行加固。
上海建国中路、沙泾路、莫干山路和光复路的这些工厂、仓库,虽然没有纽约苏荷那种铸铁工艺构件装饰和带阁楼的车间,但这里有上海最早开办的汽车工厂、宰牲场、纺织厂等,留存了上海早年市井生活的印痕,更有人们挥之不去的里弄情结,有旧日艰辛创业的历程。在今天新型的文化产业的进程中,留存它们,就是留存文化和城市的记忆,赋予它崭新的内容,是新和旧、过去和现代、原生和艺术的生动结合。
CNK  Eyeshot
21
2425
2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