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国际间的产业贸易
伴随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了诸多新趋势,发达国家之间贸易要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发展更快,制成品贸易发展明显快于初级产品贸易发展。除此之外,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随着各国贸易限制的逐步放松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同类产品的进出口双向流动,即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IIT)迅速发展。与传统贸易理论不一致的是,不仅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也在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以及其他机电产品方面表现地更为突出,其中部分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发展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与特点
对产业内贸易的经验分析至今为止仍然先行于理论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Balassa(1963、1965)、Kojima(1964)和Grubel(1967)等人在分析产业内贸易这种新的货物贸易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内专业化以及在多产出的产业中存在两种国际贸易模式的革命性发现。然而,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系统性研究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
代表人物有格鲁贝尔(Grubel)、劳埃德(Lloyd)、迪克西特(Dixit)和兰卡斯特(Lancaster)等人。
一、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
事实上,对产业内贸易现象研究的出现纯属偶然。Verdoorn(1960)在研究“荷比卢经济同盟”集团内贸易模式变化时,发现经济同盟建立后区内同类产品跨国流动明显增多,并且伴随区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产品高度差异化和产业内分工专业化的趋势。
因此,根据国际分工专业化的不同特征,可以将国际贸易分为两大类,即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所谓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是指各国以不同的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进行的交换,例如印度向美国出口服装产品,从美国进口高档轿车的现象。产业间贸易主要表现为同一产业产品的单向流动,因此又可以称为单向贸易(one-way trade)。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则是指各国彼此交换同一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即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行为,也有人称之为双向贸易(two-way trade)或贸易重叠、交叉贸易(trade overlap)。例如日本向美国出口丰田普瑞斯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福特Probe轿车的现象。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有些国家的优势表现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上,有些国家的优势则表现在土地密集型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因此,传统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各国之间在“先天”优势基础上展开的产业间分工专业化与贸易。各国在对外贸易中必然是出口其生产中拥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生产中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也就是说,贸易国进口和出口的必然是国内不同生产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即各国从事的是一种产业间的国际贸易。
人们在对现代国际贸易状况进行调查和统计中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在这类贸易中,一个国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美国与日本之间的汽车双向贸易等。同样,近年来,随着东亚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产品双向流动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比如,中国与日本之间电子印刷线路的双向贸易等。对这种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应做何解释呢?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难以对此做出合理的解答,于是便出现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产业内贸易分类及其划分方法
伴随产业内贸易的不断发展,其形式也日趋多样化,这里从不同的角度将其主要分类介绍如下:
(一)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可以将其划分为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或经济体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或经济体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最初,引起人们注意与研究兴趣的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其中最典型的案例要数美加汽车产业内贸易,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汽车产业内分工专业化日益深化,基于规模经济效应的汽车产业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然而,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东亚部分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分工专业化与产业内贸易也在不断发展。这里,最典型的案例是中国与日本之间规模不断扩大的电子印刷线路产业内贸易。
(二) 按照产品的最终用途划分
从产品最终用途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资本品的产业内贸易和消费品的产业内贸易。国际市场竞
争日益加剧,为了获取和保持国际竞争力,企业用于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产品功能的差异化有利地推动了资本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差异化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则促使消费品产业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三) 按照三次产业划分
    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和服务的产业内贸易。国内外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经验分析主要集中在基于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化的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业领域,例如欧盟加工类农产品贸易就是以产业内贸易模式为主。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服务的产业内贸易规模也在相应扩大。
(四) 按照产品加工程度划分
从产品加工程度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最初,由于各国之间的季节差异使得供求具有一定的时差,从而导致了未经加工或经简单加工的新鲜易腐水果和蔬菜等部分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二战以后,跨国公司全球
化生产体系的构筑与公司内贸易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间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近三十年来丰田等汽车制造商全球化生产体系的成功构筑有效地推动了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尽管如此,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始终占有较大的比重。
(五) 按照参加贸易主体划分
从参加贸易主体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公司内部的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外部的产业内贸易。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关税壁垒的大幅削减与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取消促使跨国公司快速发展,交易费用的降低使得跨国公司纷纷在全球范围内构筑其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因此,三分之一左右的国际贸易是在跨国公司内部,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进行的。跨国公司内部的产业内贸易通常是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中间产品产业内贸易为主。
(六) 按照产品差异性划分
随着经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又从产品差异的角度将产业内贸易划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水平差异化产
汽车贸易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差异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异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又称垂直型产业内贸易(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VIIT),是指同一产品组中品质、价格以及技术要素投入存在差异的产品之间的贸易。水平差异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又称水平型产业内贸易(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HIIT)是指同一产品组中品牌、造型和彩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品质、技术要素投入以及价格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Fontagné等人(1997)在对1980-1999年期间欧洲贸易模式进行研究时指出不同品质产品变体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份额迅速上升,并且是欧洲区内贸易最重要的形式。
三、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对于产业内贸易,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至今学术界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Finger1975)和Falvey1981)认为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一产品组的产品存在同时进出口的活动”;Greenaway1983)和Grimwade1989)定义为:“同一产业内产品的进出口”。这些关于产业内贸易的定义难免会使人觉得过于笼统和模糊,以至于有些人认为产业内贸易只不过是由于统计口径过粗而导致的一种“人为的统计假象”。因此,掌握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与客观评价标准十分必要。迄今为止,被人们广泛接受与使用的仍是由GrubelLloyd
1975年提出的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界定标准。他们认为判断产业内贸易的标准是消费的可替代性和生产中投入要求的相似性。也就是说,同一产品组的产品应当具备以下特征:生产要素投入的相似性和/或产品用途的可替代性(就是具有较高的需求弹性)。因此,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用生产的可替代性、或消费的可替代性、或相似的技术密集度来描述产业内贸易的特征,即同一产业内具有较高消费替代性、或生产替代性、或相似技术密集度的产品同时存在进出口双向流动,更为恰当。
(一)消费可替代性
通常来说,在研究消费品产业内贸易时往往使用消费的可替代性标准,也就是说,在满足消费者相同的需求方面具有较高消费替代性的变体之间的双向流动。以家具制造业(《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分类号为ISIC3610/Rev.3)为例,家具制造业中具有相同用途的家具的原料可能大相径庭。与其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则为家具制造业(GB21),具体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木质家具制造(GB2110),竹、藤家具制造(GB2120),金属家具制造(GB2130),塑料家具制造(GB2140)以及其他家具制造(GB2190)。比如椅子包括藤制的、木制的、塑料的、钢制的等等,尽管制造过程中使用
的原料不同,但是这些不同的变体具有相同的用途,可以满足消费者相同的需求,因此变体之间的双向流动属于产业内贸易的范畴。
(二)生产可替代性
生产的可替代性标准更多的用于中间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中。例如不论是大宇在韩国本土生产的船用发动机还是STX在中国大连制造的船用发动机在使用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可替代性,因此两者的跨国流动属于产业内贸易的范畴。
事实上,生产的可替代性与消费的可替代性两个划分依据之间存在交叉,同时有时也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因此,在具体的统计中,对于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贸易人们更多地倾向于使用生产可替代性作为判断依据,而对于消费品,则使用消费可替代性作为判断依据。
(三)相似的技术密集度
该界定标准主要适用于化学产品的国际贸易研究。主要是指使用相同或相似生产技术,或具有相同或相似成分的产品之间的双向流动。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和韩国之间化肥的双向流动。
四、 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度量方法
Grubel-Lloyd指数(1975)是目前最主要的产业内贸易度量指标,与其他指标相比,它更多地被用来解释贸易模式与比较优势。其表达式具体包括:
某一特定产品组(B)的产业内贸易指数(Bi)的表达式为: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