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繁荣
2022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继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韩国之后,中国以前所未见的方式重塑了全球汽车行业。在崛起成为新兴汽车出口国的过程中,中国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不同于日本、韩国这两个东亚邻国:第一,中国出口的汽车中的一大部分是外资车企而非本土车企生产的汽车;第二,新技术即电动汽车推动了出口增长。
通过对贸易和投资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可得出两个趋势:
中资车企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得益于中国政府长久以来的支持、创新工程以及规模经济,中国汽车生产商获得了全球竞争力。
中国作为电动汽车制造中心具有全球重要性。由于中国具备巨大的电动汽车生产规模、有利的政策条件以及具有成本效益的生产能力,西方企业越来越多地将中国作为电动汽车制造平台。
这些发展具有重大的政策影响。德日美等传统汽车大国有可能将汽车产业的投资和附加值拱手让与中国。汽车行业规模大,占全球GDP的3%,且传统上一直是由发达国家把持,这些因素
使其成为西方与中国科技竞争的新热点领域。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品牌为争夺更大的海外市场份额而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新兴经济体可能会获得更多的中国投资。传统汽车制造商面临中资车企日益激烈的竞争,但如果这些传统车企愿意承担政治风险,则可利用中国的汽车制造生态系统来提升出口。最后,竞争强化可能会导致成本下降并进一步加快汽车行业的转型并使消费者受益。
中国崛起成为汽车大国汽车贸易
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和生产国。但这一点并未使中国感到宽慰,因为中国长久以来一直担忧国内汽车产业过度依赖外资,其汽车产业大而不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台了汽车行业的国产化政策,要求外资汽车生产商与国内合资伙伴成立合资企业。但中资汽车生产商在市场表现方面一直未见太大起,国际品牌始终在汽车销量上占据主导地位。从2009年开始,中国科技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发展国内电动汽车产业的政策。其目标是形成新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使中国企业实现弯道超车和对传统汽车生产商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
图1:中国2018-2023年期间乘用车进出口情况(单位:10亿美元)
起初,中国当局出台上述战略的背后动机是取代国内市场上的外资汽车生产商,但随着产能上升,决策层很快意识到可借此机会推动中资汽车生产生产商的国际化。这些目标已在相关政策文件内明确列出,其中包括中国在2017年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路线图,即《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该政策文件将2020年确定为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开始面向发达国家出口汽车
的截止期限,旨在提升中国汽车生产商的全球影响力从而在2025年进入世界前10行列。近期数据表明中国在实现这些目标方面取得了进展。
图2:按类型划分的中国汽车出口情况(电动汽车和内燃机汽车)(单位:10亿美元)
电动汽车出口增长迅速扭转了中国在汽车行业中高达达2500亿元的贸易逆差(见图1)。2021年10月,中国在数十年来首次成为汽车净出口国,自2022年中以来,中国汽车出口持续超过进口。当跨国车企从俄罗斯汽车市场撤出的同时,中国对俄罗斯内燃机汽车出口的极速增长放大了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增长的效应。在2023年的前五个月,中国对俄罗斯汽车出口暴增421%,金额达到36亿美元(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额的12%)。长城和长安等中资汽车品牌取代了非中资汽车生产商的市场地位,举例来说,2021年起亚的市场份额为12%,而到了2023年则跌至仅2%。虽然中资汽车厂可能会继续在俄罗斯攻城略地,但从全球角度来说,中资车厂在俄罗斯的这一发展态势相比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崛起而言不可同日而语。
就数量而言,电动汽车仅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但以出口金额计则占52%,这是中国扭转汽车贸易逆差且成为全球主要汽车出口国的首要因素(见图2)。
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大部分出口到欧洲,这是因为欧洲对电动汽车需求大、进口关税低且不考虑原产地而给予可观的政府补贴(见图3)。与之相反,中国汽车生产商基本上避免向美国出口,这是因为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汽车征收高达27.5%的关税,并将电动汽车的税收抵免与国产化要求相挂钩。此外,中国汽车生产商也得益于该国政府为促进中国汽车生产商满足
欧洲安全评级要求所作的安排。大部分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在比利时、荷兰或斯洛文尼亚抵港,然后在英国、德国或北欧国家销售。
图3:2018-2023年期间中国纯电汽车出口情况(按地区划分)(单位:百万美元)
中资车企出海
尽管外资跨国车企与中资汽车生产商的合资企业仍主导内燃机汽车的销量,但在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领域,民营纯国产品牌表现则好得多。目前部分中资品牌已开始借助其在国内取得的成功来开拓国际市场。其中最明显的策略包括:
1. 借助国内取得的成功来开拓国际市场
最明显的例子是比亚迪,十多年来,比亚迪这家电池生产商一直处于中国电动汽车转型的前沿阵地。比亚迪目前已是国际领先的电动巴士制造商,在全球拥有若干汽车工厂,其中包括美国加州工厂和匈牙利工厂。比亚迪目前已开始出口首批乘用车,并公布了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和欧洲等地的扩产计划。部分高端中资汽车生产商如蔚来已开始向欧洲市场出口,但与比亚迪相比,影响力要小得多。
2. 收购外资品牌
以下几个知名案例展示了中资车企如何通过收购知名西方品牌来开拓新市场。例如,上汽集团旗下的名爵(MG)原本是一家英国品牌,目前由中国上汽集团持有,虽然该品牌已不在
英国本地生产,但在英国市场的表现仍较好。
沃尔沃是其中最成功的案例,该品牌原先是一家瑞典汽车制造商,在2020年被中国吉利集团从福特汽车集团收购。除沃尔沃自身的电动汽车产品线外,吉利和沃尔沃合作设立两家专注于电动汽车生产的合资企业,分别为极星和领克。这两个品牌的汽车在中国生产,虽然面向欧洲和北美市场销售,但该品牌计划在海外建立制造中心,其中包括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极星工厂。作为一家车企,沃尔沃的品牌知名度和造车经验对于这些新晋中资车企来说颇有助益。
图4:2022年1月-2023年6月期间按品牌划分的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情况(销量)
3. 合资
由于中国当局限制外资企业在国内独资持有和经营工厂,因此中资与外资车企的合资企业一直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主流。然而,目前外资车企开始利用与中资车企之间的现有和新增合作来生产面向出口市场的汽车(见附件1)。如图4所示,东风雷诺合资生产的达契亚Spring车型在欧洲市场表现强劲。这可能是欧洲品牌将面向欧洲市场的汽车的生产转到中国的最显著例子。2023年,达契亚Spring车型名列欧洲地区十大最畅销车型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