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解读:小举动蕴含大善意 等2则(附:文本解读及运用示例)
小举动蕴含大善意
江苏镇江一汽车配件商户使用印有走失儿童信息的打包胶带,引起网友关注。胶带共覆盖100多个走失孩子的信息,成本比普通胶带要贵2-3元。老板说,只要能帮助一个孩子到家,就是一件很高兴的事。
小胶带,蕴含大善意,小举动背后是满满的正能量。孩子走失事件频发,给无数的家庭帶来了巨大的伤害,这些伤害甚至用一生也难以治愈。有的孩子沦为人贩子敛财的工具,有的家长踏上几十年希望渺茫的漫漫寻子之路,有的家庭为此支离破碎、分崩离析……这种人间悲剧令人扼腕、让人动容。汽车配件商户用积极的行动帮助走失儿童家庭,铺就了一条亲子寻亲、宝贝回家的希望之路。
多一个人看到印有走失儿童信息的打包胶带,就多一份到走失孩子的希望。2019年11月28日,印有失踪儿童照片和资讯的矿泉水瓶帮助走失11年的男孩回到了家。相信不久的将来,爱心胶带也能够让失散的亲人重新团圆。爱心胶带带给我们满满感动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帮助走失儿童家庭的新思路,鼓励我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投入公益事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但是,我们依旧要思考,印满走失儿童信息的爱心胶带又能走多远?爱心胶带的成本要比普通胶带贵上2-3元,对一些小商户来说,长期承担这笔费用,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可能会让他们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此外,爱心胶带是个别商户的自发举动,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推广,传播范围着实有限,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
让爱心胶带更大发挥它的作用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对商户付出的爱心成本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同时设立奖励机制,鼓励更多的商户参与。公益组织也应该介入,起到牵头作用,将其组织化、规范化,加大曝光量,让爱心胶带形成巨大的力量。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策力,提供更多帮助走失儿童的新思路,留意看到的走失儿童信息。总而言之,儿童走失是全社会的痛点,我们应当尽我们所能投身公益,帮助走失儿童家庭走出悲痛。
适用主题:
关怀;爱心;创新;文明……
文本解读:
角度一:关怀。
小举动,蕴含着大善意。它生动地践行了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乐于助人的可贵精神,为我们的优秀文化做了一个真实生动的注脚。它散发着满满的正能量,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温暖与美好,让我们身在这个社会而感到踏实与自豪,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关怀他人。
角度二:创新。
爱心胶带的出现,体现了助人为乐的新思路,这不失为一种创新。它让人眼前一亮,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助人者的责任担当。正是有着强烈的担当意识,所以会在助人的路上开辟新径。有了新路子,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有助于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当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商户财政补贴和奖励;公益组织也应介入,让爱心胶带形成巨大的力量。
角度三:文明。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江苏镇江商户自发的爱心行为,是有礼的体现,是文明的展示。他们的行为没有浮夸与喧嚣,而是安安静静,踏踏实实,与礼的“不妄
说人,不辞费”内涵相契合,为推进社会文明添薪助力。
学生运用示例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包含着责任、关心、尊重。江苏镇江商户的爱心胶带行动,生动地诠释了爱的内涵。“只要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些话已经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于这些商户,已经自觉地化为了行动。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似乎商户的行为与这些人不相干。但究其实质,他们是一类人,即都是有爱的人。商户的小举动,蕴含大爱意。我们应该为他们点个赞,接力他们的爱心,荀子言:“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那我们社会的美好是多么令人动容。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一件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情,仅凭个人之力难以持久,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策力。这样,爱才能持续,爱会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张睿涵 《爱,让社会更美好》
知识改变国运
小奇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那年参加高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当时父亲对他说,考不上大学就跟老爸到酒店当厨师去。工作以后,一位做生意的发小跟小奇讲,你是属于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要是不上大学,当初跟着老爷子去打工,现在你十有八九已经成了酒店老板,不至于是现在这样的收入水平。小奇回答,你说的可能有些道理吧,但是从大概率上来计算,1 万个打工者也未必出一个酒店老板,但是1 万个大学生可能出众多专家、学者、老板和行业精英。
若是站在一个做生意且小有成就的角度上,小奇的收入显然属于“清贫”一族,但是站在他本人的角度一直觉得这是体面和尊严,更是实力与根基。他的账是这样算的,你看到了一个酒店老板,然而忽略了无数的打工者,就像看到了几个普通的大学生而忽略了大多数的行业精英都是知识分子是一个道理。相对发达国家,下面的数据可能让我们难以接受,但它却是事实: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百分之四十三,日本是百分之四十五,以列是百分之四十六,英国是百分之三十八。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包括专科在内的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只占百分之八点九,高中文化程度占百分之十四。
知识永远是改变命运最快捷的通道,没有高素质的国民,何来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强。小时候村里有白事,小奇爸爸就带他去吃席开荤,他和小伙伴们在灵棚周围来回穿梭追逐,嬉戏打闹,死去的人没让他感到恐惧,却对一米多高的小纸人有几分恐惧,它们红脸蛋、红嘴唇,张着手臂笑逐颜开,随风飘摇,让他不寒而栗。那时候小奇不知道为什么怕他们,现在想想怕是因为纸人只有人形却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是可怕的。
而读书就是净化人的灵魂,涵养人的品性,升华人精神的工具和坦途。不读书的人充其量是用身体感受世界,吃饱了就高兴,满足不了就怨天尤人。他们一生都在疲于奔命,追逐大富大贵,甚至巧取豪夺、蝇营狗苟。而像小奇这样读书的人,他们虽然没有世俗眼光中的高官厚禄,也没有富豪手里的名车豪宅,但他们却在用身体和灵魂同时感知世界。在灵魂的世界里,花可以常开,水可以长流,你不会孤独,不会彷徨,不会害怕,你可以对话先贤,面对未来,驰骋知识的海洋;可以高举知识的火炬,为他人指明道路;可以悲悯众生,可以创业创新,自由往来于精神世界的彼岸,视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真正成为精神世界的王者和主人,千千万万这样的志士仁人汇成的时代洪流才可以使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岂只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更是改变国运的不可或缺之条件。
适用主题: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涵养品性;“读书”助力“文化强国”;走自己的路;用灵魂感知世界……
文本解读:
角度一:知识改变人生轨迹。
纵览整个人类发展史,知识,始终在给人类进化注入强大的动力。命运虚无缥缈,我们无法掌控,能够让人生轨迹向我们预期的方向蜿蜒的,只有读书。家境贫寒的陈景润只是杂货店学徒,正是因不断自学数学、坚持清华旁听,最后以哥德巴赫猜想而震驚了世界……韩愈、范仲淹、徐向前,无不如是,用自己的毅力,缔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
角度二:知识涵养品性。
所谓“积财千万,莫过读书”,一个内心丰盈的人,若是自幼博通经籍、殚见洽闻,便能知晓日升月落时分,有光影流散的轨迹;知晓贤哲思想余光万丈,哪怕茕茕孑立也能“竹杖芒鞋轻胜马”。你看到了吗?读书,便是在用身体和灵魂同时感知世界。书之文字虽无口却能言,知识,便可平息思想暗礁那些激荡的浪涌。
爱意汽车学生运用示例
宋代抗金名臣李纲在《读书》一诗中说:“每到古人名节处,慨然掩卷一沉吟”,一个人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程度,便是源自读书给予的人生积累。读书深刻影响着一个人的认知,是促使人思考的动力。农业时代,土地是根本;工业时代,资源是根本;信息化时代,知识是根本。它改变的不止是个人的命运,更决定了时代的走向,民族的辉煌。
——黄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