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纪录片《美国工厂》不仅在美国激起了大众的好奇心和广泛的讨论,同时也引发了在中国工作的美国人的共鸣。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在早年也经历了十分类似的处境: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来到中国这片陌生的土地,后来他们又是如何适应并且一直在中国生活至今呢?
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中西部铁锈地带的俄亥俄州代顿市,因为通用汽车工厂的倒闭,当地出现了2000个失业家庭,2015年,中国企业家曹德旺在通用汽车工厂旧址上投资修建了福耀玻璃工厂,重新雇佣当地的美国工人,开始生产汽车玻璃,而美国的社区民众对中国的投资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非常感谢中国投资商,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因中美双方在工业模式、企业管理、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就业的美国工人中,有很多人逐渐开始有感恩到抱怨,嫌工资太低、加班、受了工伤、不被尊重等,部分工人按照既定的工作思维,坚持要组建工会,而中国的老板和管理者们却充满无奈,由于美国的工人生产效率太低,工厂一直处于亏损
状态,不过最后大家弥合了分歧并在全球化中收益,2018年开始,在美国的福耀玻璃工厂终于开始盈利。
事件的起因是福耀玻璃全球化发展,去美国开厂,主要是供应给美国本土汽车制造商玻璃。
影片中提到了出现的很多问题,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美国人缺乏制造业流水线的生产经验,对重复高效率的流水线工作普遍比较排斥反感,这个原因导致第一批大规模冲突和员工离职或开除。
遇到第二个大问题就是。按照现有的劳动效率,无法给企业打来盈利,并且还能导致企业亏损。但同时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工资又无法提升,就如同电影里提到一个员工亲戚的女儿做美甲一年工资5万美金,他在福耀工作一年才2.7万美金。
电影中反复提到一个员工曾经在福特汽车厂倒闭前工资多少,过了多少年了,来福耀工作,工资才是原来的几分之一,间接的说明当时那个年代美国企业还是很爱自己的国家,一直和公会妥协员工成本支出之间的关系,无奈最后还是迁出美国。
汽车工厂 美国很大一部分人热衷参与公会行为,就是让公会代表出来抗争,增加福利,增加工资,但是这种状况发展了70年,变成挤压制造业企业的一根绳索,这种抗争到现在多半不是合理化的需求,而是变成供养懒人的一种手段,企业要么接受妥协,要么离开。而美国社会基础福利或者说社会公益相对完善,导致很多人懒惰,把企业员工关系扭曲,按照正常逻辑,企业认为你有价值能为企业带来效益才聘用你。但是很多美国懒人只是认为我来企业工作只是为了赚钱,效率高不高我不关心,如果让我不高兴了,我就拿第三权利,媒体了,公会了做抗争目的。
最后福耀的處理方法是,第一波把懒人开除。第二波把热衷参与公会抗争的人开除。第三波把年龄大的,效率低的,可机器替代的岗位的人,全部开除,换成了机器人。关于第三波,让我有些感慨,也许这是中国的未来,资本家把所得利润大部分留下,投资给了可无限使用,效率更高的自动化设备,但员工的效率都是恒定的,只有最佳状态,并不能无限提升,并且社会一直存在通货膨胀,还需要定时提高上涨工资,这对企业家来说就是成本的增加,在未来的中国也许不会出现美国那种懒人社会,但是会出现另一种形态,资本家用资本利得使用自动化代替成本高企的人工,普通人普通阶级讲会不可描述。
透过本部纪录片,我看到了中美两国的管理者与工人是如何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生产时间中对话与交锋,在摩擦与磨合中逐渐探索出一条新的国际合作路径,该片也说明沟通或许会面临障碍,合作难免会发生龃龉,但只要双方能够拿出诚意与耐心,就能解决问题,互利共赢。
作者简介:胡廷辰(2000-06-),男,汉族,江苏江阴人,本科在读,市场营销专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