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
汽车文化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071682-2
学时数:36    学分:2
先修课程:《机械基础》、《铁道概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等。
后续课程: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五年制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一门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其任务是传授汽车常识,激发专业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对汽车的鉴赏能力,促进职业意识形成。通过36学时的学习,学生可了解汽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接触到汽车和汽车工业相关的各方面内容,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本课程注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扩展学生思维和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专题形式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专题学习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活动任务。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汽车素养的训练,并融合了相关专业领域对汽车素质的要求。课程设计以增强学生对汽车的兴趣,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提高认识学习的能力,并最终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够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导向发展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五、课程的目标
为了使学生对汽车及相关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讲授汽车的发展史,分析公路运输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介绍汽车的基础原理
及各类技术的变化、汽车环保知识、品牌文化、车标识别、赛车运动、汽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专业的发展等,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参观、上网查询等活动来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热爱本专业,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汽车文化课程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汽车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汽车知识视野,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运用汽车的意识,发展行动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
社会的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汽车文化的学习.了解汽车的发展历史、工业概况、生产过程和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能正确认识汽车对人们日常生活及社会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了解汽车运动、著名车展、未来汽车发展趋势;会欣赏汽车车标、汽车外形与彩;了解汽车基础知识,会识别汽车的类型、产品型号、代码;了解汽车品牌与车型文化,初步具有理解汽车品牌文化的能力;能按相关环保政策与法规,从事汽车专业的工作。
六、课程的内容标准
汽车标贴
项目
序号
项目内容
教学要求、标准
工作任务
1
汽车发展史
了解汽车百年史话、汽车之最、汽车技术发展的6个里程碑、汽车结构、理解汽车技术进步与能源关系
通过互联网查询,制作自己对汽车发展的认识资料
4
2
汽车地位
了解汽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公路运输在交通运输中的地位
本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前景调查
4
3
汽车造型的变化
了解汽车外型的变化与彩,人们对汽车的爱好
通过互联网查询,制作汽车外型与空气阻力关系表
4
4
著名汽车公司、名车和商标
了解世界十大汽车城史,各国汽车公司与其名车、车标、名牌汽车故事
通过互联网查询,选择•个公司(中国)制作其发展史
6
5
汽车名人
了解中国、德国、美国及其他国家汽车名人及其与汽车发展关系
通过互联网查询,选择一位名人制作其与汽车发展关系
4
6
汽车类型、型号、代码识别方法
了解汽车工业概况、汽车基础知识,会识别汽车类型、产品型号、代码
某一汽车发动机、
V1N17位码的识别
8
7*
赛车运动(选学)汽车新技术(选学)汽车新能源
(选学)
了解汽车运动,赛车竞赛了解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了解新能源在现代汽车上的应用
选择一项新技术,叙述其应用意义
6
总课时
36
七、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的编写必须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反映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达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应特别注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融合为一体。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材编写要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这一课程目标出发,根据“内容标准”确定教学内容,不追求全面地、详细地学习。
3.编写教材时,要精心选择范例的内容。一方面要注意可行性与实用性,贴近学生实际;另一方面要尽量体现内容的先进性,具有时代气息,体现未来科技走向。
4.教材应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思想观点,做到科学理论、结构原理、范例、数据等正确可靠,专业名词规范,技术用语准确,插图无原则性错误。
5.按照本标准开发的项目内容,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通用性与适用性;每个项目内容
包含一项特定的技能或知识,学生在学习后能自己独立完成一个工作任务,从而加深对该项目的学习效果;尽可及时地利用反馈信息,不断修订、更新学习单元,形成一种动态的教材.
6.教材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各校的不同现状,促进各校专业课程的发展;要尽可能陶汰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使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经努力也能实施教学,为此,可在教材中适当增加选学内容,以便教师根据本校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7.教材应做到语言简练清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便于学生阅读;教材应图文并茂,便于学生理解;插图应能明确表达要说明的问题、另外还应有一定的补充阅读材料,并向学生提供查有关资料的线索,引导学生体会并逐步掌握学习汽车专业知识的方法。
(二)教学建议
学生、教师、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三者互动的因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1.教学组织
以班级分组授课为主要形式,采用个案教学和演示方法。
2.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以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组织项目课程与工作任务的教学。
(三)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内容
(1)知识评价
知识评价就是知识点的评价。评价要体现汽车文化课程的基本理念,符合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了解学生对汽车文化的理解和运用状况,对学生汽车文化的学习水平进行全面评价。
(2)能力评价
能完成该课程各项目的工作任务。
3.教学评价基本方法
(1)形成性评价
提问:课内提问和个别答疑。
平时测验:书面测验和实际操作。
(2)终结性评价
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等级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其中形成性评价占30乐期未知识评价占30%,工作任务的能力评价占40机取得合格或合格以上成绩者,获2学分。对有所创新、发明的学生,应给予特别鼓励。
八、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汽车文化课程的实施需要开发与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存在于学校,同时也存在于家庭和社会;不仅可在书本资料中探究,还可在网络世界中搜索。
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汽车文化课程最基本的文本资源。学校和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选择适合自己学校使用的教材或自编教材,要把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及时调整和
更新。
为保证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应为教师和学生有计划地配置汽车文化课程文本资源,并使它们得到合理管理和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还包括教师教学参考资料、教师汽车技术培训或自学用书、学生学习用汽车参考资料,以及学生课外阅读汽车类用书等。
汽车文化课程需要开发多方面的人力资源。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家长及其亲友等在职业技术方面的知识、资料、经验和实践能力,引导并促使他们与学生一起参与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活动,让学生家长及其亲友等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施展才华的课程资源。
九、教师能力要求
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为汽车文化课程教学提供崭新的平台,成为广泛交流与共享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为汽车文化课程教学服务,引导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的建设。为使课程资源得到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与利用,必须建立并逐步完善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机制。
教师应依据汽车文化课程标准,保证汽车文化课程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发展。
十、考核方式与标准
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学习考核、平时作业考核,平时实践活动考核3种类型进行,3种类型的分数比例为:
形成性考核成绩(100%)=平时学习考核成绩(30%)+平时作业考核成绩(50%)+平时实践活动考核成绩(20%)
(一)平时学习考核(30分)
以课堂表现为主:每人的基础分为20分,具体加减分规定如下:
1.课堂上违反课堂纪律如:睡觉、交头接耳,看与课堂无关的书籍,玩手机等等,一次扣2分;
2.迟到或早退一次扣2分。
3.无故旷课者每次扣5分。
4.对课堂上认真参与教学,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同学酌情加分。
5.课堂表现最高得分30分。
(二)平时作业考核(50分)
要求教师全学期布置作业不可以少于3次,每次批改完成后及时登记,以等级形式(优良中及差五等)或以分数形式体现。
(H)平时实践活动考核(20分)
实践活动课不少于3次,教师根据学生对活动准备的认真态度、准备的充分程度、活动中参与表现的积极性、团队合作精神等的表现情况的定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