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2024.4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裹的乡村大地。
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在《阿Q正传》《故乡》《祝福》《风波》《药》等小说中,鲁迅选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凋敝的乡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
而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边城》中渡船老人的勤劳、善良、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都不缺少;有头有脸有身份的船总顺顺,大气豪迈,正直公平,扶贫救困,很受茶峒人的敬重;顺顺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也不畏缩;翠翠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隽秀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造就了翠翠清激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
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她那循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与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式思恋与坚贞,都是作家讴歌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生与人性。这种自然的人生与善良的人性。在沈从文特异的“湘西世界”里比比皆是。他们热情、勇敢、诚实、勤劳、朴素的人性超乎自然,这是“乡下人”的道德状态与人格气质。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
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德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
(节选自《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虽然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但因为各自民俗文化的差异,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作家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安排。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以启蒙为目的,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因此,自决意弃医从文。以文艺来改造国民精神后,鲁迅的注意力更多地从世界的科学物质文明的介绍,转入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推崇。这一创作目的在其乡土小说中尤其集中反映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刻画上,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
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因此,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相对而言,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另外一副情景。“湘西世界”中的人们与现实世界抗衡,不断地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们没有奢华的物质享受,没有高深的知识学问,甚至没有高雅的举措,但正是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充满了“野性”,如翠翠、萧萧、老船夫等人。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
同时,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的两种不同倾向。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所以,沈从文的小说是把美和爱推向极至,美和爱浸透在每篇小说中,这是他审美观念的核心。
(节选自《民俗视角下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比较》,有删改)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对乡土生活的描写,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解决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问题。
B.《边城》塑造的“乡下人”集多种“爱”与“美”的人性于一身,构建了自然原始的湘西世界,再现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C.沈从文的作品构建的世界,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在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都充满了“野性”。
D.沈从文属于乡土小说的浪漫派,他的小说描绘与赞颂美好纯洁的人生人性,把美和爱推向极致,是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身上具备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在他关心农民的命运、希望农民能突破精神枷锁进而获得理性认识上面得以体现。
B.《边城》中的各人物,或者体现纯洁美好的人性,或者充满生命的力量,正因如此,小说显得本质朴,让人读来津津有味。
C.沈从文笔下的渡船老人、翠翠、顺顺、顺顺儿子等,都是不为物累、热情乐观的“自然人”,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
D.两则材料都对鲁沈二人的乡土小说进行了分析比较,材料一侧重两人表现方式的不同,材料二侧重小说文学风貌不同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能体现鲁迅对“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描绘(3分)()A.《祝福》中,祥林嫂在多座“大山”的压迫下,最终在祝福时孤苦无依地死去。
B.《药》中,夏瑜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动摇,甚至觉得打他的阿义“可怜”。
C.《阿Q正传》中,阿Q被打后,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D.《狂人日记》中,满村尽是“吃人”之人,他们将狂人锁住,似是想吃他的肉。
4.鲁迅与沈从文心怀救国之愿,他们的乡土小说目标皆是以“文”强国,但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4分)
5.有人认为,“乡间的死生”包括宗法制农村中的世态炎凉、无产者的不幸、封建等级制度延伸出的社会心理对弱者的压迫等内容。请任选两点,分析《阿Q正传(节选)》是如何体现“乡间的死生”的。(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摘橘子
沈从文
萝卜溪滕家橘子园,大清早就有十来个男男女女,爬在树桠间坐定,或用长竹梯靠树,大家摘橘子。人人各把小箩小筐悬挂在树枝上,一面谈笑一面工作。
夭夭不欢喜上树,便想新主意,自出心裁了枝长竹杆子,杆端缚了个小小捞鱼网兜,站在树下去搜寻,专拣选树尖上大个头,发现了时,把网兜贴近橘子,摇一两下,橘子便落网了,于是再把网兜中橘子倒进竹筐中去。众人都是照规矩动手,在树桠间爬来转去很费事,且大大小小都得摘。夭夭却从从容容,举着那枝长竹杆子,随心所欲到处树下走去,选择中意的橘子。且间或还把竹杆子去撩拨树上的嫂嫂和,惊扰他们的工作。
夭夭既不上树,离开树下的机会自然就格外多。一只蚱蜢的振翅,或一只小羊的叫声,都有理由远远的跑去。她不能把工作当工作,只因为生命中储蓄了能力太多,太需要活动,单只一件固定工作羁绊不住她。她一面摘橘子还一面捡拾树根边蝉蜕。直到后来跑得脚上两只鞋都被露水湿透,裤脚鞋帮还胶上许多黄泥,走路已觉得重重的时候,才选了一株最大最高的橘子树,脱了鞋袜,光着两个白脚,猴儿精一般快快的爬到树顶上去,和家中人从数量上竞赛快慢。
橘子园主人长顺,手中拈着一支长长的软软的紫竹鞭烟杆,在冬青篱笆边看家中人摘橘子。有时又走到一株树下去,指点指点。见小女儿夭夭已上了树,有个竹筐放在树下,满是特大号火红一般橘子。长顺想起商会会长昨天和他说的话,仰头向树枝高处的夭夭招呼:“夭夭,你摘橘子不能单拣大的摘,不能单拣好的摘,要一视同仁,不可稍存私心。都是树上生长的,同气连理,不许偏爱。现在不公平,将来嫁到别人家中去做媳妇,做母亲,待孩子也一定不公平。这可不大好。”
夭夭说:“爹爹,我就偏要摘大的。我才不做什么人妈妈媳妇!我就做你的女儿,做夭夭。
较远一株树上,一个老长工正爬下树来,搭口说:“子树上厚皮大个头,好看不中吃。到了十二月都成绣花枕头,金镶玉,瓤子同棉花紫差不多,干瘪瘪的,外面光,不成材。”
夭夭说:“松富满满,你说的话有道理。可是我不信!我选好看的就好吃,你不信,我同你打赌试试看。”
长顺正将走过老伴那边去,听到夭夭的话语,回过头来说:“夭夭,你赶场常看人赌博,人也学坏了。近来动不动就说要赌点什么。一个姑娘家,有什么可赌的?”
夭夭被爹教训后不以为意,一时回答不出,却咕叽咕叽的笑。过一会,看爹爹走过去远了,于是轻轻的说:“辰溪县岩鹰洞有个聚宝盆,一条乌黑大蟒蛇守定洞门口,闲人免入,谁也进不去。我哪天爬到洞里去把
它偷了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只要我会想,就一定有万千好东西从盆里取出来。金子银元宝满箱满柜,要多少有多少,还怕和你们打赌?”
另外一个嫂嫂说:“聚宝盆又不是酱油罐,你哪能得到?作算你夭夭有本领,当真得到了它,不会念咒语,盆还是空的,宝物不会来的!”
各人都在树上高处笑着,摇动了树枝,这里那里都有赤红如火橘子从枝头下落。夭夭上到最高枝,有意摇晃得厉害,掉落下的橘子也就分外多。照规矩掉下地的橘子已经受损,必另外放在一处,留给家里人解渴。长顺一面捡拾树下的橘子,一面说:“上回省里委员过路,说我们这里橘子像摇钱树。夭夭得不到聚宝盆,倒先上了摇钱树。”
夭夭说:“爹爹,这水泡泡东西值什么钱?”
长顺说:“货到地头死,这里不值钱,下河可值钱。听人说北京橘子两毛钱一个,上海一块钱两斤;真是树上长钱!若卖到这个价钱,我们今年就发大财了。”
住对河坳上守祠堂的老水手,得到村子里人带来的口信,知道长顺家卖了一船橘子给镇上商会会长,今天下树,因此赶紧渡河过萝卜溪来帮忙。夭夭眼睛尖,大白狗眼睛更尖,老水手还刚过河,人在河坎边绿竹林外,那只狗就看准了,快乐而兴奋,远远的向老水手奔去。夭夭见大白狗飞奔而前,才注意到河
坎边竹林子外的来人,因此也向那方面走去。在竹林前和老水手迎面碰头时,夭夭说:“满满,你快来帮我们个忙!”
这句话含义本有两种,共同工作名为帮忙,橘子太多要人吃,照例也说帮忙。乡下人客气笑话,倒常常用在第二点。
所以老水手回答夭夭说:“我帮不了忙,夭夭。人老了,吃橘子不中用了。一吃橘子牙齿就发酸。你家屋后那烂甜白杏子不推辞,一口气吃十来个,眼睛闭闭都不算好汉。”话虽如此说,老水手到了橘园里,把头上棕叶斗笠挂到扁担上后,即刻就参加摘橘子工作。
夭夭在老水手树边,仰着个小头,“满满,我想要我爹装一船橘子到武昌去,顺便带我去,我要看看他们城里文明人吃橘子怎么下手。用刀子横切成两半,用个小机器挤出水来放在杯子里,再加糖加水吃,多好笑!他们怕什么?一定是怕橘子骨骨儿卡喉咙,咽下去从背上长橘子树!我不相信,要亲眼去看看。”
老水手把额纹皱成一道深沟,装作严肃却忍不住要笑笑。
“他们城里人吃橘子,自然是这样子,和我们一块钱买两百个吃来不同!他们舍不得皮上经络,就告人说:书上说这个化痰顺气,‘到处是痰多气不顺的人,因此全都留下化痰顺气了。城里人都讲卫生,补得精精神神,文文明明。”
(节选自沈从文《长河》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夭夭摘橘子不公平,将来对待孩子也一定不公平,这表现出长顺见微知著和严慈相济的教育智慧。B.“聚宝盆”的故事,表现了夭夭的天真和无忧无虑,也暗示文章主旨:纯良的人们向往富足的生活。C.老水手跟夭夭的谈话,有戏谑,有责备,也有疼爱,亲切的邻里关系中,洋溢着浓郁的人情美。
D.相较《边城》宁静、祥和的理想生活状态,本文写摘橘子和卖橘子,体现出对现实的观照和思考。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橘喻人,通过摘橘子、吃橘子等塑造人物形象;橘也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B.老水手古道热肠,老长工质朴识广,他们身上都体现出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C.夭夭和翠翠都是湘西少女的代表,二者性格都表现出外向的延展,不因人生变故而感到忧惧。
D.本文语言同《边城》相似,自然而温情,又多了些乡土气息的口语,与人物、场景融为一体。
8.本文中的夭夭和《边城》中的翠翠,都给读者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请结合两篇小说谈谈沈从文塑造女性形象的方法。(6分)
9.在《长河》的题记中,沈从文先生就曾提到:“‘现代’二字已经到了湘西。”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①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②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戍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
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材料二: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子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注:①矧shèn:何况,况且。②剑:挟在胁下,这里指抱着。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术者A谓我岁B行在戌将死C使其言D然E吾不及F见儿之立也G后H当以我语告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指“女子出嫁”,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意思相同,与《归去来兮辞》中“归”意思不同。
B.烛,名词用作动词,与《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烛”用法相同。
临沂现代C.矜,指“夸耀”,与《陈情表》中“犹蒙矜育”“不矜名节”的“矜”意思都不同。
D.鲜,少,文中是“没有”的意思,与“数见不鲜”“鲜为人知”中“鲜”的意思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的父亲为官廉洁又喜欢救济别人,去世后没有留下维持生活的钱财,但欧阳修的母亲守节自誓、衣食自力,将欧阳修抚养成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