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战略不同
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是中国保险市场两家重要的保险主体。这两家保险公司背
景不同,运作模式不同,因此,发展战略也不同。
中国人寿历史比较长,具有深厚的政府背景,也是在政府的扶持下成长起来的,这也正赋予了中国人寿可以获得别的保险公司不可比拟的垄断资源。同时,中国人寿是中国最大的寿险公司,其子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是中国保险行业最大的资产管理者,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平均每年增加30%,其中投资资产年均增长40%,并保持较高的投资回报。我们预计中国人寿2006-2008 年净利润平均复合增长率在67%左右。
而中国平安则不同。它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走市场路线,完全依靠市场自身的规则发展至今。中国平安的战略目标是打造以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为核心,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中国平安作为金融深化改革的领头羊,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平均每年增加25%,其中投资资产年均增长23%,并保持较高的投资回报。由于公司是一家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业务涉及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信托及证券等金融子行业,各个业务平台之间可以共享客户信息,交叉销售可以给公司带来极低的开拓成本,单一客户边际附加值高,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市场的风险,未来仍可保持较高增长。我们预计中国平安2006-2008 年净利润平均复合增长率在46%左右。
2、财务数据纵横比
从两者的财务数据来看,中国人寿的绝对规模要远远超过中国平安,但是,横向比较保险公司时不能单纯看绝对规模。综合股本因素考虑,中国平安的每股价值要高出中国人寿,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也较高。就2005 年的每股收益来看,中国人寿仅为0.19 元(摊薄),而中国平安为0.54 元。每股内含价值人寿为4.26 元,而中国平安为7.81 元;从资产收益率来看,中国平安的10.90%也高于中国人寿的8.61%。但就利润增长速度来看,中国人寿近些年增长速度超过中国平安,尤其是2006 年,我们预计中国人寿的净利润增长率将达到103%,而中国平安为79.12%。
另外,仔细研究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保费收入前十名地区,可以发现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寿的主要保费收入来源地区为人口较多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例如广东、河南、四川等省份;而中国平安的主要保费收入来源地区为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平安在市场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业务资源投入多,高端客户占比高,导致单个客户的边际利润贡献度较高。而中国人寿在其业务十大来源地区的保费收入,一般能占到当地市场份额的50%左
右,最高的可达60%,由此可见它在这些
地地区的垄断优势十分明显。中国人寿这种广泛的业务布局有助于其分散风险,平滑业绩波动,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纵深发展,在未来可为其提供强劲的保费收入来源。
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应收费用,容易形成坏账。保险公司每天要应对分销机构庞大的应收保费,所以,管理应收保费往往考验一个公司的管理能力。比较而言,中国平安2005 年的应收率在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仅为1%左右;而中国人寿2005 年的应收率超过6%,从这点可以看出平安的应收管理水平较高。
管理费用率衡量的是保险公司的内耗程度。若公司长期支付大量低效率固定成本,则随着业务量的上升,管理费用率势必呈现上升态势。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成本优势明显,处于行业内较低水平,这说明两者的规模效应都已经能够体现出来,管理的边际费率较低。
相比较,我们认为中国人寿的规模效应更明显一些。近年来,其业务的迅速发
展没有使费用率大幅攀升,反而有所下降,其赔付率、费用率以及综合费用率稳定。
3、股权激励应对市场竞争
长久以来,中国保险行业人才流动频繁,竞争环境恶化是困扰行业发展的两大因素。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保险公司开始重视人才、团队的培养和稳定。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是较早推出股权激励的保险公司,中国平安的方案已于2004年开始实施,而中国人寿的方案还尚未执行。根据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平安于2004 年开始执行虚拟期权计划,该等权利以单位方式授予,每个单位代表1 股公司H 股,该计划
自2004 年-2008 年每年根据员工的绩效和贡献,经评比并报公司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批准后确定人选,分五次授予。中国人寿激励计划草案为,由激励对象自愿认购股份和公司有条件奖励股份相结合;员工股权激励的激励对象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包括外部董事),对公司整体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的一定职级以上的管理骨干等在岗员工,公司认为应当激励的业绩表现突出的优秀员工和其他人员。从中国平安激励计划执行情况来看,实施效果良好,这几年公司保持了高速增长,年均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46%。鉴于此,我们对于中国人寿的股权激励也
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4、人寿股权投资独占鳌头
中国人寿的股权投资较为广泛,而且数额庞大,所投资标的多数为稀缺资源,一般金融机构很难望其项背。
中国人寿投资的已上市公司股权截至到2006 年12 月31 日,账面增值了81.39亿元,如果限售股权流通后,其投资收益计入每
股收益,则按发行后摊薄股本计算,每股收益可增厚0.29 元。2006 年下半年,中国
人寿3.92 亿元投资7000 万股兴业银行,根据兴业银行股价最新情况统计,中国人寿此笔投资获利应超
过10 亿元。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后,中国人寿的这些投资收益若计入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一项,则可大大提升每股的内含价值,约折合每股提升0.32 元,则其每股内含价值可达到9.2 元。中国人寿目前持有广发行20%的股权,兴业银行7000 万股股权,渤海产业基金5%股权,战略入股广深铁路和工商银行,未来还可能收购徽商银行、珠海商业银行的部分股权。这些股权投资一方面可以给其带来股权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中国人寿与商业银行合作更加密切,开展银保业务,增加其保险市场份额。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人寿和平安各自的战略不同,优势不同,具有各自的生存空间。虽然从财务数据来看,中国平安目前的股东回报率较高,但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拥有众多垄断资源的中国人寿,在二三线保险市场启动后,未来可能以相当高的速度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在投资保险股票的时候,需要长线投资,以分享中国保险市场高速成长的成.
平安号称投资国家重点项目等等,而且有大批的投资专家帮忙投资股票、期货等收益高的项目。作为一家实力雄厚的金融集团,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它早已做好风险对冲、正在有备无患地进行证券交易。他们的投资收益至少不会低于自己吹嘘的8%~15%。因为巴菲特在美国这样没有投机机会的市场,收益率还能达到30%。
  平安投资收益如此高,对客户宣称的投资收益如此丰厚,但对外界投资散户宣称的年利润却很低。这一双簧既让发现投资收益率不高的保险客户无话可说,又让炒股不赚的散户哑巴吃黄连。平安会计报表
上的净资产收益率只有2%,而且净资产只占总资产的很小的比例。平安分给客户的投资收益虽然口头上5%多,其实扣除初始费用等之后,也就是百分之三点几,顶多百分之四,和银行存款差不多,甚至还略低。“利差益、死差异、费差异”号称保险公司收入三大来源,很多人都知道,却很少有人体会到“利差益”的巨大威力。6万块钱分期存到平安,第十个年头现金价值只有6~7万(因为要扣除10800元初始费用),存20年大约能得到也就是10~13万元,存30年能得到15~24万元。但平安拿这些钱来投资,收益率就算是最最最低的9%(再低就跑不赢经济增长了!),到第10年存满6万的时候平安能得到本息大约10万元,到第20年本息23.7万元,到第30年56.04万元——平安赚多
少? 何况有些保险一交就是二三十年,三四十年之后才能完全取出,平安赚多少?
有人以此作为险资推高发行价的理
由,这样并不公平。至少从2011年来看,这一理由太过牵强。
  理财周报整理数据显示,今年上市的新股询价过程中,保险资金账户给出了691个报价,其中高于最终发行价的只有190个,刚好等于发行价的有41个账户,而低于发行价的多达460个。很明显,大部分险资并没有在询价过程把发行价抬高。
  资本追逐利润,国寿、平安和太平洋保险手握着大把的资金,自然不会忽略新股这块蛋糕。但即便同是打新,三巨头也都有着各自的“范儿”,策略上表现出迥异的风格。
  平安资产账户给出了36个报价,无一低于最终发行价。相较之下,国寿则要“吝啬”得多,41个报价都低于发行价。相比国寿和平安,太平洋资产给出了高达165个报价,在数量以绝对优势“压倒”二者。
  平安托管幸福人寿资金:打新不差钱
  2011年平安资产管理公司在新股询价过程中,没有一个报价低于发行价,36个报价全部有效。是巧合,还是平安资产打新“不差钱”?
  新股二级市场表现已经远没有之前收益那么高,破发屡屡出现,各家机构在给出报价时更加谨慎。在这方面平安资产的勇气依旧。
  东方铁塔询价过程中,平安资产报价70.58元/股,冠绝所有险资报价。最终东方铁塔发行价39.49元/股,溢价率近80%,平安资产的“慷慨”让人惊叹。
  报价如此离谱,难道是平安资产的股票研究团队对于新股估价出现严重偏差,接纳这些高估价的账户管理者又有着怎样的投资风格呢?
  平安资产某工作人员告诉理财周报记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都是固定统一的研究平台,平安的研究团队并没有什么问题。”
  理财周报记者发现,平安36个报价的账户都属于受托幸福人寿分红和万能险产品账户。或许这并不是巧合。
  “中小保险公司资金托管给我们后,都会设立各自的专户,根据双方在签订托管协议时对于收益性等方面的约定,每个专户会有不同的投资策略。”上述平安资管人士说。
  另一平安资产风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委托方把资金委托给平安资管后,不参与资金具体运用,投资策略是专户管理人在对方授权范围内自行决定。”
  北京某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平安资产总是给出高报价,有两种可能。一是体现出委托人的意思,二是确实看好这些股票,不想错过这些新股上市带来的投资收益。”
  然而
平安资产“看好”的这些新股上市后表现并不令人满意。2011年以来,平安资产受托管理幸福人寿产品有21个账户获配新股,各新股上市首日收益加总后,反而亏损了
29.98万元。
  与平安资产在新股估价中“鹤立鸡”相比,国寿资产给出的报价显得更为谨慎。
  国寿谨慎报价“羞答答”太平洋汽车最新报价
  2011年上市的公司中,国寿传统险、分红险等账户在新股询价中给出了41个报价,其中包括华锐风电等热门的个股询价,可见国寿新股投资积极性并不弱于平安资产。
  但是报价环节,国寿显得尤为低调。理财周报记者发现,2011年国寿的新股估价竟然无一例外地都低于这些股票的发行价,41个报价全部属于无效报价,颇有一番“打酱油”的味道。
  新华资产基金投资部总经理更想把国寿的报价理解为他们对于这些新股的合理预期,“新股表现不好,收益不如从前,风险会自然地驱使大家把估价降下来。”
  相比平安资产在所报价股票上表现出来的“势在必得”,国寿显得更为理性,宁可缺席新股申购也不把报价提高。
  以华锐风电为例,公司最终发行价定在90元,当时不少机构都认为这一价格定得过高。国寿两个账户给出的报价都是70元,虽然最终未能申购,但也成功避免了华锐风电首日破发的尴尬。
  国寿打新策略虽然保守,但是在此种行情下得到不少机构的赞同。多位基金经理告诉理财周报基金版记者,“我们更认可国寿的打新策略。”
  当然对于近来有着“新股恐高症”的国寿投资团队来说,可能错失某些新股上的高收益,但同时在风险管控上显然比其他险资做得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国寿受托管理资产达到1.58万亿元,并以占全行业35%的受托管理资产,实现了占全行业40%以上的投资收益。
  相较于平安和国寿,太平洋资产在新股报价上并无鲜明特,但是其参与打新的数量绝对让另外两大巨头“黯然失”。
  太保打新浮亏6449万垫底,仍淡定
  2011年太平洋资管在打新上可谓出师不利,截至目前浮亏约6449万元,所有打新机构中浮亏最多。主要是拜华锐风电所赐, 华锐风电上市不到三日,就让太保亏损超过一亿,至今仍陷泥潭。
  除了华锐风电,今年太保打新被套的还有司尔特。然而这些挫折似乎并没有影响太保对于新股的热情,2月份和3月份仍频频加入打新大军。
  根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在2011年上市的新股申购中,太保一共给出了165个报价,参与了华锐风电、新都化工、鸿路钢构、亚太科技、风范股份、司尔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