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苏州汽车
项目承担单位: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主持人:徐循初
项目参加人:徐循初汤宇卿王正许传忠纪立虎张乔张扬杨辰巴今
一、概况
苏州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的经济中心。1997年末,苏州市全市行政区面积8488.42平方公里,人口572.89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为1132.5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9713元。
苏州市公共客运交通规划的地理范围为苏州市区,包括以古城为核心的中心城区、苏州新区、工业园区、吴县市区和浒关。
本次规划分三期:近期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人口规模达到120万人之时;中期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人口规模达到150万人之时;远期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人口规模达到180万人之时。
二、规划总体构思
1.任务来源
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在城市中供公众乘用的公共汽车、电车、出租车、地铁、轻轨、轮渡、缆车、索道等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客运交通的主体。发达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方便居民出行,促进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建设的宏观指导性文件,是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的深化。为了与苏州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相配套,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苏州市公共交通公司的委托,在苏州市规划局和市政公用局的领导和关心下,根据苏州市(1995)208号文件《关于印发〈江苏省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规划编制纲要〉的通知》和苏州市人民政府的部署以及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关意见和提案,结合苏州市公共交通建设的实际需要,特编制本规划。
2.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经济、方便、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
根据苏州市交通需求和投资水平的综合分析,苏州市公共交通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目标为:
充分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加大公共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并辅以优先发展公交的政策措施,提高公交运营系统的客运能力。为满足市民的不同出行需求,积极发展快速轨道交通、准快速公共汽车、专线旅
游车等公交客运方式,根据需要调控出租汽车,建立适合苏州城市形态特点的公共客运结构。努力提高公交线网的覆盖率,使公交网络及运力的布局与城市土地开发的进程相协调。力争在远期,使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量由目前占总出行量的4.3%提高到10%以上。努力提高公交车的数量和质量,力争在近期使公交车拥有率由目前的4.3标台/万人,提高到5标台/万人,即平均2000人一辆标准车;中期提高到6标台/万人,即平均1600
人一辆标准车;远期提高到6.5标台/万人,即平均1500人一辆标准车,加上轻轨交通,可基本满足苏州市居民公交出行的要求。
3.规划指导思想
苏州市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城市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大力发展和全面优化公共交通,逐步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其它交通方式为辅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确保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城乡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更完善的出行服务。
三、现状交通特征及存在问题
1.居民出行特征
苏州市居民出行抽样调查共调查了31500人,日出行总次数为87571人次,人均日出行次数为2.78次/人·
日。在不同年龄的出行者中,7-15岁的人平均出行次数最多(3.04人次/日),其次是21-25岁的年轻人;另外,51-55岁及61-65岁年龄段人的出行次数也较多。而在不同职业的出行者中,中小学生的出行次数较多(2.96人次/日);机关职员的出行次数也较多(2.93人次/日),其他职业人员的出行次数相对较少。
在上班﹑上学﹑公务﹑生活﹑文化娱乐﹑回程及其他7类出行目的中,除回程外,上班出行比例最大,其次是上学,这两种出行之和为41.4%,加上这两种出行的回程,因上班、上学因起的出行所占的比例约占80%。因此,解决好上班、上学及其回程的交通问题,是完善苏州市公共交通的主要内容。
自行车是苏州居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占总出行量的63.72%,步行次之,占18.8%;而相比之下,公交出行比率较低,仅占4.30%。按苏州市用地布局与行政区划,分成中心区(包括古城区)、新区、园区、浒关、及吴县市区5个规划分区,各规划分区具有“分灶吃饭”的特点,居住与工作就地平衡,因此,居民出行距离较短,一般不超过5公里。由于长期以来城市道路较窄,小街巷多,以及居民出行习惯的影响,加上公共交通不发达,自行车穿越性强,可达性好,才会出现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偏高,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相对较低的不甚合理的交通方式结构。这种状况给城市交通带来很大压力,加剧了道路交通的拥挤和公交运营效率的降低。
在上班出行中,自行车出行所占的比例高,达20.57%,而公共交通仅占1.18%;在上学出行中,自行车所占比例为8.23%,而公共交通仅占0.37%;其他目的的出行也以自行车为主。
步行出行在7-15岁年龄段及61岁以上年龄段占有较高比例;自行车出行在各年龄段都占有较高的比例,在16-20岁年龄段中,自行车出行比例高达85.83%;公交出行的比例在各年龄段都较低,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公交出行所占比例最大,也仅有8.90%;摩托车出行在21-50岁年龄段占有一定比例。
在苏州市居民出行中,公共交通的平均出行距离为9.8公里。
2.城市公共交通现状
(1)公共交通客运量发展状况
1996年苏州市公交年客运量为10449.2万人次,其中最高日客运量为43万人次,日平均客运量为35万人次。与1982年相比,1997年年客运量下降了25%,1982年至1997年平均
每年下降了173.5万人次。从历年客运量增长情况看,1987年年客运量达到14381.06万人次的历史高峰。1987年以后,客运量逐年滑坡,1995年下降到8605.78万人次的低谷。1995年以后,由于一些线路实行了无人售票,每标台职工人数从95年的6.70人减少到97年的5.96人,95年以来,公交公司投入了120辆新车和相应的劳动力,运力增加了30%,无人售票线路的开辟使月票客流上升,因此,95年以后客运量又开始回升。
(2)公交车辆及运营发展状况
1997年底苏州市拥有公共汽车354辆,其中铰接车98辆,单机车256辆,折合422.6标准台。1982年以来,只增加了157辆单机车,平均每年增加10辆。1991年至1996年新增运营车辆204辆,平均每年增长34辆,折合41.75标准台。
(3)每标台职工人数
到1997年底,苏州市公交公司职工总人数为2519人,平均每标台5.96人,比1982年的每标台7.31人下降了18%,这主要是推行无人售票的结果。
(4)公交线路及发展状况
1997年底,苏州市公交线路总长度达367.3公里,比1982年的147.8公里增加了近150%。自1994年6月起,苏州市公交公司先后新辟了吴越春秋专线、28路、38路、102路、301路、901路、10路东;延伸了1路、2路、3路、8路、9路、30路、31路、19路;调整了2路、7路、8路、30路、31路、601路的走向,使线路布局逐步趋向科学、合理。营运线路从1993年的23条增至1998年的30条,线路长度从313公里上升至406.2公里,增加了93.2公里,其中:新辟线路74.7公里,延伸线路37.5公里,调整18.3公里。
目前共有8条线路进入或途经新区,新区段长度为32.6公里,4条线路进入或途经园区,园区长度为15.7公里。公交公司通过内部挖潜、转换机制、深化改革等手段,对线路的布局进行了一系列调整,逐步改
善了乘车条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苏州市公共交通底子薄、欠帐多,公交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市民乘车的需要。
(5)公交场站设施
苏州市区拥有公交保养场(厂)4个,总面积10.6公顷,驾驶员培训教练场一个,面积5697平方米;首末站20个,总面积37734平方米。
苏州市公交保养场缺乏车辆维修的专用检测设备及诊断仪器,保修质量难以提高;首末站停车及回车道场地面积小并有社会车辆占道等不良现象,站点建筑尚不够规范化、标准化;车辆调度亦需改进。
3.公共交通现状水平分析
(1)公交线网密度与重复系数
苏州市公交线网长度278.6公里,线路网密度1.50公里/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1.75公里/平方公里,苏州新区1.15公里/平方公里,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1.09公里/平方公里,吴县城区0.82公里/平方公里。国标规定,在市中心应达到3~4公里/平方公里,边缘地区达到2-2.5公里/平方公里。苏州市虽然道路数量不少,但多数道路路面狭窄,等级很低,尤其是古城区内,能通机动车的道路很少,因此,线网密度很低,与规范指标相距甚远,现状公交线路布网尚存盲区。由于受设施、资金、效益、管理等几方
面的制约,园区、新区的线网密度与经济发展尚不适应。
苏州市公交线路的重复系数为1.46,其中:中心城区为1.8,苏州新区为1.3,工业园区
为1.7,吴县城区为1.5。重复线路最多的道路是人民路,有11条线路在上面行驶。由于人民路只有双向3车道,重复线路过多,使线路相互干扰,而港湾停靠站的缺乏,限制了发车频率的提高。
(2)公交非车内时间
公交出行时耗由车内时间和非车内时间两部分组成。非车内时间由居民出门步行到站点和从站点步行到目的地的时间、候车时间以及换乘时间组成,它是衡量公交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1998年8月公交公司组织的苏州市公交乘客询问调查统计结果,公交平均步行到站点的时间为7.4分钟,约500米,平均候车时间为6.9分钟,加上下车后从车站步行到目的地的时间(约6分钟),苏州市公交平均非车内时间在20分钟左右,若考虑换乘时间,则更长。由苏州市居民出行调查所得的公交平均出行时耗为42分钟,乘客的非车内时间要占出行总时间的近一半。因此,缩短乘客的非车内时间是降低公交出行时耗,提高公交出行比例的有效途径。
(3)公交转换距离
在居民出行过程中,采用公交出行的比例往往随出行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所谓公交转换距离,就是自行
车和公交竞争的出行距离与时耗的相互转移值,即两种出行方式等距离、等时耗的临界值。自行车是一种门到门的交通工具,虽然其运行速度一般没有公共汽车快,但它的全程旅行速度常高于乘坐公共汽车,尤其是在短距离出行过程中。要让公交在更大的范围内比自行车省时,是公共交通的发展目标。
图1 苏州市公交车和自行车的争夺区
根据苏州市公交乘客询问调查统计和公式计算,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等时、等距值为45分钟和8.5公里,即在8.5公里范围以内,骑自行车比乘坐公共汽车省时,只有当出行距离大于8.5公里时,乘公交才
比骑自行车省时。
(4)公交站点覆盖情况
以300米作为公交车站的服务半径,计算苏州市区公交车站的服务面积率,结果为中心城区56.31%,新区39.27%,园区(一期)43.98%,吴县城区14.95%;公交车站500米半径服务面积覆盖率,中心城区约93%,新区约49%,园区(一期)约57%,吴县城区约38%。根据国标,公交车站服务面积以300米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和90%,苏
州新区、工业园区和吴县城区均未达标。
(5)乘客换乘情况
在苏州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商业中心、旅游景点、大型居住区、对外交通设施等人流集散点中,规划选择18个交通吸引点,根据公交线路的走向和站点设置,检查乘客在这些吸引点之间相互活动时,乘坐公交直达和换乘的情况。在这18个吸引点之间流动的153对联络线中,直达的有69对,占45.1%;换乘一次的有82对,占53.6%;换乘两次的有2对,占1.3%;平均换乘系数为1.56(按国标要求,中小城市应小于1.3,大城市应小于1.5)。在这18个吸引点中,火车站、观前街、石路等人流集散点的可达性较强,而大多数吸引点的直达性较差,特别是浒关、吴县市政府、苏州乐园等地到市内其它吸引点的公交可达性差,换乘率高。
(6)公交运输效率
单车客运量
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苏州市每辆公交车完成的年客运量日趋下降。1982年每标台年客运量完成49.1万人次,到1997年每标台年客运量已下降至24.7万人次,下降了近50%,平均每年下降3%左右,一方面是由于公交车辆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道路交通拥挤,导致车内时间过长,部分乘客转向私人交通的缘故。单车年客运量最低的年份是1995年,每标台年客运量仅21.9万人次。近两年由于取消了中巴,单车客运量有所回升。
人均年公交乘次
1982年至199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苏州市人均年公交乘次以每年3%的递减速度,从1982年的194.8人次下降至1997年的98.8人次,下降了近50%。尽管公交线网密度随城市人口和用地扩张有一定的延伸,公交对居民出行的吸引力仍不断下降,人均年公交乘次最低的1995年仅81.4人次,1995年以来,无人售票线路的推行带来每标台职工人数的下降,同时,120辆新车的投入使运力增加了30%,因此,95年以后苏州市人均年公交乘次有所回升。
运输成本
公交运输效率下降还表现在完成单位客运量的运输成本在上升。1982年公共汽车每百车公里的成本为445.5元,由于实行低票价制和开放客运市场,单车客运量连年下降,加上汽油费和职工工资的上涨,到1997年底,每百车公里的成本上升到2612.5元,上涨了近5倍,年平均递增25%。
苏州市公交公司在1991年以前一直是国内少数几家公交盈利企业之一,自从1992年开始,由于运输成本的急剧上升,公司效益迅速滑坡,1994年亏损达866.7万元,创历史记录。1995年以后,由于实行了无人售票,票价也从5角调整到1元,亏损状况有所好转,1997年亏损724万元。1998年前8个月亏损330万元,预计1998年全年的亏损将减少到500万元左右。
(7)万人公交车拥有率
苏州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公共汽车拥有率为4.3标台/万人。中心城区为4.28标台/万人;苏州新区为7.72标台/万人;工业园区仅0.92标台/万人;吴县新区为3.71标台/万人。苏州市万人公交车拥有率低于22座城市平均9.2标台/万人的水平,也低于国标大城市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