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展览业发展的利弊观察
香港曾是亚洲当之无愧的展览都市。但近三十年来,其光芒不再夺目。原因无它,乃是同在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东莞、珠海、澳门等城市展览业的异军突起。其中,广州展览业的规模不但早已超过香港,服务制造业的专业展会更是穗强港弱。

在中国大陆,展览业的城际竞争在上世纪90年代已现端倪。北京、上海的汽车展可为案例。由于各不相让,国家有关部门原定集合资源在一地办一个高水平大展的设想无法实现,只能妥协为分别在两地轮年举办。

中国展览业的城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政府之间的竞争。
近十年以来,由政府推动的展览业城际竞争愈演愈烈,其热点有四:

兴建大型场馆 热潮不衰 

在东部地区,建馆热已蔓延到地级甚至县级城市。在上海,“国展中心”室内40万平方米的展览面
积不但是全国之最,且傲居全球。

在中西部地区,包括高原城市拉萨在内的所有省会城市都新建了展馆。

2010年后,大城市新建展馆提供的室内展览面积多在10万平方米以上。重庆、昆明以及在建的成都、长沙、郑州、济南新馆,提供的室内展览面积已逾20万平方米。
10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展馆的建设造价,一般在50亿元左右。我估计,全国“十二五”期间展馆建设的投资总额当在500-1000亿之间。

引进和培育大展 热力不辍 

凡建有大型展馆的城市,投用后普遍面临利用率不高的困局。因此,招揽大型巡回展就成为重要对策。

过去五年,国内大型巡回展奇货可居。各地政府多以巨额财政资金补贴、高规格配套服务为优惠,并派大员亲赴北京邀请。国内大型巡回展的主办方主要是国家级协会、学会,自然是
身价陡涨,待价而沽。由于吃透了城市政府的意图,大型巡回展的主办方很少愿意长期落户某地,而是逐利思迁,巡回不疲。

“巨无霸”的上海“国展中心”,充分利用特殊身份的优势,“三箭齐发”拓展经营:一是要求上海本土展会中的政府展,从浦东移址浦西;二是将广州琶洲馆展会复制上海;三是动员外地大展落户新馆。其中,国药励展将其所拥有的医疗设备、药品、原料药三个主题展会合并举办,展览面积达35万平方米,是为典型。
2015年,“国展中心”出租的展览面积已逾400万平方米。其中,300万平方米为引进,100万平方米为市内移址。“国展中心”提升上海展览业地位的作用显而易见。

近年来,一些二三线城市政府逐步重视培育本土大展。成都市不再把引进巡回展作为重点,而是把功夫下以下两方面,即吸引知名主办方品牌展会移植落地,支持本地有特有影响力的展会扩大规模。这反映了“北上广”以外的城市对于大展的渴望,同时显现了对巡回展“养不家”的担心。

财政资金补贴 热度不退 

过去五年,为展览业出台优惠政策的城市越来越多。所谓优惠政策,无非是两方面:降低主办方税费交付水平,一般采取“先征后返“方式操作;提供财政资金补贴,一般分为奖励性补贴和扶持性补贴。

据悉,在城市政府中,年补贴资金总额最高的近亿元,两三千万元的则比比皆是。粗算下来,全国各地政府每年用于展览业的补贴资金不会少于十个亿!

自办展会 热心不改 

2000年后,政府办展成为热潮。到2012年中央出手清理时,全国政府展会数量已经逾千。经过清理,全国保留的政府展会仍有600多个(标准是省和城市政府各可保留3个展会)!

政府办展虽已退潮,但维系得以保留的展会,并将其办大仍为各地政府重视。尽管大环境偏紧,但政府新办展会仍具活力。最新的是贵阳市政府主办的“大数据产业博览会”(2015年5
月首届),稍早有武汉市政府主办的“中国(武汉)绿产品交易会”(2014年10月首届)、 广东省政府主办(以省贸促会名义对外)的“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2014年11月首届)。
上海汽车展

必须承认,由政府推动的展览业城际竞争,在改善展馆硬件条件及其配套设施水平、优化办展环境、增加展会数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城际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展览业的发展。

但要看到,由政府推动的城际竞争存在着严重弊端:
一是,盲目建设大型展馆,已经造成“产能过剩”;
二是,争抢展会资源,已经冲击市场秩序;
三是,比拼政策优惠,已经加重财政负担;
四是,热衷办展创会,已经导致政府角错位。

当前,中国展览业的城际竞争,问题在于政府介入太多太深,因而有悖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5号)提出改革体制,要求推进市场化进程,强调“严格规范各级政府办展行为,减少财政出资和行政参与,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力度,建立政府办展退出机制” ()。

未来五年(2016-2020),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期间,中国会展业的城际竞争不会消停,只会升级。城市政府在其中如何作为,值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