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内部分析
业务分布现状: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设在浙江省省会杭州,在浙江省的
临海、宁波、路桥和上海等地建有四个专门从事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生产的制造基地,现已拥有年产3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和20万台变速器的生产能力。现拥有286个4S店、489家品牌经销商和569家服务站。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吉利集团却高调宣布,2009年将做到集团员工总数不减少、产销目标不减少、重要项目不停止,全年销量要逆势保持25%的增长
发展战略:
经营:吉利已经实现经营管理信息化。
一、以吉利自己培养的IT团队担纲实施各个生产基地、研究院和销售公司的信息化管理工程。
二、在最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实施集团计算机机房改造和搬迁、各新基地的弱电和通信系统与工艺基础建设,为集团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多点同步管理、即时交流提供可能。
三、在汽车行业中率先实施基于SAP的汽车产业解决方案的会计科目转换,实现既满足国家新会计准则要求又符合集团财务管理特点;实施企业门户建设项目,为集团建立全面信息化提供良好条件。
四、建立一支有理想、有抱负,懂技术,懂管理,肯钻研,敢碰硬的信息化实施团队和维护团队,形成较健全的集团统一管理和现场及时服务的管理体系与工作规范。
自主开发的吉利ERP+看板管理系统、PDM管理系统,P—SCM供应商管理系统,售后服务管理系统,呼叫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系统,CPC办公系统及视频会议系统等信息化项目成功运用,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品牌:吉利干汽车是97年的事情,转眼10多年过去。吉利从仿制夏利开始,到今天自主品牌中最有发展潜力和研发实力的私有企业集团。目前吉利汽车已完成了金刚、远景、08款自由舰、新能源清洁燃料车、CVVT更高水平发动机、新一代变速箱等新动力总成开发,启动了多款全新整车的开发,承担了五项国家“863”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吉利汽车开始向高端市场进军。
按照计划,今年吉利将推出高质量的吉利首款B级车FE—1/2、SL、TX4、GC等4款全新车型,同时自由舰、金刚、远景和吉利熊猫的自动挡车型也将上市。
市场:先占领低端市场,再进入中级市场;先国内市场,后国际市场;积累研发
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最终把产品打到国际市场去。确立了市场营销以关注客户为焦点,狠抓销售网点的整顿和形象建设,加强呼叫中心的运行功能,快速处理用户反映的问题,大大改善了售后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逐步提升,特别是金刚、自由舰、远景满意度提升了
13%。
国际市场营销开始从贸易型向营销型转型,先后在乌克兰、俄罗斯、印尼等地设点建厂,实现SKD、CKD加工贸易的海外生产模式。
核心能力:
2007年5月,吉利明确提出进行战略转型,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型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转向为技术优势。
唯有研发才能抢占先机,近年来,重点围绕安全、环保、节能技术,吉利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研发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继发动机CVVT技术、自动变速器、电子转向助力EPS 等核心技术实现量产之后,吉利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开发了节油可达50%以上的电子等平衡技术,并且成立了自主生产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电装公司。
愿景体系:
吉利集团为实施国际化战略,已制订出未来的规划蓝图:到2010年,将推出15款全新车型、8款发动机、6款手动变速器、6款自动变速器、3款电子无级变速器、一个油电混合动力项目和一个赛车项目;到2010年,将实现产销100万辆目标,其中国内市场份额达到8%,吉利汽车将成为国内经济型轿车的首
选品牌;到2015年,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口,在国际市场份额将达到2.5%,吉利汽车将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吉利集团已经在营销规划、业务流程再造、经营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整合、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实施信息化等方面展开有成效的工作。
组织结构:
吉利原来的五大体系是研发体系、采购体系,制造体系、销售体系和服务体系。现在把采购、制造以及物流都作为供应链,把销售、服务以及宣传都作为营销链,再加上研发链,相互为链,有上有下,下一道工序是上一道工序的客户,链之间也是互为客户,流程延伸到市场上真正的客户,这是整个组织架构的转变。
吉利汽车设计了集团采购体系组织架构,成立了集团采购委员会,负责集团采购供应工作的发展战略、重大政策制定、重要决策、考核等;把零部件采购公司内部机构调整为与技术体系的机构设置相对应,从组织上保证了与研发部门、与制造公司、与供应商的对接。
进行了采购队伍的整合,明确了组织架构和岗位职责,对分散在各基地的采购人员进行全面考核,竞聘上岗,实现了人员的集中管理,统一培训,严格考核。
进行了采购流程梳理,建立了商务谈判和合同签订流程、货款结算流程、计划与订单流程、业绩监控和
供货比例流程、新供应商准入流程、现产品二次开发流程等重大流程,为规范运行和实现采购管理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人力资源:
吉利现有员工近70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00余人,占总人数的14%以上;
集团现有院士两名、外国专家八名、博士数十名、硕士数百名、高级工程师及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数百名。特别是近几年从国内外知名汽车公司引进的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在吉利教育产业、产品研发、技术质量、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吉利汽车后来居上的重要保障。
吉利投资数亿元建立的吉利汽车研究院,已经拥有1400多名研发人员。吉利拥有各种专利近700项,发明专利70余项,国外申请专利超过30项,居汽车行业自主品牌专利数前列。仅2008年,吉利就获得各项专利273项,正在申请的专利还有近千项。吉利集团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设有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还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自主创新十强。
为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成立之初,吉利就注重打造与众不同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负责企业高端人才培养的吉利汽车工程研究院,目前有300多名硕士在读,另
设有主攻汽车内装气味的博士后工作站;二是吉利投资兴建的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在校汽车专业人才数万人;三是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培养一线技术工人。目前,吉利的一线操作工人基本上都是自己培养的,在去年举办的全国汽车装调工大赛上,吉利取得了团体、个人双料冠军的佳绩。
企业文化:
“快乐人生,吉利相伴”是吉利的理念,它是以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底蕴,以发展中国汽车工业为己任而自豪。
坚持“人性化管理,军事化高效执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向,强调“团队精神、学习精神、实事求是精神、精益求精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弘扬“快乐人生,吉利相伴”
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打造一代具有国际视野、现代意识和民族情结的吉利人。
汽车基地自主创新是吉利的灵魂,也是吉利企业文化的核心。吉利进入汽车产业以来,一直坚持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在倡导我国自主品牌、发展经济型轿车和秉承“造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理念的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走出了一条中国民族汽车工业自主开发的成功之路。
权责体系:
吉利集团的前身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2002年5月,吉利集团进行家族制改造,李书福的三个兄弟完全退出决策层,职业经理人徐刚、柏杨进入吉利集团并当上CEO. 2003年2月中旬,吉利挖来了原上海大众总经理南阳担任集团副总裁,人才储备成为吉利集团为进行第二次创业的最关键砝码。外界评价说,“李书福——徐刚——南阳,三位一体的吉利新高管格局已经形成。”至此,吉利集团实现了“李家军”向“世家军”的转变。领导风格从过去个人说了算到现在的管理层决策,
总结:尽管在金融危机之下,2008年吉利汽车集团国内销量同比增长11.6%,出口同比
增长79.8%,纳税额约10亿元。而在金融危机并未见底的情况下,2009年公司更是将自己的销量增速调高至25%,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然而吉利也面临极大的挑战。
吉利汽车长期实行的低价策略,在帮助吉利汽车打开销路的,迎合了部分受众体的消费需求。现在要想进入中高端市场会很困难。由于金融危机的打击等一系列因素,汽车市场逐渐低迷,而厂家为了维持正常的利润和运转,纷纷采取向经销商强行压货的做法,这必然导致产销之间矛盾的激化。而更为重要的是,二三级市场的逐步发育,使得在内陆地区建立销售点成为必行之事,但现有的4S模式无法适应这一需求,因为这些地区单个市场规模较小,且地理距离远,采用4S模式的高额支出是不划算的。因此,新的服务模式开辟成为必然。成本优势在丧失,合资企业和本土品牌在成本上已经很接近,而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接受和认同又需要一个过程。还有竞争对手的挑战,既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吉利发展之
建议:1 立足国内市场,放眼全球。吉利汽车要想进军国际市场,首先必须在国内做大做强,只有在国内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国际竞争做好后备工作,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吉利想在国际市场有所作为,一定要先立足国内市场,为自己构建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待羽翼丰满后,进入国际市场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2 重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吉利车价格低廉的印象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很难相信吉利能造出高质量的汽车,吉利要力争改变这种消费者的这种看法,但这种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最理想和现实的选择是先从低价低质转化到低价中质, 然后上升到中质高价,最后才上升到高价高质。这是一条非常现实的路径。目前吉利汽车在国外的售后服务差强人意,吉利集团可考虑选派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参与当地的售后服务工作,特别是对车辆的维修和对当地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另外还可考虑通过协作和分工,选派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共同负责当地的售后服务工作,从而更好地推动吉利汽车产业在当地的声望和品牌建设。3 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竞争力是参与国际竞争,走国际化道路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