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李商隐《无题》四首3 | 最后一别的百转千回
-52秒前
37 李商隐《无题》四首3 | 最后一别的百转千回
李商隐《无题四首·其三》
含情春晼晚,暂见夜阑干。 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 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 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
李商隐《无题四首·其四》
李商隐的《无题》四首,第三首继续一往情深,第四首忽然疑云密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给不出准确的答案。
首先要说第三首,这首诗忽然改换形式,变成了五言律诗。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有一个很奇怪的联想,想到了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
主人公格里高利刚刚和家人吵完架,大半夜到别处投宿,躺在临时拼起来的凳子上,用大衣蒙住头。然后,书中的原话是:“想起阿克西妮娅像晚开的花朵一样叛逆的爱情”。
今天的年轻人不再读这样的小说了,百万字的篇幅,却既没有花样美男,也没有霸道总裁。书中的爱情是发生在哥萨克农村的很粗野的爱情,男女主人公的身上
常常散发着马粪和枯草的味道,即便他们盛装出场,衣服上也带着刺鼻的樟脑味儿。
情感上的矛盾是通过打斗来解决的,有男人和男人的扭打,有男人对女人的殴打。但即便是他们——最以剽悍骁勇闻名的哥萨克人,在被禁止的爱情面前也像文弱书生一样无能为力。
虽然有日行千里的骏马,却不能和恋人一起远走高飞;虽然有削铁如泥的马刀,也斩不断千千心结;虽然有一往情深,也很难不顾一切;虽然有鲁莽的杀意,也斩获不了叛逆的爱情。
当我们作为读者或者旁观者,很容易对爱情中的懦弱者燃起怒火,但如果设身处地,有谁可以真的鼓起勇气呢?就像一首老歌里唱的:“当爱和欲交集,对与错都被放弃,有什么比真爱更需要道德勇气?”
而所谓道德勇气,不如说是突破道德的勇气,甚至是践踏道德的勇气。一旦置身现实,所有人都会认为,缺乏这份勇气才是值得嘉许的。
但是捍卫道德往往并不需要勇气,而不需要勇气的事情,往往也会因为缺乏雄壮的生命力而没有美感,除非是最后一别的百转千回。《无题》四首的第三首,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1. 等待中的诀别
前一首诗的结尾,诗人仿佛下了决心,告诫自己“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默默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离开之前还要再见恋人一面吗?诗人骑着马,慢慢捱到恋人的楼下。这一刻到底会发生什么,诗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含情春晼晚,暂见夜阑干。 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 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 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
读音标注:含情春晼(wǎn)晚。
开头两句里,“春晼晚”形容春暮,这已经不是“飒飒东风细雨来”的初春时候了,“夜阑干”形容夜晚将要结束,天光就要大亮了。
是春暮还是春心已经迟暮,是夜晚即将结束还是感情即将结束呢?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诗句里的景物描写从来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一定是诗人情感的投射。 在暮春的天气里,接近黎明的时刻,“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诗人站在恋人的楼下,想要迈步登上楼梯,忽然听到楼上发出了声响,大概是有人走
动吧,他便怯生生地停下了。抬头看到门帘上透出灯光,怕是恋人并没有睡,像自己一样心绪不宁,孤单地守着这漫漫长夜吧。
一道门帘,那么柔软的东西,明明谁都阻拦不住,自己却偏偏没有勇气挑帘进去。这一句里的“烘”,并不是现代汉语里“烘烤”的意思,而是指火光、灯光。 在楼下徘徊,心里既羞又愧,羞的是“多羞钗上燕”,愧的是“真愧镜中鸾”。这两句诗很像藏着典故,“钗上燕”和“镜中鸾”确实也可以到对应的典故。但仔细品读几遍,也许精通用典的李商隐在这里反而没有用典,只是以白描的写法自怨自艾着,嫌自己还不如恋人发钗上雕刻的燕子和镜子背面雕刻的鸾凤,可以时时刻刻守在恋人的身边。归根结蒂,其实是怨恨自己没有勇气。
这最后一面索性不见了吧,“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诗人在徘徊了许久之后,终于骑马踏上了归途。这时候天已经破晓,他孤身一人,无人相送,只有
天上的启明星默默陪伴着他。
2. 离奇的第四首诗
《无题》四首的第四首看上去很像是独立成篇的一首,语句不再凄美,反而显得朴拙。体裁也从前边的近体诗变成了古体诗,自然也就没有了精雕细琢的对仗,更有甚者,竟然还会出现“东家老女嫁不售”这种很粗野的句子。
诗的内容也不再是男女相思,而是以“东家老女”来和“溧阳公主”的命运做对比,而诗人自己正好扮演着“东家老女”的角。我们先读一下全诗: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诗的一开始,好像在用哀伤的音乐引着我们,来到一处河边的长长的巷子里。沿着河岸有低拂的垂柳,巷子里边樱花盛开。这明明是一个清新动人的地点,为什么要用“哀筝”和“急管”来搭配呢?
其实,这是很容易发生的误解。“哀筝”并不是形容古筝的声音哀怨,而是形容古筝的声音清澈。
《礼记·乐记》是儒家典籍里边专门评论音乐的一篇,有一句话说:“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大意是说,弦乐器会发出“哀”的音,能够激发人的气节。如果“哀”是“哀伤”的意思,怎么可能激发人的气节呢?
但是“哀”的这个义项确实太生僻,就连唐朝的官方儒学经典《礼记正义》都把“哀”解释成“哀怨”。李商隐的学术是野路子出身,考科举比别人费力,结果
反而把“哀筝”的意思用对了。
“哀筝”和“急管”,音乐是清澈而激越的,这才配上“樱花永巷垂杨岸”。 所谓“永巷”,形容巷子很长、很深,“永”的意思是“长”。
接下来的两句“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用到楚辞名家宋玉《登徒子好赋》的典故:宋玉在文章里说,我们那一带最美的美人“莫过臣东家之子”,也就是“我家东邻的女子”。
但到了李商隐这里,美丽的“东家女子”变成了嫁不出去的“东家老女”。女孩子到了这个年纪,就好像三月半的“白日当天”一样,最美丽的青春容颜就要一点点地老去了。
但是,看看别人家的女孩子,“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溧阳公主十四岁就嫁了人,她真的比东家老女相貌更好吗?
这里貌似用到南朝的一则典故:溧阳公主是南梁简文帝的女儿,梁朝末年爆发了侯景之乱。侯景作为战胜者,强娶了溧阳公主。
这本是乱世里的一场悲剧,史料也不曾记载溧阳公主的年龄,所以李商隐这两句诗也许藏着什么私密的语码,外人不得而知,也许只是泛泛地描写一个和东家老女的命运截然不同的形象。
对比才是关键。“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归来的也许是诗人自己,也许是那位东家老女。无论是谁,在不同命运的对比下生出了无限的伤感,但伤感又有谁同情呢?长长的叹息声只有屋梁上的
燕子听到。
东风37这首诗是标准的“别有寄托”的模样,东家老女是诗人的自嘲,溧阳公主是出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