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hxl850902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高达 100 米的发射塔,相当于三十多层楼高,塔内安装有防爆电梯、航天员逃逸滑道等先进 设施,塔顶有重型吊车、避雷针,塔底建有双向导流槽,全塔总重约 2500 吨。
从一个最保密的地方,到世界闻名的现代航天城, 从一个最保密的地方,到世界闻名的现代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演绎了中华民族 航天城 走向世界前沿的最精彩片断。它已经成为外部世界观察和感受中国力量的重要脉搏。
建设大军悄然进入这片土地拉开基地工程建设帷幕, 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这里演绎着一幕幕平凡、壮烈、辉煌的故事,1992 年元帅的 部分骨灰被安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 周围栽上了沙漠特有的胡杨林, 从元帅到 士兵 600 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英灵长眠于此。
东风航天城
基地概况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又称“东风航天城”,位于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距甘肃省酒泉 市 280 公里。 从沙漠中的鼎新军用机场到发射中心, 乘汽车在沙漠公路上再行驶 80 公里后, 就看见酒泉卫星中心像海市蜃楼一般出现在棕荒原上。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第一座航天发射场, 前身是一个导弹实验靶场。 1958 年 2 月 25 日, 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军委有关选择导弹试验靶场的报告。1958 年 10 月 20 日,发射场开始 建设。苏联曾派出技术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导弹靶场的设计,1960 年年初,靶场建设基本完 成,而最初的导弹也是由苏联提供的。数月后,中苏交恶后,苏联专家很快撤出。
1960 年 9 月 10 日,就在外援专家撤走的第 17 天,酒泉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
1960 年底,元帅在基地视察。前排从左至右:、孙继先、栗在山
建设过程
1958 年 2 月 2 日,空某军政委栗在山将军突然接到空军干部部部长朱虚之的电话,让 他马上到北京,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要同他谈话。栗在山立即赶到北京,和朱虚之一起来到 肖华家里。肖华对栗在山说:"我们国家要发展尖端武器,准备筹建个导弹靶场(即导弹试 验基地) 陈锡联、 。 孙继先同苏联专家在大西北选了个点, 军委决定让你到这个靶场当政委, 同孙继先一起负责靶场的筹建。 "栗在山虽然连导弹是什么样都没见过, 但他深感责任重大。 栗在山见到孙继先后,孙继先开玩笑说:"欢迎党代表的到来。万事开头难,你来了就 好了,现在一大堆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两人交换意见后,决定先选调领导干部,把 靶场的领导班子组建起来。就这样,先后调来了李福泽、林毅、徐明、曾凡有、张雷平等同 志。 1958年2月25日, 经和中央书记处批准, 我国第一个陆上导弹试验靶场选 定在地处西北戈壁的额济纳旗的青山头地区。 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立即带领工程
勘察队奔赴戈壁滩, 进行点号布局和铁路、 公路走向 的定点及工程勘察。 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中央军委决定组成靶场"特种工程指挥部", 由陈士榘任司令员 兼政委。 总政治部批准组成了"特种工程联合党委", 由陈士榘任第一书记, 孙继先任书记, 黄文明、栗在山任副书记,共同负责靶场的工程施工和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1958 年 3 月 6 日,总参谋部下达命令,驻在朝鲜的志愿军某兵团机关立即回国,参加 导弹试验靶场的筹建工作。3月中旬,该兵团陆续秘密撤离朝鲜。3月27日,实验靶场正 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xx兵团, 靶场筹备处并入兵团。 4月, 组成了由孙继先为书记、 栗在山为副书记的兵团党委。党委成立后,提出了"边组建、边训练、边试验"的原则和打 好"组织桩、思想桩、技术桩"的要求。 当月, 被称为10万大军的施工队伍浩浩荡荡开进戈壁滩, 在千年沉睡的荒漠里展开了 史无前例的国防工程大会战 1958年10月,国防部批准,将试验靶场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XX训练基地, 任命孙继先为司令员,栗在山为政治委员。 组建一支执行尖端科技试验任务的部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的干部和 各方面的人员。基地党委牵头组成了六个工作组,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分别到志愿军、齐 齐哈尔空军场站、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南京军区、成都军区、北京军区坐阵督促。栗在山 政委对各个组下了严格命令,务必于今冬明春选调人员基本到位,把几个试验部组建起来。 困难最大的是
几个试验部需要400多名工程师。 当时从全军现职工程师中抽调根本不 可能。人员到军校和地方院校,选拔了一大批表现好、专业技术强的大学生入伍, 来到基地。 他们成为基地的重要骨干力量, 一些人后来成长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优秀人才。 基地是高度保密的单位,对干部的审查非常严格。这给选调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一年 左右要选调数千名合格人员,工作量之大是难以想象的。然而,经过一个冬春的努力,到1 959年3月,选调干部2000多人,到1959年年底,达到3000多人,基地总实 力也达到近万人。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将地地导弹试验部、空空导弹试验部、地空导弹试验 部、海上导弹试验分场、航空测量试验部、飞行勤务部和工程部等主要技术部队和司、政、 后机关组建起来。同时还陆续组建了警卫团、汽车团、工兵团、文工团、铁路管理处、发电 厂修配厂农场、军邮局、印刷厂服务处、小学校等单位,基地各级领导班子和机构建设初具 规模。 茫茫戈壁,人烟罕至,干燥缺水,寸草不生,气候变换无常。夏天烈日高照酷热难忍, 冬季寒气逼人直入骨髓。尤其是狂风终日呼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战士们经常在漫天的 风沙中施工作业,干冈吹裂了皮肤,沙石击打着身躯。没有住房,缺粮少菜,多数人口干唇 裂,流鼻血不止。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基地官兵立下誓言,一定要在这亘古的戈壁荒漠上,描绘最新最 美
的图画,创造出人间奇迹。本着"先工作,后生活"的原则,他们挖地窝、住帐篷、喝苦 水、吃干菜,但各项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政委栗在山归纳了众战天斗地的豪言壮语,在基 地党委常委会上提出了用"以场为家, 以苦为荣, 死在戈壁滩, 埋在青山头"做为战斗口号,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官兵和科技人员扎根戈壁,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责任感和坚定信念。 从此, 这个口号,激励着一代代的航天战士,打造出了一支吃苦耐劳、忠诚祖国,思想、作风过硬 的高素质队伍。 不久,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基地的物资供应奇缺,部队生活极其困难。基地党委组织 部队挖野菜,打沙枣,制成代食品,组织狩猎队打沙鸡等野物,解决生活问题,保证工作的 正常进行。同时开展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向戈壁滩要粮要菜。修水库、挖水渠、植树 造林、绿化场区、改造荒漠,使干部战士扎根戈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进一步 深化。
1966 年 6 月,政委栗在山(右)、代司令员李福泽(左)陪同周恩来总理在基地观看地空 导弹发射。
导弹核弹结合试验
1964 年 10 月,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为给的使用提供运输工具,提高它
的使用效率,1966 年 3 月,中央决定进行导弹、结合试验,基地为发射首区。这次 重大任务,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聂帅和国防科委统一领导。 这次发射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导弹携带了原, 危险性极大。 在调试和发射过程中, 万一出现情况,提前爆炸,所有人员将会立即化为灰烬,后果不堪设想。为确保发射 顺利,人员安全,基地反复研究方案,制定周密计划。全体人员细致开展工作,全神贯注,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还进行了多次防爆炸的演习。发射前,非直接参加发射的人员 全部转移。 国防科委组织有关领导、 专家和参试人员一起制定了出现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方 案和防护措施。 铁道部准备了三列火车在距发射场300千米处待命, 总后勤部和国防科委 派出五百辆汽车在西安待命, 空军派出飞机在导弹飞行弹道两侧各200千米的地区进行安 全搜索。国防科委还会同总参、总后、兰州军区、铁道部、公安部一起组织弹道下面的数万 居民进行了临时疏散,做好安全救护的准备工作。 1966年10月27日,发射进入最后的调试准备阶段。9时整,导弹点火起飞,按 预定弹道飞行。9时9分14.1秒,核弹头准确在靶心上空的预定高度爆炸,一圈彩环随 蘑菇云袅袅上升。各种测试、试验仪器工作正常,各项数据与理论设计基本一致,试验取得 圆满成功。 这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的成功, 是我国国防军事领域的重大突破, 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 实战的核武器,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威胁、核讹
诈,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是中 国人民进一步加强国防力量,保卫祖国和平与安全,取得的一个新的重大成就。
误解的地名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容易让人误会为其在甘肃酒泉,实际上,它并不在甘肃,而是在内蒙古自 在内蒙古自 治区境内,只不过因为酒泉是距它最近的城市,故而得名。1969 年阿拉善盟曾划离内蒙古 治区境内 自治区辖区,其中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酒泉市辖区,到 1979 年阿拉善盟包括额济纳旗又恢 复为内蒙古自治区辖区。 对于酒泉这个名字,中国人早已从历史书上熟知。汉武帝元狩 2 年(公元前 121 年),骠骑 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在此地大获全胜。武帝以御酒作为犒赏,但霍去病认为功在全军,由 于人多酒少,便把酒倾洒于泉中,与将士共饮,“酒泉”由此得名。 酒泉基地的别称“东风航天城”很有军工单位特。20 世纪 60 年代时,发射基地与北京三 个总部的有线电话长途通信的秘密代号为“东风”,所以基地一直沿用了“东风基地”这一 名称。1992 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同志视察基地,并题写了“东风航天城”之 后,人们就正式把这里叫“东风航天城”了。有趣的是,在这里处处可以见到“东风”字样, 不论宾馆、街道还是市场、幼儿园,都有叫“东风”的。
走进东风航天城,从街名到建筑物的名字,处处都透露出浓厚的航天氛围:太空路、飞天公 园、宇航路、神舟宾馆等等。在贯穿小城东西的东风路上,路灯也做成了火箭托举“神舟” 飞向太空的造型。在这条路的南侧,每隔数米就有一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荣誉牌,一 共 37 个。 37 个荣誉牌表达了后人对这些英雄的开拓者们的崇高敬意, 这 同时也激励着一代 代航天人不畏艰难、勇于探索。透过这些“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们的朴素形象,让人一下 子有一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感怀,他们让我们遥想起这座小城是在怎样艰难的条件 下建设起来的。 西方很晚才知道有“酒泉”这个地图上根本没有标出来的地方。1960 年,中国第一枚地对 地导弹在这里成功发射后,酒泉才引起了西方的猜测与好奇。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后数月, 美国情报部门拿到了酒泉的卫星图像并进行分析, 从此, 酒泉被美国列入了关注的名单。 1987 年,酒泉发射中心因为给法国一家公司发射搭载服务而真正地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
功勋彪炳
几十多年来,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综合发射设施, 拥有一支过硬的 科技队伍。先后发射卫星 37 颗,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史上多个第一:1960 年 11 月 05
日, 这里成功地发射了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 1966 年 10 月 27 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也在这里试验成功。 1970 年 4 月 24 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号、长征二号丙及长征二号丁火箭已成功发射了 20 多颗科学实验卫 星。 1975 年 11 月 26 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这里发射成功。 1987 年 8 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提供了发射搭载服务,使中国的航天技 术从此开始走向世界。 1980 年 5 月 18 日,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也在这里发射成功。 1992 年 10 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为国际用户执行了发射任务,即利用长征二号丙火箭 发射中国返回式卫星时搭载发射瑞典空间公司的弗利亚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获得成功。 1999 年 11 月 20 东风37日,“神舟”号试验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幕 布。此后“神舟二号飞船”, “神舟三号飞船”,“神舟四号飞船”,“神舟五号飞船”, “神舟六号飞船”相继从这里成功发射。 2008 年 9 月 25 日 21 时 10 分,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这里发射升空, 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为何选择酒泉基地
酒泉发射中心占地大约 2800 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半香港的面积),是中国最大的航天
发 射场。最早选择酒泉作为航天发射基地,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首先,发射场一般选 择在低纬度地区,因为纬度越低,地球的转动速度越大,可使被发射卫星的轨道速度越大, 这样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可以节省燃料。酒泉在地理条件上非常符合这一点。 其次,酒泉发射场区位处戈壁滩,航区 200 千米以内基本为无人区,600 千米以内没有人口 密集的城镇和交通干线,火箭残骸坠落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而 1958 年选定这里做导弹试 验靶场时也是考虑到战备防护的需要。此外,酒泉发射场区属于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全年少 雨,雷电日少,每年约有 300 天可进行发射试验。 此地还可充分利用西起喀什、东至闽西,距离数千公里的陆上航天测控网,对各项实验 情况进行有效跟踪。这里的铁路与陇海大动脉相连,北京火箭、卫星生产厂房里的火箭与卫 星,通过铁路就可以进入发射场的测试厂房。目前,发射场内还有独立的发电站、火车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