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我国国内汽车供给与需求在近几年平稳增长,且两者之间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汽车产业进出口额连年增长,TC指数连年上升。以上两点表明了我国的汽车制造业的产业环境竞争力与产业国际化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大部分汽车制造企业还未达到规模经济。本文的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同时,提出了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若干对策。
标签: 汽车产业 产业环境竞争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 产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逐步深入,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截至2007年,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第六大盈利产业,其产业利润总额达到15290亿元。但相对于国际汽车巨擘,我国的汽车业发展还有很多不足。认真分析和评估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现状,有助于我国汽车业及其连带产业发展,制定产业政策,最终使我国的汽车产业走向更高的层次。这也正是本文的出发点和研究目的。本文本着实用性、可比性和易得性原则,利用最新的数据,通过对我国汽车产业供求关系(产业环境竞争力)、进出口额与TC指数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规模经济(产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能够对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状
况作出客观的评价,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汽车产业环境竞争力分析
迈克尔·波特在他著名的国家钻石模型中认为评价某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的指标便是其需求状况。而一个产业的市场供求关系状况构成了该产业的环境竞争力。下面具体分析我国汽车产业的生产与需求现状。
根据中国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08)资料,全国汽车产量增速与国内汽车需求量增速(除个别年份),大体上保持一致增长。国内汽车需求量增速非常平稳,近几年保持在20%左右的增幅。截止至2007年,我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不足20辆,汽车市场处于孕育期;而专家预测2008年或2009年,我国将进入汽车市场的成熟期,千人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0辆,我国汽车市场的需求量会继续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汽车出口需求量(出口量)从2002年激增,2005年的增幅达到120.5%,2006年为将近100%,2007年的增长率虽然有所回落,但也保持了78.3%的快速增长。全国汽车产量增速每年变动虽然比国内汽车需求量增速幅度大一些,但尚未出现异常波动。
从2000年开始,我国国内汽车的生产量与国内外的需求量总和基本保持平衡,不存在供求量异常不平衡的年份。这说明在汽车产业的对外开放、汽车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市场竞争条件下,汽车企业积累了实战经验、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逐步成熟,我国汽车产业的需求结构已经日趋成熟。
二、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对汽车产业的进出口额进行分析,可以对现阶段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一个直观的判断。而TC指数是在进行国际竞争力分析时经常使用的测度指标,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TC指数为正,表明一个国家的此类产品生产率高于国际水平,是净出口国,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TC指数为负,表明该国此类产品生产率低于国际水平,是净进口国,出口竞争力较弱;如果贸易竞争指数为零,表明该国此类产品的生产率与国际水平相当。TC指数的大小在-1和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某产业的竞争力越强。
汽车指数数据源于: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v)
我国汽车产品的进口额与出口额,无论是其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有较大的增长(见表1)。
从2002年起,我国汽车产业的进口额就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汽车产品出口额从2000年的26.49亿美元一路快速增长至2007年的418.50亿美元。进口额从2000年的47.93亿美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267.54亿美元。除了2005年度出现了负增长,其他年份都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在2003年,我国的汽车产品进出口贸易第一次有了贸易顺差。在2003年后,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趋于平稳,2004年至今一直保持贸易顺差。
从表1可见,2000年至2007年,随着我国汽车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TC指数由2000年的连续五年负值逐渐变成2007年的0.22005。在2005年前,TC指数为负,我国的汽车出口数量远小于进口数量,当时我国属于汽车的净进口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很弱;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汽车贸易TC指数呈现出上升趋势;到2005年,我国的汽车出口数量第一次大于了进口数量,TC指数为正,我国成为了汽车的净出口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至2007年,我国的TC指数仍然保持上升趋势。
三、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2007年,汽车产量最多的三个国家依此为日本(1159.6万辆)、美国(1075.1万辆)和中国(888.2万辆)。虽然我国的汽车产量现在位居世界第三,但我国本土产量最大的汽车企业—
—第一汽车集团企业2005年的产量是984172辆,而这个数字仅是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产量8338073辆的11.80%。而2005年国内汽车生产企业产量前十名(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北汽、大众(中国)、现代(中国)、通用(中国)、本田(中国)、广汽)企业生产汽车的总数量5691000辆,也仅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当年产量的68.25%。
我国汽车生产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依旧不高:汽车产量位居世界领先的生产大国,其国内产量第一的企业年产量不到100万辆。对于汽车生产这一对企业规模要求较高的产业来说,企业的生产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汽车整车厂将近150家(2006年),汽车厂家数量很多,但大多数企业的产量不能达到年产30万辆,而国际上普遍认为只有汽车生产企业年产量达到30万辆才会产生规模效益。截至2007年,我国只有十三家汽车企业达到应有的规模(上汽、一汽、东风、大众、长安、北汽、丰田(中国)、通用(中国)、广汽(中国)、本田(中国)、奇瑞、现代(中国)、华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汽车单个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中国汽车企业现在仍处于集中化较低的发展阶段,还很不成熟。因此,增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应该成为今天中国汽车企业的首要战略。
四、结论及对策
随着我国全面加入WTO,汽车产业也逐步从青涩走向成熟。近几年,我国的GDP稳步上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快速上涨,消费需求进一步升级。有数据表明,我国将于2008年或2009年进入汽车市场成熟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汽车需求将保持快速稳步增长。政府对汽车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如2004年国家颁布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5年颁布了《汽车贸易政策》、《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2007年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同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新政策陆续出台或即将出台,这不但对汽车产业规范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进一步提高了居民对汽车的消费需求。国外市场对我国汽车企业的品牌认同度不断升高,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已进入快车道,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实力逐渐增强。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着企业规模过小、生产集中度不高的问题。要想使我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增大企业生产规模,必须要加大企业研发经费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引进优秀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有效地总结经验教训,加强行业
协会和商会的作用,国家、地方和企业三方共同协作创建合理的、科学的、有战略眼光的汽车生产基地。这样才能使我国汽车制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渐加强,使企业生产产生规模效应,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强劲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平:中国服务贸易的特征与竞争力分析[J].财贸经济,2004,04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李江涛 蒋年云 朱名宏等:中国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9~44
[4]王 维 章家清:近年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