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理论与我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在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理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似乎不能完全解释现代经济、社会实践,于是各种发展、修正甚至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潮纷起,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辩证发展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说明商品价值由劳动创造和决定的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资本主义制度是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雇佣劳动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有两点: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都是商品,尤为重要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因此商品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征。资本主义制度是雇佣劳动制度,雇佣劳动制度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这使资本主义成为一种特殊的、不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新制度。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紧密结合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状态,生产资料属于少数人,劳动力属于大多数人,是通过雇佣劳动把二者结合起来的。
从历史看,劳动价值论对于推动工人阶级革命,获得解放,也产生了极其巨大的作用。然而,正像真理也是相对的一样,今天来看,劳动价值论仍是不完善的,这是我们今天在坚持它的同时,又要深化对其讨论的原因所在。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它的发现使以往的全部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也为马克思建立系统的无产阶级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全面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运动规律奠定了基础。剩余价值本身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作为商品价值构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渗透着鲜明的价值立场,这不仅体现在宏观的含义层面,而且体现在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前提、动力来源和生产方法等微观逻辑层面。可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价值立场是密不可分的。
剩余价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经济范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和定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此理论的创立使得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从剩余价值理论的切入点、地位和影响方面足显马克思本人的价值立场,这一点不言而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成为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只要资本存在着,就必然会存在剩余价值,它是被规定了的物化劳动或死劳动,其本性、灵魂和唯一的生活本能就是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以增殖价值。“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资本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去了活劳动,它的生命就会终结,马克思在这里也带有一种主体的价值倾向性,旗帜鲜明地表征着主体的价值旨趣和价值偏好。正因为资本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违背了“善”的道德原则,所以,资本或更准确地说是资本的持有者缺乏一种人道主义关怀,表现为:其一,不尊重人,没有把工人放在与自身等同的条件下给予尊重;其二,对工人缺乏关怀,不是把工人当作人,而是将其视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对此,《共产党宣言》中也有过相似的论述:“当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都已经使无产者失去任何民族性了。法律、道德和宗教,在他看来全都是掩蔽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偏见。”
当前中国的社会实践根本不同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也不同于大危机以后的西方社会。一方面,社会主义长期的建设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是商品经济,价格机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进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计划体制逐步被打破.压抑的生产力迅速释放出来,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贫富分化问题也随之而来,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
上恶化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虽以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但它研究的是特定时期的特殊社会关系——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剥削的含义深入到其理论的最为基础的部分,只能适用于以斗争为主旋律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当前社会状况暗含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悲观态度,其结果必然是否定市场经济。因此,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同时还要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要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消解社会矛盾,在化解社会矛盾的同时保持经济发展的动力。解决这个复杂问题的理论不能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也不能是新古典经济学,更不能将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切割成两个部分,分别迎合一个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是落后条件下基于“市场”这一手段,在人对自身本质全面性生产中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特殊历史方式。在唯物史观中,人的发展是人自我本质全面性形成的过程。社会关系这一本质的全面性如何又在于生产的分工和交换的发展程度,从而以社会分工和交换建立起来的社会交往就是生产力形成的条件和机制。20世纪初期和中期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几乎还未完成工业化、市场化,自然经济占着主导地位,苏联、东欧各国和中国都如此。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实行倾斜性的工业发展政策,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安排,使经济体制形成条块分割的模式,人们之间缺乏联系,人为地
分割了人的社会交往,从而破坏了以社会关系为媒介的生产力的形成,生产也就像自然经济那样处于低水平状态。诚然,以简单消灭所有制追求“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探索因为不符合生产力发展实际而走向失败。在这一前提下世界发生了社会主义改革,中国也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我国社会实践分化不够,社会关系不发达,生产力还十分落后,藉以市场经济来发展生产力是必然的历史过程。我国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成果,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是现实的证明。因此,从主体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规定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是特殊时期遵从促进人的本质发展并体现为生产力的提升这一历史规律的运用和表现。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推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经过3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是显著的,仅就社会生产总值的指标就可见一斑。我国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如果生产力不迅速提升,这么大的生产规模是无法实现的。而这种发展的历史基础是改革“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体制,探索实践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的。针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理论明确地肯定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作用。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中,1984年就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992年,在南方讲话中又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相关论述的。为此,无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是对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把握,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理解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从唯物史观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客观力量,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静态的物质要素及其属性,它的表现只能是由人生产实践的历史积累而形成的并通过现实活动体现出来的一种能动作用,是人作为主体的生产实践能力的规定,必须作为活动着的不断发展的社会客观力量来理解。生产力是社会历史现象,在生产力中的物质要素必须置于已统一了自然的历史领域去对待,即必须坚持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逻辑原则来理解生产力问题。这个统一的原则也就是实践观的原则。一切社会问题必须从实践的立场去解决。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未来中国发展方略的一个重大嬗变,也预示着中国经济将达到新的发展层面。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
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十八大报告之一:市场经济
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做主题报告。对比十八大报告全文和十七大报告原文,发现十八大报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有诸多新的表达和提法。择其经济要素,列举如下: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十八大报告明确,到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到经济目标,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要比2010年翻一番。而五年前的十七大报告,经济性指标只有一个,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这意味着,未来八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增幅应该在7%—8%。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幅都在8%以上。如果未来八年中国经济能维持8%左右的增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非难事。
——市场与非公经济。十八大报告第四部分要求“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报告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同时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谈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时,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共作为执政党,将“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城镇化与户籍制度改革。在谈到城镇化时,报告指出,要“科学规划城市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居功能”。同时,“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租车报价
经过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成熟的地方,我国政府在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时也有其相应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致。另一方面是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府“越位”。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充当市场中重要的竞争主体——企业的角。并且对经济主体的干预手段过多采用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破坏了市场环境。
二是政府“缺位”。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政府缺位。
三是政府“错位”。政府职能交叉重叠、职权划分不清,常常出现不该管的乱管,该管的没人管的现象,造成政府角错位。
比如,当前,我国政府在进行经济调节时,过多运用行政手段,较少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比如,房产政策,通过限购、限价等行政命令,而非提高土地供应的经济手段和完善相应的拆迁、土地使用、房产质量法律法规等法律手段来调节。由于对市场干预过多,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行为,不利于整个房地产的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