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我国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机动车保有量也大幅增加,机动车排放已成为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机动车污染控制管理需要全面掌握机动车污染发展趋势和分布特征,进而制定科学有效的机动车污染控制战略,这都需要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提供大量数据支持。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外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建立方法的解析,得到其计算原理及设计思路。然后阐述了确立我国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的必要性,使用国外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并不能反映我国机动车污染现状和排放水平,必须建立适合我国的模型。文章最后对我国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机动车  排放因子模型  环境保护
一、目前
世界各国大城市控制机动车排放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通过加严新车排放标准来控制污染的增量;二是严格监管在用车,加速老旧车更新淘汰来削减污染存量。
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概述
1 机动车排放因子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城市的主要大气污染源之一,为有效评价排放总量,准确测量实际情况下的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和估算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十分重要[1]。机动车排放因子是指单辆机动车行驶单位里程排放的污染物量,一般以g / km为单位来表示。它是反映机动车排放状况的最基本参数,也是确定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其环境影响的重要依据。因此确定机动车排放因子的意义,在于量化机动车的污染状况,为进行机动车污染控制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2]
2 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概况
为了分析机动车的瞬态排放特征,目前的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研究正逐渐从宏观向微观发展,排放测试方法注重获取逐秒的排放数据,排放模型模拟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逐步趋向微观。首先,根据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物理化学原理,借助各种测试手段,对影响机动车污染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判断和识别。然后,针对所识别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机动车污染排放测试方案,对在各影响因素作用下机动车的排放进行测试。最后在获取样本足够的测试数据之后,通过数学统计和物理分析等方法描述机动车在各影响因素作用下的排放特征和规律,
并据此构建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3]
二、 确立我国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的必要性
1 我国机动车排放控制现状
针对机动车污染,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来控制机动车污染。我国通过不断加严排放标准,缩短了与国外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差距。我国在逐步严格新车排放标准的同时,也制定了一些政策策略。但是,由于我国污染物总量大、污染物浓度依然较高。于是,通过开展机动车排放的相关研究项目,对机动车排放污染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开发并建立一套科学且有效的机动车排放控制措施,为机动车污染防治及污染控制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并有效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
2、我国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很多研究机构利用国外的模型来计算尾气排放总量,分析尾气随相关因素的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发出自己的模型。一方面,由于中国机动车登记管理制度起步较晚,交通监测手段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模型的参数要求,大部分数据靠通过调查获得。另一
方面,各个机构有各自的排放数据,但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库。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的傅立新、贺克斌等,研究和分析了影响汽车污染排放的各种因素,分析了模型的结构和理论基础,为模型及其参数的正确运用和修正提供了理论指导.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何春玉,王歧东等,采用由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开发的综合模式排放因子模型(cmem)分析和研究北京市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特征,以9辆代表北京市典型技术类型的轻型机动车为实验车辆,得到了在不同交通行驶状况下北京市4类典型轻型机动车的co2cohcnox单车排放因子及各车型综合排放因子。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的谢绍东,宋翔宇等,介绍了计算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因子的copertⅲ模型,并根据中国机动车实际构成,通过比较copertⅲ模式、mobile模式和台架测试得到的中国机动车排放因子,发现应用copertⅲ模型计算获得的排放因子更接近中国机动车实际排放情况。
3 确立适合我国的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的重要性
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和院校借助国外排放因子模型开展了一些研发工作,也在一定区域内投入
使用。
目前我国主要是应用国外的尾气模型。而国内的研究偏重于宏观因素。国外研究表明这些参数对尾气的计算同样非常敏感,直接用mobile模型来计算国内城市的排放因子会产生很大的误差,我国急需开发建立一套为决策过程服务的机动车排放计算模型。这样,才能为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对策的提出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在使用的燃料种类方面,我国轻型车大部分使用汽油,而欧美更多的使用的是柴油。
综上所述,使用国外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并不能反映我国机动车污染现状和排放水平,必须建立适合我国的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
结论
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研究是一个牵连到交通、车辆、气象、燃油等很多学科的综合性课题,从宏观上很难短时间内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许多方面还有待研究探索。从机动车排放评价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确立我国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是必要的,开发适用于我国的模型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需求。而模型的发展趋势也从宏观向微观的方向发展,并将交通仿真模型和微
观排放模型相耦合以分析交通活动的机动车排放时空变化规律[4]。在测试方法上也从传统的实验室测试向车载测试的方向转变。我国已有学者利用车载检测系统对北京等9个城市的80余辆轻型车进行测试,并引入新概念建立中国城市的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5]。相信随着我国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的开发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将更好的为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对策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kurz mspeth p.variability of near-ground ozone concentrations during cold front passages-a possible effect of tropopause folding events.j atmos chem.28771997.
[2] 傅立新,贺克斌,何东全等.mobile汽车源排放因子计算模式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74):474-4791997.
[3] 霍红,贺克斌,王歧东.机动车污染排放模型研究综述[j].环境污染与防治,728),2006.
[4] 琨,于 雷,用于交通控制策略评估的微观交通尾气模拟与实例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
工程与信息,7北京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1),2007.
[5] 王岐东,丁焰.中国机动车排放模型的研究与展望[j].环境科学研究,15 6):52-55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