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区(开发区)建区二十周年《宁波日报》专版文案 
发表日期: 2005-10-14 16:41:39  阅读次数: 3385   
一、通栏标题:
热烈庆祝北仑区(开发区)建区二十周年
北仑——东海之滨崛起的美丽港城
二、成就专稿:
大港之畔起宏图
——写在北仑区(宁波开发区)建区二十周年之际
20年的时间,能够发生什么?20年的时间,可以记载什么?
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滩涂,渔村农田,一片静寂的土地;20年后,这里成为活力四射、功能日益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中外客商纷纷抢滩的黄金之地。
  这就是北仑区(开发区)的20年。20年的流金岁月,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颜,也让整个北仑为之激动着、骄傲着并变化着。
一个承载工业强市之梦的新经济重心
  工业,一个城市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一个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视为发展之本的动力之源。
  多少年来,宁波工业一直保持“轻、小、集、加”的水平,富有活力的民营经济虽然为为宁波百姓赚了个盆满钵满,但市委、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宁波工业缺乏“主心骨”,如果宁波的工业只囿于民营企业的“小打小闹”,其发展脚步会因日益膨胀的人流、物流而步履维艰,也会被日益扩张的城市躯体束缚住手脚,宁波工业强市的计划会因此放慢脚步。
  于是,“以港兴城、以城兴港”,“发展临港型大工业”就在一片众望所归的喝彩声中应运而生。今天,人们欣喜地看到,一个承载着宁波工业强市之梦的新经济重心,在杭州湾南岸、东海之滨的东方大港——北仑港畔迅速形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格局的形成,是北仑区(开发区)20年潜心发展的积累,是20年来始终坚持对外、对内开放的结果。
  20年来,两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放松,抓大、靠高、引强,招
商引资呈现出更快更好的发展态势。美国埃克森、陶氏化学、日本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丸红,韩国三星,德国赫斯特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外商投资企业陆续建成;台塑台化、亚洲浆纸业、逸盛化工等知名企业纷纷入区;总投资近200亿美元的20个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开放热土上,已先后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区投资,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250多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7个,实际利用外资37亿多美元。
  纵观北仑区(开发区)的20年,最大的成就是工业现代化和高水平的产业聚集。从上世纪80年代门类庞杂的轻工产业,到90年代以后鲜明的支柱产业的形成;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如今的资本
技术密集型企业;从过去的常规技术到如今的高新技术;从过去的简单加工装配到如今生产、物流、研发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从过去几十人、几百人的中小企业,发展到如今成千上万人的大企业,这个过程形象地展示了开发区产业升级和高级化的发展脉络,也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随着2000年以来两区引进的一批事关长远发展涉及石化、钢铁、汽配和以生物化工、信息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重特大项目的纷纷建成投产,将从根本上改变北仑(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大项目带来的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与大项目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发展带来的乘数效应,将使两区在宁波市、浙江省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更为突出。
一扇可以借鉴与学习的示范“窗口”
  如果说开放搞活是推进北仑区(开发区)实现快速发展的前提,改革创新则是两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概括北仑区(开发区)20年来不断进步的精神核心就是两个字:创新。
  20年来,开发区按照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原则,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在对外开放、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社区文化和诚信体系建设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成为全市体制机制创新的载体和示范窗口,积累了大量可以借鉴发展的宝贵经验。
  建区以来,开发区始终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小机关、大服务”的机构设置原则,大力推进了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为了服从服务于招商引资和经济技术的开发,开发区不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收费制度改革。先后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3年,开发区又开全市之先河,一改“全民招商”的做法,实施了专业化招商的新举措,成立了4个专业招商部门,促进了对外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
  此外,项目前置审批制度、“一门受理,全程代办”的运作模式、“超市型”行政审批中心、企业约见区领导制度……一个个创新型的举措,无不彰显出北仑区(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的魅力。
  政府体制机制的创新,成为两区加快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则成为开发区循环发展的支撑。建区以来,针对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发区积极探索投融资的新思路,与中国五矿、中机进出口公司合资开发的“宁波模式”。
  在企业改革上,两区较早完成了区直企业改制,推动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在规划建设上,确定了临港项目区、高新技术园区、生活居住区等功能区的布局,保证
了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也许,这些体制机制的创新在今天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在当年却需要用超凡的毅力去大胆开创。创新的激情,改革的热情,奋斗的动力,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一直是北仑区(开发区)这块土地上的主旋律,也是两区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源泉所在。汽车之家日报
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创新模式
和谐社会,一个现代城市发展竭力追求的目标。但如果在前几年,人们说要在大工业项目云集的北仑区(开发区)构建“和谐社会”,简直有点“虚无缥缈”的味道。因为在众多人眼里,开发区就是工业的代名词,而工业就是冒黑烟、排污水。但是,北仑区(开发区)却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证明着这里的工业与环境保护、生活与生产、人与社会,实现了协调、有序的和谐。
  20年来,两区始终注重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获得了“全国科技先进区”、“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区”以及全国文化、体育、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引进建设了宁波纸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新建了北仑中学并升格为省重点中学。积极发展文化事业,高标准建设
了北仑体艺中心等多处文化活动设施;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扩建了宗瑞医院,新建了开发区中心医院和区疾控中心,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医疗人才。
  20年来,北仑区(开发区)始终高度关注的生产生活问题。针对项目引进逐年增加、农业用地急剧减少、农村劳动力直接面临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实际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政策,对农民实行免费就业培训,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和非正规就业岗位。为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两区建立了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社会救助等制度。目前,该区累计参保的被征地农民达到6.5万人,覆盖面达到72%;22万农民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3%,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85%。毫不夸张地说,两区的社会保障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经过20年的潜心酝酿,北仑区(开发区)不但为宁波市贡献出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新重心,同样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也作出了表率。
三、二十年光辉足迹
1984年10月18日,国务院国发(1984)147号文件批准建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面积3.9平方公里。
1985年7月1日, 国务院国函字(1985)99号文件批准设立北仑区 。北仑区与镇海区以甬江分界,甬江以北为镇海区,甬江以南为滨海区(即今北仑区),面积为585平方公里。
1985年3月25日,横水山大爆破,“六通一平”基础设施工程拉开了开发区建设的帷幕。
1986年12月29日,开发区
的首批项目——新宇玛瑙有限公司、宁波空调器厂等四家厂家正式投试产,标志着开发区进入了“边开发、边建设、边收益”的阶段。
1986年12月11日, 国务院批复浙江省人民政府9月16日转呈的《宁波市政府关于在北仑港地区兴建三资企业享受开发区待遇的请示》,同意设置北仑港工业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
1992年10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原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北仑港工业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合并,统称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调整为29.6平方公里。
2002年底,宁波市委『2002』13号文件批准宁波开发区、北仑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新型管理体制,标志着北仑区域的开发开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跨上新的平台。
四、北仑区(开发区)荣誉榜
全国科技先进区
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区
全国文化先进区
全国体育先进区
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全国物资流通百强区
全国横向经济协作先进单位
中国综合投资环境最佳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国内ISO14000体系认证覆盖区域最大的国家级开发区
五、临港工业独领风骚
近年来,北仑认真贯彻省委提出的“八八战略”,按照省市关于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规划,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引进了事关长远发展总投资预计达200多亿美元的21个重大项目,其中,总投资在100亿元以上的项目9个,包括台塑石化、逸盛化工、万华MDI、白纸板三期、宝新不锈钢、建龙钢厂、LNG(液化天然气)、东海春晓气田陆上终端项
目、港务局四期、五期集装箱码头工程;北仑成为浙江省重大项目最为集中、规模最大、产业配套较为完善的区域。目前,这些投资超亿的重大项目部分正开工建设,部分已建成投产。
能源产业 主要包括LNG、东海油气田陆上终端、北仑电厂、重大企业自备热电厂等省市重大能源项目,形成华东地区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化产业 总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形成以台塑石化、逸盛化工、三菱丽阳腈纶、万华MDI、埃索石化等项目为主体,涵盖上中下游产业、较为完整的石化产业链。
钢铁产业 总投资35亿美元,形成以宝新不锈钢1-5期工程为主体,年产60万吨替代进口冶炼、热轧、冷轧不锈钢生产基地和600万吨宽厚板生产基地。
粮油食品加工产业 总投资7亿美元,形成以宁波麦芽、金光粮油、正大粮油、正大农业为主体的粮油加工产业及以海和森水产品、马来西亚佳毕可金鱼加工、韩国远东8万吨冷库等项目为主体的高附加值水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造纸及纸制品产业 总投资170亿元,以宁波中华纸业1-3期
项目为龙头,建设规模为250万吨的食品和饮料包装纸板、艺术卡纸、高强瓦楞芯纸等各类纸板生产项目,形成以高档涂布白纸板生产为主的造纸产业基地。
高新技术异军突起
精密机械产业 总投资13亿美元,形成以国内的海天、香港的震雄、力劲、台湾的今机、天星、南嵘、铝台、将军、日本的住友、韩国的宇进、德国的德马格等企业和国家级塑料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龙头的世界级注塑机产业基地;以日本大和工业缝纫机、台湾讯佳缝纫机为主体的工业和家用缝纫机整机生产基地;以哈姆渡、萨卡数控机床为主体的高精密机械设备企业。
汽车及零配件产业 总投资60亿元,推进吉利集团与意大利、韩国等国际知名汽车生产企业合作开发的CK-1、CI-1项目,力争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形成20万辆汽车、20万台发动机、20万台变速箱的生产基地。依托拓普、信泰、敏孚、裕民、天胜、鸿裕、艾勒特等30多家台湾汽配生产企业,形成为国内外企业相配套的汽配生产中心。
生物医药产业 总投资2亿美元,形成以瑞康生物、荣安生物、亚太生物、天安生物、万联药业、斯迈克制药、天真制药、天润药业、新芝药业等企业为主体,主要从事疫苗、糖萜素、药品、保健品等研发和生产的生物医药基地。
新材料产业 总投资3亿美元,形成以瑞耐复合材料、科宁达钕铁硼、凌日表面金属材料、菲尔创纳高性能吸附材料、飞佛特种纺织材料、天合记忆合金材料、华美微创、贝斯美德医疗材料等项目为主体,集研发、中试、生产为一体的新材料产业。
六、北仑的发展目标
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北仑区域抓住机遇,迅速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二次创业”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北仑区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构筑大城区”的发展要求,打造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强区,最终形成“十大产业展翅,滨海新城腾飞”整体开发开放格局。
昂北仑大港龙头,建区域物流中心
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7年,全面建成北仑港四期、五期国际集装箱码头,并开辟多条国际集装箱主航线,使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0万标准箱以上,进入世界港口前15位,国内港口前4位,成为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建成大榭岛、算山矿石及原油、煤炭、液体化工4个中转基地,力争使宁波港进入世界大港行列。到2010年,全面推进宁波港环北仑岸线建设,初步形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北仑港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港口之一,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标准箱以上,进入世界港口前位,国内港
口前3位。
建设立足北仑、服务全省、辐射华东的区域性物流中心。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物流园区,加快物流基础设
施建设,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入园,力争到2007年引进国内外现代化物流企业50家以上,其中引进具有一定影响的世界著名物流企业5家。到2010年,形成以郭巨和金塘岛沿岸为主体的物流园区,使北仑成为长三角南翼的物流中心。
壮临港大工业主体,建北仑经济强区
确立长江三角洲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到2007年,建成以临港大工业为主体的五大产业基地,发展十大产业,形成上下游产业相互衔接的产业链。五大产业基地即大型石油化工、冶金生产基地、修造船基地、汽配生产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年产值在50—100亿元的十大产业体,即化工、钢铁、塑料、塑机、造纸、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文体用品、模具、食品加工等产业。通过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到2007年,北仑工业总产值达到900亿元,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其中销售额的企业达到30家。
成为浙江省高薪技术产业发展的新高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以年35%的速度递增,到2007年达到140亿元。力争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45%左右。
进一步巩固在全市、全省利用外资的龙头地位。到2007年,利用外资持续占全市的60%以上,占全省的1/4,确立在全省的龙头地位。到2010年,实现利用外资水平比2005年翻一番,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利
用外资的主战场。
强中心两翼,建“港口型、实力型、生态型”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建成21世纪宁波国际港口城市的标志性区域。确立“中心突出、两翼展开”的两级建设布局,全面推进城区建设,到2007年,基本建成以一批城市现代化工程为核心,新碶、大碶、霞浦为主体的中心城区,小港、白峰两个副中心城区建设初具规模,西翼的小港,城区面积继续向东扩大,与联合区域连成一片;东翼的白峰,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奠定东部副中心城区的基础;继续实施梯度开发战略,产业布局重心向东推移,东西部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新的经济增长极基本形成,全区基本提前实现现代化。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2年翻一番,占宁波市的20%以上,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的25%左右。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北仑”。以打造“实力北仑、生态北仑”为目标,建设环抱型、生态型城区,到2007年,人均拥有绿地面积到30平方米,环抱水平达到市级以上水平,成为全省建设“绿浙江”的首批达标区。
成为全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