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家庭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经济发展,对于改革开放,不同人抱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如何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抹去的一页。
  那现在让我们来看改革开放前最符合人民特征的中国。
 
  1953年12月起开始粮食的统购统销,规定除国家外,任何人不得做粮食买卖,农民的余粮只能卖给国家。
  在执行中,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超额完成征购任务以显示政绩,强令农民卖掉所有的粮食。作者记得自己在读小学的时候每到周末就要去乡政府排长队开条子,每次能开5斤到10斤,再拿这个条子去买粮食。
  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基层干部对没有完成征购任务的农民进行处罚的事件,包括封门、搜查、捆绑、吊打等情况都有发生。《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中记载:“新会县莲蓬乡党支
部在县委负责同志指示下捆绑农民,全乡捆绑了八九个人,乡干部拿着秤挨家挨户收粮食,不卖的当场绑起来。对一名用部分粮食喂鸭子的中农进行斗争。高要县第九区在购粮中捆打了53人,搜屋36户。湖南全省因购粮问题被迫自杀者111人。”
  1978年,全国8亿农民每人平均收入仅有76元,其中2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当时农民年平均口粮不到300斤毛粮。还有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1978年,全中国有1/3的地区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有1/3地区的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
1977年,作者在天津调查发现,工厂的生产第一线70%以上是二级工,月薪是41.5元,再没有其他收入。
作者记录了1975年天津棉纺一厂电动车间在编人员345人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情况:
10元以下8人,占2.32%
11元(原文如此,应当写成10-11元更准确)以下6人,占1.74%
12元以下7人,占2.02%
13-15元28人,占8.11%
15-20元65人,占18.84%
20-25元231人,占66.95%
个别在25元以上。
以当时的生活水平,人均月收入10-13元的家庭,不能保证每顿饭都有新鲜蔬菜,要吃一些咸菜和大量低价处理的白菜。按国家标准供应的生活品不能买全,很少吃肉,多吃粗粮。布票等证券不能买全。
人均月收入15元的家庭:在没有病人或上山下乡的子女不需要定期补助的情况下,一般都能买全按国家标准定量供应的物品,有时还能吃点肉。
当时天津市人均月收入在12元以下的家庭约占6%,这样的家庭一般能够得到一些困难补助。这样的家庭生活状况如何呢?
  记者记录了天津棉纺一厂二布档车组某工人的家庭支出状况:
每月总收入35.7元(单亲家庭?),供养两个中学生,一个小学生。全月支出帐单如下:
粮食总定量127斤(面粉51斤,杂粮76斤),计18.92元;
煤400斤,5.6元
引火柴1份,0.65元
肥皂6块,1.26元
食油2斤,1.7元
盐3斤,0.45元
酱油2瓶,1.24元
碱面4两,0.06元
蜡烛4根,0.40元
房租(1间房),1.2元
汽车月票1张,3元
清洁费,0.15元
火柴,0.16元
线,0.64元
卫生纸2包,0.52元
卷纸2卷,0.2元
墨水1瓶,0.18元
处理白菜120斤,1元-------------(1元买120斤?能吃吗)
供应白菜1份,0.91元
灯泡1个(指电费,按灯头数算),0.03元
学生用本6个,0.42元
铅笔6支,0.16元
擦脸油,0.2元
卷烟,2.8元
  共计42.05元,人均10.513元。
1988年10月14日上海《解放日报》公布过一个资料:
1985年,上海市区180万户家庭中,按国家标准,89.98万户为住房困难户。其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4平米的有21.6万户,住房不太方便(大儿大女同室)的有24.3万户。
劳动保护:
1972年9月14日天津劳动卫生防治院向作者提供了一个调查材料称:据对天津市981个工厂37720人的不完全统计,在从事四种作业(硅、铅、苯、汞)的工人中,查出铅吸收343人,苯中毒39人,白血球降低86人,汞中毒和汞吸收134人。
而作者认为这个数字仍然是低估了。作者曾了解到:
天津干电池厂干汞电池车间125人几乎人人汞中毒,一度造成停产;
天津红卫皮鞋厂、十月皮鞋厂苯中毒严重;
天津化工厂周围1500米范围内空气中汞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电解车间85人中有76人患汞吸收。
同一期报纸上还记载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两位外国人在上海的观感。
1972年尼克松到上海签署《上海公报》时,专栏作家赖斯顿随同到达阔别多年的上海。他的观感是:除了殖民地时代的华丽建筑,上海的市政建设在他的脑海里再没有留下任何其他印象。
1974年法国社会学家朗兹先生私自考察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并写了一篇札记:我看到在一条凝滞不动的小河边搭建起来的一间的小屋。屋顶披着歪斜着的羊毛毡,上面压着几十个瓶瓶罐罐。窗户的玻璃全都破裂,显示着利齿般形状。至多只有10平方米的空间,却住着5口之家。时时可闻腐烂的蔬菜气息荡漾在小屋四周。这情景让我想起了孟买、加尔各答和新墨西哥城……
作者认为上述两位外国人实在是少见多怪。1972年作者曾在天津钢丝绳厂调查:该厂6-9口人共住13平米以下的有82户,老少三代住一间房的有29户,婚后无房的有47户,无房结婚的8户。危房待修的7户。
解放初,天津人均住房面积3.8平米。1972年,下降到3平米。
这样看起来,改革开放之前的生活也并不是因为过多的“社会主义”保障而衣食无忧,更多美好的生活依旧需要人们去对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来创造。
再把视线转向现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
服饰
从彩款式单一变成五颜六.丰富多彩.
  饮食
影响有好有坏:
好的: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饮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我国,像肯德鸡,意大利面等等使我国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很多人借鉴外国的经验和方法,进以改造,也是他的味道更加鲜美,使之在国际的竞争力更强。
坏的:我国的八大菜系是很有名的。传到国外后,有所改动,但显得更不一般,阻碍了我国的饮食走进国际的进程。
但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
  居住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
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交通
汽车之家日报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买东西,走亲戚,上学,上班等等,时常需要使用一种代步工具。从最早到的步行,到马车,牛车,再到汽车,火车,无不体现一种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妈妈在上大学的时候,从济宁坐车到青岛,过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而现在,仅仅需要4至5个小时。于是,国家开始兴修铁路。1996年9月1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
可谓是生机勃勃,人涌动,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不仅如此,车多了起来,道路也更平坦更宽阔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医疗
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
养老
我国深化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析
我国正迅速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压力日益增加。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在适应市场化、社会化、法制化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深化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措施是弥补隐性负债,做实个人账户;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委托给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增值;
积极推进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度安排上重视家庭保险的基础作用。
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完成了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即实现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模式。与这种变化相伴随的则是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提高,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及养老保险制度尚处在转型期的情况下,人口结构的急剧变化给养老保险事业带来许多新的难题,也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基本判断与特征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截止2000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2998亿,占总人口的10.46%;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也有8827万,占总人口的7%。按照国际通行的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这两个指标都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与一些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
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一些特征:
1.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