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改革开放之初,“温州模式”闻名全国,几成民营经济代名词,温州人以精明、会做生意定格在世人的记忆中。近10年来,温州以“炒房团”、“炒煤团”被舆论关注,最近两年,“老板跑路”、“金融风暴”、“房价暴跌”……一次次成为舆论焦点。
盛名,温州当然有它的理由,比如,温州拥有252个异地温州商会,230多个国外侨团,这一点,很少有城市能比肩;奔波在外的温州商人和企业家,大部分过着早年简朴的生活、为财富孜孜以求。
真实的温州又是另一番样子:一个三线城市,交通拥堵已不亚于大城市;即便已连续下跌三十多月,中心城区房价依然可以媲美北上广;再有就是居住环境的糟糕——城中村、居民和广场舞大妈高音炮对抗……
很多温州人对舆论的误读感到委屈,比如这些常年奔波在外的企业家体;还有本地居住的温州人,每天面对糟糕的生活环境、很早就开始忍受高房价;以叶永烈、傅国涌为首的温州文化人更是慨叹——和追逐财富相比,温州文化已然荒漠!
这种“委屈”,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尴尬,是财富与文化间的严重跛足,是畸形房物价与城市建设的高度背离——尽管温州经历了1985年、1993年和2000年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洗礼,但温州城市建设相对于国内其他大多数城市却步履蹒跚。
那么,如何改变文化、产业环境和民间财富之间的反差,如何改变舆论形象上的温州和真实温州的严重背离?
请听来自温州的声音,请看即将到来的城市之变。
【叶永烈 折翼的温州文化】
叶永烈 <wbr>折翼的温州文化
(图/ 杨曦)
“祝愿温州两翼齐飞。”叶永烈说的两翼一是经济,另一个是文化。“文化这个翅膀太缺了!到现在,大的成就不多,而且很多都是过去时,南怀瑾、苏步青……这些文化人过去有,希望新的一代里也能有”
本刊记者 赵佳月 发自 上海
叶永烈第一次背上行囊远离温州,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作为当地考上北京大学的“状元”。三面环山的温州,出不去,也进不来,唯一的水路,直到六十年代初才有通往上海的客轮。叶永烈的心里有放飞前的迫不及待。他踏上“背着锅炉的汽车,圆的铁桶,木炭摆进去烧,叫木炭汽车”。
木炭汽车从温州出发,沿着瓯江狭窄的公路开了好久,途中常因为要添加木炭停下来。这样一路停停开开,摇晃着到了金华,终于有了火车。但是到了火车站,叶永烈丢下行李,急匆匆要做的事,是去看火车:“从来没见过火车啊!行李都不要了!”
五十多年后,他与妻子
杨惠芬可以坐着动车,说走就走回温州。只是“不识故乡路,不识故乡人”的尴尬常让两
老不知所措:“到温州,完全是一个陌路人。”
每次回温州,叶永烈都坚持住温州大酒店,因为那是老城区的核心,唯有那里还留有他熟悉的童年影子。
今年春节,《温州日报》让他给家乡人写新年祝词,他写下愿望:“祝愿温州两翼齐飞。”他说的两翼一是经济,另一个是文化。“文化这个翅膀太缺了!到现在,大的成就不多,而且很多都是过去时,南怀瑾、苏步青……这些文化人过去有,希望新的一代里也能有。”
书香年代
叶永烈生活的温州尚留永嘉书香余味。“那时还没有温州,只有永嘉县。”永嘉县因“永嘉学派”的功利之学得名。
叶永烈父亲是民国年间永嘉银行行长,兼任瓯海医院院长。解放后,成为温州市工商联第一任主任,形同现今温州商会会长。叶永烈上有哥,下有弟妹,他居中。
在那个落后闭塞的海边小城里,叶永烈五岁便上小学,此后连连跳级,待到要北上求学时也不过十六七岁。在此之前,他最远去过一百公里外的雁荡山。
在工商界有一席之地的父亲留给叶永烈的印象更接近儒商。每天早上,父亲把员工召集在一起读《古文观止》。他自小把家中父亲的藏书都看完了,然后到图书馆、文化馆借书,“三个借书证轮流用。”其父写得一手好书法,也好诗词。
离家时,叶永烈从家里带走了两本书,一本便是《古文观止》,另一本是他偏爱的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
叶永烈数学成绩时常满分,“有次考了99分,难过了半天。”似乎是继承了温州的数学家基因。多年后,他采访
苏步青,被告知全国有许多个大学的数学系主任是温州人,“世界数学家会议里头,温州话是通用语言。”
叶永烈问苏步青:温州出了那么多数学家,是不是跟吃黄鱼有关系?“那时候,温州就是这么流传,黄鱼
很便宜,还能使人脑子聪明。”苏步青回答他:“哪里哪里!就是因为温州太穷,搞物理、化学要实验室,搞数学一支笔就可以了,所以我们那么多人去念数学。”然后一代代的数学大师就传承了下来。
重商轻文
人物周刊:作为温州人,你对这个体怎么看?
叶永烈:第一,温州人能吃苦;第二,温州人很团结,如果几个温州人一起做生意,在海外非常团结,一个带一个,所以温州话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在纽约,我跟太太说几句温州话商量事情,店主听见了,问你是温州人?我很吃惊,他就把隔壁,隔壁的隔壁
温州人都喊来,一下子把我愣住了。这种语言在很小的区域中,成为一种流派。
人物周刊:温州文化,
早年有永嘉学派,但是现在说起温州,就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叶永烈:是。温州商会在上海有8万会员,相当厉害,很多人在上海都是亿万富翁,上海的几个大企业,
几个大百货大楼都是温州人买下来的。经济上温州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文化还太差。温州只重视经济建设,对于文化建设还不够重视。
我给上海图书馆捐书,温州图书馆很震惊,他们问为什么不捐给温州图书馆。当然我也给温州图书馆捐过一批样书,一批手稿,但是我认为这个可能更适合于上海,上海毕竟是2400万人的大城市,在这里能得到最高的利
用。
人物周刊:在温州的本地文化里,还是比较注重宗族乡情的?
叶永烈:在现在的情况下,也在慢慢变味。过去我很喜欢回去,后来渐渐地疏远。就像现在这里的温州商会,他们对我都非常热情,因为上海的文化人不多,我也知道他们的用意。见到老乡能够用老乡的语言来交流也很高兴,但是我觉得真正的提高文化素养其实是很重要的。他们很尊重文化人,但是温州整个城市建设上也应该重视文化。
人物周刊:温州商会的影响力很大,可能超过政府,是个“小政府,大商会”的社会模式,政府可能有心去做,
但未必使得上劲。
叶永烈:温州作为一个商业城市还是很成功的,温州模式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名气很大。我也为有这样的故乡感到骄傲,但是温州当代数得上的学者,四十几岁、五十来岁的,几乎没有。我也不是在温州成为学者,不是在温州成为作家,所以我只有回到温州才自称温籍作家,其他时候都称为上海作家,因为我在上海都有半个多世纪了,完全融入了这座城市。
人物周刊:外面讨论温州人炒房、炒煤、炒大蒜……这种时候,你是什么感受?
叶永烈:炒什么都无所谓,就是温州有时候出了假货,我看了后脸红。有段时间,温州成为假冒伪劣的代表,但是这段时间差不多过去了,现在的温州的产品还是不错的。而且温州人很敏锐,国外到处都是温州商会,全国各地更不用说了。连新疆喀什都有温州商城,那么大一个商城,后来才知道是温州人投资造的大商城,然后租给人家,叫温州商城。在这么边缘的地方,都有温州人,每个城市都可以到温州人。反过来,你在温州打车,去某个小区,某个人,用温州话,他听不懂,这些都是外地人,真正的温州人都出去了,所以现在是新一代的温州人。
人物周刊:你觉得外界对温州人有没有误读?
汽车之家日报叶永烈:温州人善于经商,也很大胆,这都是很值得骄傲的,我曾经还为温州人写过一篇很长的报告文学,但是现在就像我今年给《温州日报》元旦
写的祝福一样,温州要双翼齐飞,文化这块,尤其是教育,这样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