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引语失当在形式上的表现:间接引语侵占直接引语的空间,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错位,
断引的点睛效果被冗长的直接引语淹没。
3.分析引语失当的内容表现,包括:杜撰的引语,不切主题的引语,曲解原意的引语以及失
衡的引语等。
4.引语失当在言说主体,引述动词以引导语位置等方面分析。
5.分析引语失当产生的原因。
6.提出解决引语失当问题的对策。
新闻主体之新闻引语
新闻中记述人的言论的部分就是引语。引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语有哪几种类型呢?直接引语间接引语混合引语
直接引语是指新闻中用引号引起来的新闻人物所说的话,引文必须原原本本,准确无误,一字不差,绝对忠实于讲话人的语言和思想。
间接引语报道的是新闻人物所讲的主要意思,引文不用引号,它可以是讲话的原话,也可以是记者用自己的话的进行转述。
使用间接引语时虽然不加引号,但引述的内容也必须与讲话人的原意相同或者相近。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各取所需”;
“不能移花接木”,不能根据个人需要任意杜撰;
更不能把新闻人物从未讲过的话加在他们的头上。
A、渣打银行经济师许长泰说,香港受制于外围经济表现,倘若明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或内地经济出现硬着陆,便将拖累本港经济,沙士重临也可能对经济造成隐忧。
B、东亚银行首席经济师邓世安表示,本地经济活动已全面复苏,七至九月的出口数字表现得更强劲,进一步支持经济增长,但他担心明年能否持续。
在A中,许长泰在被采访时表述香港经济如何面临种种外围影响,沙士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对经济造成隐
忧的话语,记者都没有展开,而是通过对许话语的整理,代之以总结性表述。B中记者用很简短的话转引了邓世安要表达的两层意思,一是对现在经济的评价,二是对明年的预测。很明显,这种引用是概括性的,客观而冷静的叙述方式。
这种做法缩短了篇幅,加快了叙述速度;同时通过记者对采访中新闻人物的大段语言进行重新梳理,删去其中情绪化的表达、混乱的叙述,可以使受众更直接地了解到新闻人物的表达意图。
间接引语难点:
1、怎么归纳与转述新闻人物的原话。(准确)
2、怎么克制自己不杜撰引语。(真实)
混合引语则是将记者引语与记者自己的转述混合使用的一种派生手段。
使用混合引语要谨慎。若无十足把握,尽量不用。
直接引语可以原创性地再现人物的讲话,记者更多地处于一种记载的状态。直接引语实现了一种“同期声”的效果,保真性较强。
混合引语往往和记者叙述共同组成对一个句子的完整叙述。很明显,在句中只有符合记者叙述需要的人物话语才能在删减中得到保留。同时,由于有引号的标示(从标点符号的功用来看,引号可以使其引用的内容成为全句强调和突出的对象),混合引语的内容更多的是在为记者的全句叙述功能而发挥作用。引语的保真性得到了较大的削弱。
无引号的间接引语的保真性则最差。人物的原话基本上全部被改头换面,用记者语言进行了重新表达。这种方式可以方便读者进行阅读,但是,由于记者的高度参与,消息来源的声音可能被记者个人的声音所遮盖,造成信息的原意不能有效地传达。
为“直接引语”呐喊!!
1956年9月1日—5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在报道中使用直接引语的情况调查
刊登新闻总数使用了直接引语的新闻
百分比
《人民日报》461篇(61%是新华社电讯)106篇23%
1996年9月1日—5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在报道中使用直接引语的情况调查
刊登新闻总数使用了直接引语的新闻
百分比
《人民日报》424篇33篇
8%
《新华每日电讯》416篇22篇
5%
《亚洲华尔街日报》在报道中国问题时使用直接引语的情况(2001年9月1日—7日)
刊登有关新闻数无直接引语一条两条三条以上
合计
48篇9篇15篇11篇13篇
39篇
(百分比)19% 31% 23% 27%
81%
中国新闻业者与西方同行在使用直接引语方面的不同态度(怕担责任)
1995年5月,第四十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天津举行。当时新华社体育部主任刘其中采访国家领导人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活动。因为事先知道部分记者对那次锦标赛的组织工作颇有微词,一些外国记者还扬言要把组委会收费太高、成绩公报发布太迟等事向萨马兰奇“告状”,又听说会见时可能要谈及国际奥委会希望中国申办2004年奥运会的问题。所以,当时他格外小心,不仅做了详细记录,还录了音。回见后,他在现场写了稿子,并特意把萨马兰奇高度评价大会的组织工作、明显暗示中国申办2004年奥运会的话根据录音用直接引语写了进去。
萨马兰奇说,要组织好大型国际体育比赛,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准备工作必须井井有条,二是东道国必须有较高的运动水平。
他说:“这次世乒赛的成功举办表明,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这次大赛的组织工作非常成功。”
他还说:“这次世乒赛的成功举办还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举办更大规模的国际体育赛事。”
可惜的是,当刘其中按照规定将稿件给在场的天津市外办负责人审稿后,文章变成了这样:
萨马兰奇说,要组织好大型国际体育比赛,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准备工作必须井井有条,二是东道国必须有较高的运动水平。
他说,这次世乒赛的成功举办表明,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这次大赛的组织工作非常成功。
他还说,这次世乒赛的成功举办还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举办更大规模的国际体育赛事。
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届世乒赛上,西方记者却一直在为采访不到像样的直接引语而发愁。美联社记者主动提出用金泽洙的牢骚话来换王涛的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的作用:
(一)直接引语首先是一种明白无误事实,是新闻当事人或目击者谈话的真实纪录,显示记者的客观手法;
例:1995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妇女大会,美联社以及新华社的报道比较:
美联社:
中国因把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的2万多名与会者安排在距北京市中心有90分钟汽车路程的郊区怀柔引起了不满。
巴西的索尼亚·本多尔夫说:“我都要快发疯了”
“我不在乎厕所漏水导致地板上到处是水。我在乎的是(我们被)隔离和缺少我们来这里要做的工作所需要的措施。我怎么去参加被邀请参加的活动?那是我能见到我的赞助人的地方。”
新华社:
‘95中国北京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总召集人素帕达拉女士今天说,总的来讲,代表们度过了愉快的5天,各项议题进展顺利,会议组织得“很好”,中国的组织工作是历次论坛中最出的,起服务也是令人赞赏和满意。
素帕达拉告诉专访她的中国记者说:“你可以看到与会者在进行严肃、认真的讨论,她们的笑声随处可闻。论坛的3个目的——为妇女规划未来,加强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向联合国进行游说、施加影响,均已取得积极的成果。”
她强调,当95%的代表对一个国际会议的工作表示满意时,会议就应该算是很成功的。她说:“我们的论坛现在就是如此。”
(二)直接引语拉开了记者与新闻事件和新闻当事人的距离,显示记者引语其话,并不一定赞成其观点;
拉开记者与新闻事件和新闻当事人的距离,也是记者保护自己,避免新闻官司的有效手段。“这话是他讲的,我只是照引他的原话,我并没有这个意思”
4年前,当海螺集团计划到浙江投资建厂时,浙江水泥业界人士曾向省政府进言设法阻击,因为“海螺会给浙江水泥带来灭顶之灾”。(2003年8月20日东方早报《50亿浙江水泥资本游走全国》作者徐益平金连升)
如果记者直接说“海螺会给浙江水泥带来灭顶之灾”,有可能招来报道对象的投诉,引火上身。
(三)直接引语给新闻报道带来一种有声有的现场感觉。
汽车到了家
大约在星期三清晨两点四十五分,十六岁的朱歇尔.塞拉斯正在他的南市区家中的卧室地板上睡觉,一辆货车从一扇窗户猛地冲了进来。
他的后脑勺被汽车的保险杆或者飞石划开了一道口子,在进行了几针缝合之后,他说:“强光照在我的眼睛上。”
米歇尔的父亲、四十二岁的唐纳德说,这件突如其来的事,也把在卧室中的家庭其他人——他的三十七岁的妻子芭芭拉和他一个十二岁的儿子博比都惊醒了。
“我的博比说,汽车闯进来的声音就像爆炸一样。”
米歇尔说:“驾驶员从汽车里钻出来就问大家是不是都很安全……”
显然,这篇刊在密尔沃基日报上的消息,事发当时记者不可能在现场,但他却根据事后的调查,描写了汽车撞进塞拉斯家的情景,引用了当事人的一些原话,指明了消息的来源,给人一个很可信的感觉。
(四)直接引语是重要人物所说的重要的话,他们常常是新闻中的点睛之笔,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言者,心之声也”。
汽车之家日报直到最后一刻,丹尼尔·莫伊尼汉还在说,他不知道是否应该辞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职务。
他说,“我下了三十次决心”,“就像马克·吐温讲的,‘戒烟容易得很,我已经戒了一千次’。”
上周,莫伊尼汉最后下定了决心:辞职。
(五)“把直接引语插入间接引语和概括性叙述之间,可以活跃报道的气氛,打断单调的行文,让读者眼
睛休息一下,同时有助于强调某些特定的内容”,美国新闻学者朱利安.哈瑞斯在《全能记者必备》一书中说。
使用直接引语时,记者的叙述频率明显放慢,叙述集中于某个时间某个人的说话状态,引语叙述时间基本与实际事件发生时间在频率上同步,而且受众被引入新闻人物当时事件发生的语境。
而到了间接引语时,由于引语经过了记者的总结,用词减少了,呈现出节俭的特点,叙述速度得到了加快,读者的心态又发生了变化。
而一旦转入记者对事件的陈述时,叙述频率和语境又进入起初状态。这种变迭在文中的交替使用,可以刺激受众的阅读神经,产生新鲜感。
如何使用直接引语
1、准确无误。采访必须倍加小心。
2、不能无中生有,断章取义;也不可修改杜撰采访记录。
3、不能杜撰新闻来源,也不宜使用匿名消息源。
4、如果引述的内容比较多,用引号引起来的应该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5、最好能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交替使用,以增加文字的变化,令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直接引语?
1、新闻人物讲了一些非同一般的话。特别是大人物讲了一些针对性很强、所表达的意思很重要的话。
(美国总统)卡特说:“这次我高兴地看到,宗教信仰者在西藏享有信教的自由”
——1987年6月新华社《卡特谈他的西藏之行》
这篇新闻中,该条直接引语大大提高了新闻的可信性。以致于连卡特本人也不便否认,西方记者也只好根据新华社的电讯来转发卡特就此发表的言论。如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