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者:及时捕捉信息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伴随着大量的言语谈话、信息交流,其中包含了许多能促进幼儿发展的信息,而这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举动,聆听幼儿的声音,了解幼儿的兴趣,关注幼儿的需要,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且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衍生出环境创设的主题。
如:在一次"参观植物园"活动之后,幼儿对各类奇形怪异的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孩子们谈论的话题中听到:"我家里有一盆奇怪的花,是我爷爷种的,花的叶子上有小洞洞,很像上次在植物园看到的那种。""我家里的花很有趣,你用手一碰,叶子就会合拢。""我发现幼儿园的花园里有一种长着白毛的树叶。"......我就及时针对这一现象,请小朋友把自己家里的花草带到幼儿园,开辟了"奇怪的植物"的自然角。孩子们经常会在休息时间围在自然角中观察很久,并围绕一种植物争论很久。在观察活动中孩子们始终都抱着一种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探索中不知不觉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幼儿的潜能也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由于老师的细心观察、倾听,并及时利用来自幼儿的信息资源的结果。
二、支持者:丰富调控材料幼儿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幼儿的认知能力正是在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实物和动作的帮助。因此可以说,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的中介和桥梁。所以,我们要努力
将教育目标和内容物化,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蕴含在物质环境之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经验。折叠汽车
如:开学一段时间了,我观察到班上一男孩豪豪似乎对任何活动都提不起兴趣,只是一味的独自一人玩自带的"汽车"。此现象一直持续了一段时间了,为此我也曾尝试了各种办法企图改变他的活动关注点,但收效甚微。一天自由活动时间,我又看见豪豪正像模像样的在翻看一张他带来的折叠式的汽车广告纸,灵机一动,心想:何不为他布置一个相关汽车的角落,看看他是什么反应。我当下将他的和自己能拿到的关于"汽车"的图片贴了出来,提供了各类玩具汽车,一下子吸引了豪豪及一大批男孩来观看。之后,我经过深思熟虑将此活动内容预设后纳入班级的建构活动中,将原先的"私密角"与"建构区"合并调整为"汽车城",添设了相关构建辅助材料(瓶、罐、板......)。于是,一个适合混龄、具有挑战性的综合活动区"汽车城"在班上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
随后,我又组织了谈话活动《奇特的汽车》。我发动全班幼儿每人带一辆玩具汽车来园,布置成汽车博览会,我们以参观博览会为由开展了活动。看着多种多样的汽车,幼儿的兴趣马上被激发了起来,不断玩弄操作,不断交流讨论。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不但
了解了各种汽车的名称、特征和用途,而且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为使幼儿谈话不停留于表面,我启发幼儿拓展谈话内容,"如果你是一位设计师,你想设计一辆什么样的汽车?"在我有意识的引导下,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我长大了,要设计一辆太阳能汽车,这样汽车就不会排废气,空气就不会受到污染。""如果我是设计师,我要发明一种水陆空都能开的汽车,碰到大海时变潜水艇,碰到塞车时变飞机。"在孩子们畅想时,我及时给他们纸和笔,于是,一辆辆奇特的汽车,一个个伟大的发明跃然纸上。
在这一案例中正是由于教师留心观察,引出主题,并积极为幼儿提供丰富、可变的材料,促使幼儿投入到活动中。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作为教师,就要像蒙台梭利所说,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眼般的敏锐,观察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探知到幼儿最殷切的需要,并支持他们具有积极意义的需求,达到与幼儿间的沟通。
如元旦前夕,孩子们送来几张贺卡,并和老师亲热,我感悟到这正是创设主题环境的绝好机会。于是,"过新年"的主题就自然产生了。随即,我要求孩子们用标记把自己的心愿记录下来,让幼儿自由描述。孩子们记录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画上围巾、帽子、大衣、手套之类的,有画上各种玩具的......根据幼儿较为凌乱的描述,我提议孩子们进行分类,把相似或相近的归为一类,按
类别分别探讨,逐个研究。由此,产生了"新年的服装"、"新年的心愿"、"新年的故事"、"大一岁了"等五个分支的环境创设内容。接着,徐老师和孩子一起动手,来卡纸、剪刀、蜡光纸、拉花等材料把自己对新年的美好向往和愿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剪、画、贴布置......欣赏着自己与老师共同设计、制作的新年墙饰,孩子们都很自豪,他们常常三五成围绕主题诉说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在这里,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并以开放心胸与幼儿共同探究、讨论,创设环境,聆听童声,透视童真,与幼儿对话、合作,并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学习的机会,让幼儿自由地表现与表达,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潜能,也成为了幼儿的朋友和合作的伙伴。
环境是一种氛围,它可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幼儿自身的发展。因此,在环境创设中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角身份,如同瑞吉欧所说,教师与幼儿之间就如同打乒乓球一样,教师要善于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再将一定难度的球回打给幼儿,在往复循环中使幼儿获得主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2] 《学前教育研究》.2003.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