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调查报告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对汽车业产生重大冲击,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酝酿巨大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
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冲击开始呈现出一系列实质性的影响:北美三巨头两家寻求破产保护,全球汽车业的标杆丰田汽车也出现了70多年来的首度亏损,几乎所有的全球性主流汽车企业都出现了亏损或利润巨幅下滑的情况;汽车零部件公司更是哀鸿遍野,破产或并购频繁发生。当然乱世中也有扮演英雄角的“拯救者”,菲亚特并购克莱斯勒、追逐欧宝,以实现进入全球前5大的梦想;中国汽车企业也参与到欧宝、悍马的并购中。一系列新的裂变和聚变还在继续,全球汽车业的格局在这轮大洗牌中最终会如何演变?
盖世汽车研究院在及时关注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动态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性的特点和丰富的业界专家资源,组织了为期2个多月的大型调研活动,根据调研的结果并整理主流意见形成本报告。
本次调研采用网上在线调研和线下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在盖世汽车资讯(auto.gasgo
o)首页进行了系列调查投票,共有超过5,000人次参与。鉴于盖世汽车网的浏览者以汽车业内人土为主,本次调查的业界参与人数相当广泛。我们还对各类专家进行了数十人次的访谈调查,包括几大国际顶级咨询公司的专家、整车企业高管、零部件企业高管、各类汽车服务机构专家、业界知名专家等。在此,我们调研报告项目组向各位接受我们调研的专家和参与网上投票的业界精英致谢!本报告的主要观点均来自于调研的结果,没有任何商业活动的因素,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从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来看,整体格局不会发生结构性变化,但是主流车企整体实力此消彼长:美国汽车产业也不会消亡,但美系车企实力严重缩水;日系车企深受内伤,扩张势头将减弱;虽然利润受到影响,但德系和韩系车企则相对受益。
通用被迫卖掉大部分收购的汽车股份或资产提醒车企在扩张模式的选择上更要谨慎,“雷诺-日产式联盟”模式被认为优于直接并购合、二为一的整合运营模式。
零部件供应商深受此轮汽车产业格局调整的影响,整合会加剧,针对供应商体的并购潮再起。
从主流典型车企所受影响来看,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无疑是本轮大变局中受冲击最大、也是受伤最深的主流整车企业,但是破产保护大手术后是“破茧重生”还是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目前还很难判断,多数人认为总体上挑战大于机遇;本轮危机中,丰田受到严重冲击(70多年来的首次亏损)所暴露出来的内伤让业界最为意外,但是丰田内伤之后将会进行战略模式和管理上的调整,短期利空可能持续1到2年,如能有效变革长期将可能向好;金融危机中相对受益的是大众和现代,它们可能会抓住接下来几年的机遇扩张在全球汽车业的版图。
金融危机引发的本轮汽车产业变局,对中国市场的参与者——跨国车企和国内自主品牌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跨国车企更加重视中国市场,但不同的公司对关注并加大投入中国市场的迫切性有较大差异。另外,加大对中国市场小型车、低端车投放力度,加快向二三级城市渗透和采用更多本土供应商,是跨国车企主要的战略选择。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外部环境恶化,自主品牌参与海外竞争的机会在减小,刚刚起步的国际化之路暂时受阻。本土汽车企业因政府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刺激汽车市场的政策影响因祸得福,这本是自主品牌缩小与国际巨头在华竞争力差距的机会,但也会让部分企业盲目乐观埋下战略失误的伏笔。
第一部分 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之变
主要发现
1、全球汽车业的整体格局不会发生结构性变化,美国汽车产业也不会消亡;
2、主流车企整体实力的此消彼长是这次变局的主要特征:美系车企实力严重缩水;日系车企深受内伤,扩张势头将减弱;德系和韩系车企则相对受益;
丰田汽车配件 3、车企扩张模式的选择将更趋谨慎,“雷诺-日产式联盟”模式被认为优于直接并购合二为一的整合运营模式;
4、零部件供应商受此轮汽车产业格局调整的影响,整合会加剧,针对供应商体的并购潮再起。
盖世汽车网:全球汽车产业变局调研报告
一、全球汽车业的整体格局不会发生结构性变化,美国汽车产业也不会消亡
1、 新“6+3”+X有望形成,全球汽车业版图在小幅调整
传统意义上的“6+3”,是指全球乘用车市场上,被6个汽车大集团或联盟和3 个大型的独立企业所绝对主导,即通用-菲亚特-铃木-富士重工-五十铃集团,福特-马自达-沃尔沃轿车集团,戴姆勒-克莱斯勒-三菱集团,丰田-大发-日野集团,大众-斯堪尼亚集团,雷诺-日产-三星集团,加上本田、标致-雪铁龙和宝马汽车。然而时过境迁,传统意义上的“6+3”早在2005年开始就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通用在2005年2月就以15亿美元的代价放弃了菲亚特的股份;2005年10月,卖掉全部富士重工的股份;2006年4月,通用清空了五十铃的股份;通用在2006年和2008年分两次卖掉了所持的铃木的全部股份。现在通用进入破产保护程序,欧宝和萨博相继出售;6大中的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也在2007年5月解体;“6+3”中并没有现代-起亚,而2008年现代-起亚的全球销量为415万辆,以近40万辆的领先优势排在本田之前,位居全球汽车销量排名第六。传统意义上的“6+3”早已不存在,全球汽车业的新版图一直在进行着小幅调整。
金融危机加速了全球汽车版图调整的速度,最主要体现在北美三巨头的变化上:其中,克莱斯勒分立两年后无法独立生存重新被菲亚特整合;而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不断分拆出售自己的下属子品牌或资产以自保。一系列变化导致全球汽车产业将可能出现新的“6+3”+X的格局。
新的6大集团包括日本丰田集团、德国大众集团、新通用和福特,日欧联合车企雷诺-日产联盟,及新的菲亚特-克莱斯勒联盟(这个联盟可能还会增加新的成员)。新的3小集团包括现代-起亚、本田和标志-雪铁龙。另外,戴姆勒、宝马和包括铃木在内的多家日本车企业、不断成长的中国和印度新兴市场的汽车公司也是全球汽车版图中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根据2008年全球汽车销量的估算——5800万辆,新“6+3”占据全球汽车约80%以上的市场份额。
2、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虽有明显调整,但不会演绎成为结构性变化
通过调查分析,90%部分的专家认为,虽然汽车产业格局已有明显调整,后期也还存在着较多的变数,但全球汽车业不会演绎成为结构性的变化。最大的悬念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通用会不会跌出第一阵营?菲-克联盟能否成功?
接近60%的网上调查者认为通用不会在本次危机中跌出第一阵营,线下访谈结果则有超过80%的专家持这一观点。
因为通用计划彻底剥离的悍马、土星、庞蒂亚克、萨博四个品牌2008年销量合计72万辆,不到通用总销量的10%。但欧宝的最终去向对于通用的未来影响较大。超过60%的受访专家
认为欧宝被麦格纳和俄罗斯金融财团的联合收购对新通用有利,不排除新通用走过困难期后重新回购欧宝的可能性。
菲-克联盟推进正在进行中,最终双方如何整合,运作模式是什么?目前还不得而知。当年戴姆勒集团整合克莱斯勒多年以大失败而告终,菲亚特这次能否力挽狂,业界看法不一,超过六成人在网上投票时表示不看好。克莱斯勒的命运是未来汽车业格局中最大的变数之一。
3、美国汽车产业虽受重创,但不会消亡
虽然美国三巨头两家申请破产保护,后期变数还较多,唯一不靠政府资助的福特汽车也元气大伤,零部件企业更是损失惨重,但调查显示,90%以上在线投票显示美国汽车业不会像英国一样走向衰败甚至消亡。主要原因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宏观环境上讲,本次金融危机让美国政府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奥巴马政府力排众议,不惜将通用汽车国产化来拯救美国汽车业是最好的说明;其次,美国巨大的且不断恢复的汽车市场也给美国本土汽车企业继续生存下去的市场环境;最后,美国仍在相当多的汽车技术方面保持全球领先的水平,经历危机破茧重生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将继续保持相当的竞争力。
二、主流车企整体实力此消彼长是这次变局的主要特征
和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分分合合相呼应,全球范围内主流车企整体实力的消长是本次全球产业变局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美系车企受冲击最大,受伤最深,在全球汽车市场销售规模上的领先地位被彻底打翻;破产保护的后遗症到底有多大,对后期竞争力的消极影响有多大还难下结论。
其次,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汽车公司所受的冲击也非同一般,日系车企2008财年利润骤降,对09财年的预期也以亏损为主[图表五]。代表企业丰田汽车更是74年来首次亏损,企业高管集体调整。日系车企受内伤严重。
所谓“内伤”是指仅从外部来简单观察很难发现问题所在,但显然,前期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方面所积累的问题在此次危机中集中爆发。“内伤”的详情,包括日系车企自己也还在分析和解决之中。
第三,不依赖美国市场的大众汽车和在美国市场危机中还能巧妙营销的现代汽车,在本轮变局抓住机遇,处于较有利的竞争地位。以2008年全球主要市场的销量同比来看,大众汽车
、现代汽车在欧美市场销量的下降没有美系、日系车剧烈,在新兴市场则取得较高增长[图表六]。
对业内人士的线上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人都看好德系车的成长前景,认为未来两年德系车的市场份额最可能得到较大成长,其次是韩系车和日系车,而最不看好美系车和其他欧系车。
综合以上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在短期内,美系车企受金融危机影响实力严重削弱,美系车的百年辉煌基本被划上句号;日系车企遭受内伤,恢复需要一段时间,其扩张战略也将更加谨慎,往日在全球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被遏制;德系和韩系车企受金融危机影响较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金融危机的受益者,它们在竞争处于有利地位,将获得较快发展。
三、车企扩张模式的选择将更趋谨慎
通用汽车被迫卖掉很多当年收购过来的汽车股份或资产,包括早期的菲亚特、五十铃、富士重工和铃木,近期的萨博、欧宝;福特汽车在卖掉当年收购过来的路虎和捷豹后,又在为
沃尔沃寻求买主;结合2007年戴姆勒集团亏本卖出当年重金收购的克莱斯勒品牌,不难发现,在乘用车领域,跨国并购特别是跨洲际并购鲜有成功的案例。收购时信心百倍,但往往以不堪忍受之下以巨额亏损卖出收场。这些事实一再提醒后来的信心百倍者,车企选择自己的扩张模式需要更加谨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