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1911—1999)
大卫·奥格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广告人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广告创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求实求细的工作作风,为世界广告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奥格威年近40才涉足广告,可谓大器晚成。他出生于英国,从学校毕业后,作过见习厨师,推销过厨具;后移居美国,曾在盖洛普的民意测验机构工作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又在英国大使馆驻华盛顿的情报机构任职,战后又转而务农。但这一段经历,为他日后在广告事业上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在广告公司林立的纽约麦迪逊大道上,奥格威创办起奥美(Ogilvy & Mather)广告公司。以6000美元起家的奥美,一开始举步为艰,但奥格威充满信心。公司成立之初,即利用与广告刊物记者进餐、发表轰动性的专业评论、与调研公关人员进行良好沟通等别出心裁的行动,树立起了公司的形象。当然,真正为奥美赢得声誉的,还是那些著名的广告。
1951年,缅因州一家小制衣公司拿出3万美元的预算来做哈特威衬衫(Hathaway)的广告,奥格威决定接受这次挑战。他精心设计了18个产品形象,最后选中了一个左眼带眼罩的男人。广告中出现了一个着雪白衬衫、带着引人注目的黑眼罩的成熟男人,此举让哈特威和奥美的名声如日中天;他设计的劳斯莱斯轿车广告也因风格朴实、内涵丰富而被奉为经典。在公司成立后的20年里,利华兄弟、通用食品、美国运通、壳牌石油等就相继成为了其客户。1965年,上市后的奥美更是发展成为全球顶尖广告公司。
奥格威被认为是“定位”理论的始祖,时至今日,他所撰写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和《奥格威论广告》等仍是广告人的必读书,而他提出的“树立品牌形象”理论也依旧是广告界的基本原则之一。
李奥·贝纳(Leo Burnett,1891—1971)
李奥·贝纳出生于1891年,中学毕业后到《匹奥瑞亚日报》当记者,之后担任过卡迪拉克汽车公司杂志的编辑,进而又服务过多家广告公司。1935年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中,李奥·贝纳却毅然卖掉家产,在芝加哥以自己的姓名注册了一家广告公司,开始独自创业。
李奥·贝纳最为杰出的作品是为万宝路牌香烟创作的广告。是他,把一个原默默无闻的牌子,变成世界最畅销的香烟品牌。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原先生产为女士服务的香烟,经过深入调查后,他决定一改万宝路香烟的女士形象,于1954年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广告。广告的主角是位粗矿豪迈的牛仔,目光深邃、皮肤粗糙,成为了美国硬汉的代表。该形象沿用了半个世纪,以此形象的广告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佳作迭出,使万宝路成为了世界最著名的香烟品牌。而凭着优质服务和独到的创意,李奥·贝纳广告公司也陆续网罗到了美国电报公司、卖当劳、宝洁等客户,从而进入了世界一流广告公司的行列。
作为广告界“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李奥·贝纳在广告创作中看重的是对人的关爱和尊重。他的作品风格淳朴,对每一则广告都有极为苛刻的要求,特别提倡广告文案创作要运用“乡土语言”,即那些能透彻表达、实在、朴实、简洁的单词、短语以及类似的文字。他认为每一种产品都有与生惧来的戏剧性,广告
的主要任务是发掘它并加以利用。他认为,最好的广告人,应该有把已知的东西与可信的东西放在一起重新组合的能力,这样表现广告内容,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萨奇兄弟(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1943—)
(莫里斯·萨奇,Maurice Saatchi,1946—)
萨奇两兄弟的父母是巴格达的珠宝商人。两人在英国长大后都选择进入广告业发展。1970年,27岁的查尔斯·萨奇和24岁的莫里斯·萨奇在伦敦挂出了萨奇兄弟广告公司的招牌,开始独创门户。以后的几年里,兄弟两在英国刮起了一场广告旋风。
当时伦敦广告界的领头羊是美国公司在英国的分支机构,本土势力不被看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萨奇兄弟立志要创办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他们坚持满足客户多种多样的需要,采用标新立异的手法屡出奇招。他们制作的反早孕和未婚先孕的公益广告,使用怀孕男人的形象,让公司一炮而红,随后公司进入了扩张阶段。
通过兼并和收购,庞大的萨奇广告王国获得超常速的发展,而且集团还开始涉猎市场调研、公共关系、咨讯服务等多个领域。不过其广告创造始终保持在顶级水平,全球500强企业中有将近一半是他们的广告客户,如日本丰田公司、德国奔驰公司、瑞士雀巢公司、英国航空公司等。萨奇公司不仅在广告业名列前茅,在全球经济和政治领域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在萨奇兄弟中,查尔斯是政策制定者、战略家,他的弟弟莫里斯则是政策的执行者、精明的战术家。兄弟两的一个高明之处是,善于用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通过收购、兼并等各种手段,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广告王国。
威廉·伯恩巴克(William Bernbach,1911—1982)
伯恩巴克出生于纽约,在纽约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时,他已经显现出了在艺术和写作上的才华。
伯恩巴克曾在几家广告公司工作过,1949年他和人合伙创办了DDB广告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另辟蹊径的经典作品。
在为德国大众公司的甲壳虫汽车撰写的系列广告中,伯恩巴克为这种在美国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小型车成功地开辟了市场。“柠檬篇”中,伯恩巴克强调大众公司以近乎苛刻的标准检查每一辆成品车;“想想还是小的好”中,广告突出的则是甲壳虫短小的优势。60年代后,崇尚大型车的美国人普遍接受了甲壳虫汽车,大众汽车也借此获得了高知名度。
1962年在美国租车市场上一直处于第二的埃菲斯公司到了伯恩巴克,美国历史上第一则突显自己居于市场领先者之下的广告诞生了。人们习惯于同情弱者也因为广告的诚实而认可了埃菲斯公司热诚服务的形象。
虽然伯恩巴克并没有使用“定位”概念,但其作品中却清晰的体现了这种理论的思想,如甲壳虫广告中运用的“补隙”定位、埃菲斯公司广告中的“比附”定位等,因此广告界将他视为该理论的创始人和富于创新的广告大师。
斯坦利·里索(Stanley Resor,1879—1964)
斯坦利·里索出生于美国辛辛那提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当他在耶鲁大学就读时家境急转直下,毕业后他干过不少工作,直到1904年来到宝洁公司才到了合适的位置。
在积累了一定广告经验后,他告别了宝洁,进入了总部位于纽约的全美第一大广告公司JWT并很快崭露头脚,公司创始人汤普森放心的把领导大权交给了他。
里索对现代广告业的贡献之一是将科学研究导入该领域。他的公司中除了广告经营和创造人员还聚集了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等,1912年JWT公司将所做的一次市场哪个调查以《人口和分布》为名出版,受到了业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
善于运用贤能是里索的又一长处,他网罗了大批各个专业的精英并且在内部开展培训,而且还破天荒地任用了第一位女性撰文人——后来成为他太太的海伦·兰斯坦,而这位女
广告人果然不负众望,赢得了宝洁等客户的赞赏。
里索有着严格的工作原则,他不愿比稿,拒绝为烈性酒做广告,生活低调,但这些并不妨碍他在创作中推陈出新,打造经典。他在力士香皂广告中首次启用了好莱坞明星,该策略被“力士”沿用至今。
可以说,斯坦利·里索的成功远不止发展壮大了JWT,他更大的功绩在于让整个广告业变得更成熟和科学。
詹姆斯·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1886—1973)
詹姆斯·韦伯·扬在12岁时即辍学来到百货公司工作,不久当上了“基督教美以美书店”的店员,十年后晋升为该书店广告经理,此时他年仅22岁。
1912年,在海伦·兰斯坦的力荐下,时任JWT公司辛辛那提分公司经理的斯坦利·里索聘用其担任撰文员工作。1917年里索升为JWT公司总经理时,他也转任公司的副总经理一职。1918年杨又回到了芝加哥主管美国西部各个分公司的业务。随后,他又负责在海外创立了多个分公司,建立起了JWT庞大的国际网络。
他曾经一度离开JWT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并进行学术研究,1941年重返JWT工作。后来,他又担任过联邦政府国内外商业局局长、美国事务协调传播署署长等公职,以及福特基金会大众传播顾问等。1974年即他逝世一年后,他获得了美国广告人的最高荣誉:“美国广告杰出人物”奖。奔驰创意广告
雷蒙德·罗比凯(Raymond Rubicam,1892—1978)
罗比凯家境平寒,15岁就离开了学校,随后9年的时间里,他当过运输员、侍应生、牧牛人、电影放映员、推销员、记者等,24岁那年受雇于一家广告公司做撰文员,后又进入了当时最大的广告公司N.W.Ayer。
1923年罗比凯和好又约翰·杨以5000美元的资本创办了杨——罗比凯广告公司,并先后网罗了大批优秀人才,如从西北大学请来盖落普博士进行广告读者的统计分析;雇佣大卫·奥格威主持普林斯顿的阅听者研究中心;还来了全美最好的艺术指导郎费理等。
罗比凯在业务上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对创作人员要求十分严格,而且强调广告中不能有任何虚假成分。同时,他的行为也不乏理想主义的彩,他曾因拒绝了300万美元的业务,还建议过政府支持广播节目使得电台中避免出现广告,他还认为电视会导致犯罪率上升。在二战期间,他担任了华盛顿战时人力委员会的主席特别助理。
他留给杨——罗比凯公司员工的金玉良言是“向惯性挑战”。他认为在广告界只有独创才能获胜,人云亦云则必将导致失败。
乔治·戈里宾(George H Gribbin,1907—1981)
戈里宾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他先是在威斯康星大学读了两年新闻,后又来到斯坦福大学攻读英语。虽然转了专业,但他仍然憧憬着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然而,他在大学毕业后并没能在报社到工作,而是不得不在底特律的哈得森百货公司卖起了刷子。之后他又换了几家广告公司,直到1935年进入著名的杨——罗比凯公司之后,他才真正步入了事业发展的高峰期。
在公司老板罗比凯的亲自指导下,戈里宾创作出了许多一流广告。他为箭牌衬衫选择了一个脸上长着雀斑的普通美国青年做广告代言,广告的真实感和接近性让该衬衫一炮走红,
他还用平实、诚恳的语气为哈蒙德钢琴开辟了巨大的市场,而这些都离不开他在遣词造句上的反复斟酌和对于商品和顾客的深入研究。
1958年戈里宾被任命为杨——罗比凯公司的总经理,随后又成为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董事会主席。当时杨——罗比凯已经发展成了美国的第三大广告公司,资产超过2.3亿美元。
退休后,戈里宾重回校园并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又为杨——罗比凯公司在阿根廷、巴西、日本等地开展市场研究。1981年他和妻子一起游历葡萄牙的途中逝世,结束了半个世纪的广告人生涯。
光永星郎(?—1944)
1901年7月1日,记者出身的光永星郎创立电通的前身——日本广告株式会社,之后又设立了“电报通讯社”。1906年两家公司合并为“日本电报通讯社”,电通正式诞生,其业务最初是以广告业为主,以通信业为辅。
光永星郎的一生中遭遇了无数挫折:先是关东大地震使的整个电通公司化为了灰烬;1925年,日本所有通讯社受到军阀管制,电通的通讯部门被迫解散,只有广告部门仍维持运做;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报纸纸张吃紧,广告版面由60%降至20%,电通进入了最黑暗的日子。光永星郎曾经依靠拜访114次从而赢得香烟制造商林井兄弟公司这个客户,依赖“越挫越勇”的精神,他在黑暗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停战前四个月的某日,光永星郎却抱憾离开了人世。
光永星郎经常有出人意料的创意,电通创立4周年时他用鲜花装饰了3辆电车在东京游行;后来有举办了“富士登山”、向广告主致以“电通寒暄”表达敬意、“新年就办事”等活动,构建了电通精神的基础。而他“勇往迈进”的精神以及“与广告主同生存”的经营哲学也成为了留给电通的巨大财富。
吉田秀雄(1903—1963)
1903年吉田秀雄出生在日本小仓一户姓渡边的人家中,父亲的去世造成了家境的中落,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和接受高等教育,15岁的吉田秀雄被富商吉田一次收为养子。
1928年吉田秀雄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进入电通,此后直至他过世的35年间里,广告成为了其生命的全部。1947年吉田秀雄接替光永星郎成为了电通的社长。
在电通他实行的是“独夫”政策,他对员工提出了著名的“鬼才十则”,其内容包括主动寻工作,而不是接受指派,工作应该积极而不是消极被动等,而这些要求后来也为其他公司所借鉴。但是,吉田秀雄对员工并非漠不关心,他在内部建立了一套周密的奖励机制,采取特殊方式和员工进行交流,强调“人就是资本,创意就是商品”,而且当他遇到有才干的人就会劝其到电通来工作,因此电通人以勤勉、优秀著称。人才、组织和设备被视为电通的三大支柱。
吉田秀雄的广告既不乏科学性又富于艺术感,为电通赢得了良好声誉。当他在59岁逝世时,日本的广告界痛感巨星陨落,但是他的精神将永寸于世,有人甚至评价说他是一位“死后也上班的男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