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汽车智能制造概论【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车辆工程等专业
【授课单位】【总学时】20
【编写执笔人】【编写日期】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制定依据
智能汽车是构建智慧出行服务新型产业生态的核心要素,是推进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并已成为新时代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全球汽车产业技术变革的战略制高点。《中国制造2025》也将智能汽车列入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发展智能汽车是推动汽车领域向低碳环保、节省人力资源的必要手段。
《汽车智能制造概论》课程依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而设,对汽车智能制造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全面讲解,重点培养汽车相关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 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车辆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工业4.0智能制造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通过相关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智能制造理论、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识别技术、智能制造加工技术、智能管理系统、智能制造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汽车生产制造中的前沿思想和技术,紧紧把握汽车生产制造的发展方向。
1.3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以学生所感兴趣的汽车为载体,从专业的角度去了解当前汽车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和发展现状。本课程以汽车智能制造的不同技术为载体,如信息技术、识别技术、加工技术及管理系统等,设置学习情境,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汽车智能制造的魅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本课程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岗位工作实际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及考核。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应
用能力的培养。授课中,应注意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程目标
2.1 知识目标
(1)了解汽车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
(2)熟悉汽车智能制造的发展;
(3)了解工业大数据技术、数字孪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
(4)熟悉射频识别技术、机器视觉技术、无损检测技术和工业物联网技术;
(5)熟悉工业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和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
(6)了解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和信息物理系统;
(7)了解汽车智能制造在智能工厂与数字化工厂中的应用。
2.2 技能目标
(1)能总结出汽车智能制造的特点;
(2)能总结出我国发展汽车智能制造所面临的挑战;
(3)能总结出工业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
(4)能总结出不同信息技术在汽车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5)能总结出射频识别、机器视觉、无损检测、工业物联网等技术的特点;
(6)能总结出不同识别技术在汽车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7)能总结出工业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的特点;
(8)能总结出不同加工技术在汽车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9)能总结出汽车智能制造管理系统的各系统特征和功能;
(10)能总结出上汽乘用车宁德智能工厂所采用的汽车智能制造具体应用;
(11)能总结出华晨宝马数字化工厂所采用的汽车智能制造具体应用。
2.3 素质目标
(1)养成好学上进、拼搏创新、刻苦钻研、脚踏实地的精神;
(2)树立团队协作意识;
(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汽车制造(4)养成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谦虚谨慎、忠于职守的工作作风;
(5)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
(7)树立认真严谨的职业意识。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六个模块,分别为了解汽车智能制造基础、认识汽车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熟悉汽车智能制造识别技术、掌握汽车智能制造加工技术、认识汽车智能制造管理系统、了解汽车智能制造的应用,共40学时。具体安排如下表所示。
四、课程实施
4.1 教学条件
我校十分注重建设和完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数据库等。
同时,我校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可以为本课程教学出谋划策。
4.2 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遵循“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原则,采用讲解、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讨论、翻转课堂等多种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多知识应用的机会。
讲解法:主要用于讲授汽车智能制造的基础知识、行业岗位知识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
多媒体演示法:在讲解过程中,借助音频、视频、图片等直观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知识储备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
案例分析法:促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辅助讲解,既有助于对理论的理解,又促成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讨论法:根据知识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主题讨论,使其在讨论中逐步提升交际能力、思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翻转课堂法: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课上对自己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分享和讲解,并对其讲解进行补充和评价,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4.3 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
课程的教学评价由形成性测评(40%)和终结性测评(60%)组成,其考核要求如下:
4.3.1 形成性测评
形成性测评考核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情况,包括出勤考核(10%)、课堂参与程度考核(10%)、作业完成质量考核(20%)等。
(1)出勤考核
本项考核通过课前点名考核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迟到15分钟以内每次扣1分,迟到15分钟以上或无故缺勤一节课每次扣2分,该项考核累计最多扣10分。
(2)课堂参与程度考核
本项考核主要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堂积极发言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课堂参与程度,以及学生的思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只要学生能按时上课听讲,即可获得5分的基本分。学生上课发言一次,即可另外获得0.5分,课堂发言最多可得5分。学生的最后成绩为“5+课堂发言得分”。
(3)作业完成质量考核
本项考核主要通过学生作业来检测其对教学主体内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每次作业成绩按照相应标准而定,学生作业质量划分为优秀(10分)、良好(8分)、中等(7分)、及格(6分)和不及格(0分)五个档次。最后的作业成绩为学生作业完成质量成绩的平均数。
4.3.2 终结性测评
终结性测评主要考核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所达到的水平,通过期末考试进行考核。期末考试由闭卷笔试
(60%)组成,主要评估学生对本门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与综合运用能力。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5.1 推荐使用教材
《汽车智能制造概论》,曾小山、米晓彦,航空工业出版社
5.2 网络资源
课程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该平台,进行灵活的信息化教学。包括在线上进行随堂测试、期末考试、评分等。还有大量的图书、云课程可供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有利于学科交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线上学习园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