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地区 | 医疗机构名称 | 等级 | 评分及意见 | |
1. | 成都 | 四川省中医院 | 三甲 | 88 | 好,保持 |
2. | 成都 | 郫县中医院 | 二甲 | 78 | 较好,加强 |
3. | 成都 | 成都航天医院 | 二甲 | 85 | 好 |
4. | 成都 | 大邑县骨科医院 | 二甲 | 80 | 好,强化 |
5. | 成都 | 核工业416医院 | 二甲 | 85 | 好,保持 |
6. | 成都 | 大邑县人民医院 | 二甲 | 85 | 好,保持 |
7. | 成都 | 郫县人民医院 | 二甲 | 80 | 好,强化 |
8. | 成都 | 成都新华医院 | 二甲 | 64 | 差距,全面整改 |
9. | 成都 | 龙泉区中医院 | 二甲 | 71 | 一般,需整改 |
10. | 成都 | 成都第六人民医院 | 三乙 | 84 | 好,强化 |
11. | 成都 | 龙泉区第一人民医院 | 二甲 | 76 | 较好,加强 |
12. | 成都 | 青白江区人民医院 | 二甲 | 66 | 全面整改 |
13. | 成都 | 新津县人民医院 | 二甲 | 79 | 较好,加强 |
14. | 成都 | 新都区人民医院 | 二甲 | 79 | 较好,加强 |
15. | 成都 | 金沙医院 | 83 | 较好,加强 | |
16. | 成都 | 攀成钢青白江医院 | 二乙 | 74 | 一般,需整改 |
17. | 成都 | 西区医院 | 82 | 较好,加强 | |
18. | 成都 | 成铁中心医院 | 三甲 | 91 | 优秀 |
19. | 成都 | 四川省人民医院城东病区 | 三甲 | 76 | 较好,加强 |
市级120指挥平台 | 评价 | ||||
20. | 独立,运转良好,功能齐备。 | ||||
县级120二级平台 | 评价 | ||||
21. | 龙泉区120指挥中心 | 独立设置,运转较好。 | |||
22. | 青白江区120指挥中心 | 挂靠。无平台。 | |||
23. | 新津县120调度 | 挂靠。无平台。 | |||
总评:
本次检查了全省各市网络医院及120指挥中心调度平台。
分别突击检查抽查了成都市、眉山市、乐山市、自贡市、内江市、资阳市等六个
市,共计48个医疗机构接受了本次检查。其中:综合医院34个;中医院6个;股份制医院2个;民营医院6个。市(州)120急救指挥中心6个。县(市)急救分中心(120指挥平台)8个(独立设置1个,依托当地县医院设置7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7个;三级乙等医院4个;二级甲等医院23个;二级乙等医院5个;未定等级医院9个;
检查结果:评分80分以上医院:21个医院;
评分70—79分医院:13个医院;
评分60—69分医院:13个医院;
评分59分以下医院:1个医院。
90分以上:优秀。
70~79分:较好,需加强急诊急救工作建设。其中:70-74分属一般,需要针对问题整改。
60~69分:差距较大,需要全面整改
60分以下:差。
结果分析:
(一)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成绩是主要的:
1、设立了120急救指挥中心(独立设置和依托设置),建立了程度不同的急
救指挥调度平台,统一了“120”呼救电话。指挥调动或协调本辖市内急救网络医院,开展本市辖区内日常的院前急救工作。
2、 基本建立有急救网络医院进入制度,以当地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医
院为主要急救救治医疗机构,利用当地急救卫生资源,纳入了中医院、专科医院、民营医院、股份制医院、职工医院、部队医院等统一进行急诊急救管理和指挥调度。初步建立了急救指挥中心、急救分中心、网络医院的院前急救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院前急救与急诊科急救的社会需求。
3、 卫生局、医院领导能够重视急诊、急救工作,制定相关管理规定,给予了
一定的支持和投入,使各地、各医院急诊、急救工作逐步规范完善。公立医院急诊急救综合能力强于其它医院,三级医院实力较强,绝大多数医院急救反应时间观念较强,符合规定要求。
4、 配备急救救护车及车载急救设备、器材,基本能够满足本地日常院前急救、
转诊、转院的需求。院内急诊科抢救设备也按要求予以配置,以满足急诊抢救病人的需求。
5、受检医疗机构急诊科基本能够独立设置,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急诊科建设管理指南”进行相
应的建设和管理,配备有资质相适应的急诊科主任及护士长和相对固定的专业从事急诊、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
6、急诊科管理制度在各级医院都基本能够按要求建立,并制定有相应急诊质
量控制机制,并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统一管理。
7、 急诊首诊负责、急诊病病历管理、急诊观察记录管理、院前急救病历及登
记记录管理、急诊抢救病人管理、急诊会诊管理等各项规范基本能够按要求执行,尤其是通过这几年的医院管理年的督导是有成效的。
8、 急诊科急救生命通道设置,由于各地情况的复杂性,虽然不能完全统一,
但各医院按当地实际,按要求设置相应的急诊部门,基本能够分区(抢救区、支持功能区)实施急诊急救功能。急诊辅助支持部门,能够根据各医院的实际情况,基本满足急诊急救工作的需求。
9、 医院急诊科建立有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机制,并按规范要求开展了各种形
式急救培训,基本技能操作考核基本符合要求。
10、医院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和紧急状态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和
工作职责,组织有应急专家队伍,并按要求组织培训和应急演练。各地、各医院都能够完成紧急医疗救援任务。检查各地、各医院应急反应基本能够满足紧急医疗救援应急需求的。
(二)不足是存在的:虽然下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绝大多数是个别现象,但是直接影响急诊急救工作的正常开展,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问题甚至是非常严重的。
1、120指挥调度功能中的问题:
进入院前网络标准不够规范统一。急救网络医院入网审批制度和程序不规范,有多种审批情况:直接接收为网络医院,没有进行审查和行文,直接从事院前急救工作;当地政府直接行文规定医院纳入当地院前急救网络;当地卫生局经过审批考核纳入;由120急救指挥中心经过培训、规范审核批准进入。
调度时对现场求救信息(地址、联系人、及伤员情况)了解不够,导致调度地址不清,医院
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到达救护车数量不能完全满足现场伤员需要。个别辖区调度没有完全按就近、就急、就专科的要求调度规定调度相应急救力量。把院前急救当作“资源”进行分配,做法比较恶劣。
调度救护车没有完全执行调度程序,没有规定必须的报告制度,所以当地医院救护车、现场伤情调度中心不能够完全掌控。
二级急救指挥平台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分中心是依托设置,基本已成为当地本医院的急救电话。
我省院前急救原因采取由医院承担院前急救工作的模式,各家网络医院出诊接回病员往往自行处置,导致接回病员较重而且伤情复杂,个别医院又无足够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进行抢救和,必然造成转诊、会诊延误抢救的现象存在。
从检查中发现,6个市级120指挥机构,8个县级急救分中心机构名称完全不统一;列出相应的120中心名称:XX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XX市紧急救援中心、XX市120急救指挥中心、XX市(120)急救中心、XX市急救中心、XX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XX县紧急医疗
救援分中心、XX县120分中心,XX县急救分中心,XX县120急救分中心、XX县(120)指挥分中心、XX县急救中心。
2、医院院前急救中存在问题:
用于院前急救护救车个别未固定使用,调度时某个别医疗机构不能承担院前急救功能,救护车标志不统一,有些甚至无医院名称或无任何标志。
救护车车载设备、急救器材、急救药品配备不完善是较普遍现象,个别地区甚至把国债项目的急救设备没有随车配置,另做它用。
急救设备不在功能状态是个别现象,有随车急救人员对设备使用不熟练,院前急救基本技能没能完全掌握,基本知识有待更新。
个别救护车内物品放置零乱,卫生差,无专人负责用后清理。
多数医院院前急救无固定急救医师,应付为主导。
院前出车确认、报告、院前派车记录、院前急救病历个别医院没有按要求执行。
本次检查仍发现受调度检查救护车无架,无急救医生现象,虽是个别值得重视。
3、急诊科急诊急救中存在问题:
医院急诊科还属于“中转站”,设置不齐全,急诊科功能未发挥。
医院领导对急诊科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急救设备陈旧,抢救设备不能完全到位,并且许多医院院前急救设备与院内抢救设备共用。
急诊医护人员配置不足是普遍现象,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存在急诊工作中隐患。而且急诊科医师编制固定人员不足,大多数属于轮转、临时性工作安排,人员流动大,急诊科业务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个别从事急诊工作医务人员素质较差,业务水平不高,急救基本操作技能不熟练、基本知识老化
急诊病历书写、急诊观察记录不规范,个别医院急诊病历与门诊病历共用,发现有未写急诊病历现象。
急诊辅助功能科室部分未开设专为急诊服务窗口与门诊、住院共用,指示标志不明确。
急诊会诊不能及时到位仍是受检查医院值得重视的问题。
4、急诊管理、应急管理中存在问题:
急诊科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医院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急诊医务人员待遇普遍较低,急救药品、急救设备、急诊医疗文书、急诊人员配备等缺乏统一管理标准,管理存在随意性。
个别医院急救箱、救护车内药品配置和管理存在不规范问题,急救设备未处于功能状态。个别医务人员对设备使用不熟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