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读后感1000字
《爱玛》读后感1000字1
好久都没写读后感了,算算也有八年了。今天看了一下2002年3月11日也就是我读初三那年写的《爱玛》读后感,不禁让我汗颜了。以下是文章内容:
一部《爱玛》让我了解到在旧社会的英国是一个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思想一样的国家,但里面那些表面上的礼物让我感到吃惊,如此不嫌累、烦。里面虽然没有像《简爱》一样的追求爱情,但里面却有让人感到奈特利先生对爱玛爱的执著。它是让人以平静心态阅读的小说。但它更让了解到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就像爱玛一样在生活中,在奈特利先生的警告中去改正自己的不当态度。让我感到爱玛确实是一个完美的人。其中,文章中也显得让人觉得唠嗦,但能培养我的耐心。
看完后觉得那时的表达真的很差,句子不通顺,表达不准确,有错字,毫无中心,写的字也影响视觉。当时就是把感觉写下来,再想写点什么时就什么也拈不出来了。读后感里开头说到“让我了解到在旧社会的英国是一个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思想一样的国家”这个我不知道当时我是怎么想的,但之后我也看了几遍《爱玛》(事隔三、四年后),我已体会不到初次看时的所谓“封建思想”,虽然《爱玛》里面也反映出有反对的东西,但我认为那是不同于中国的。真是让人感叹阿!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候阅读同一本书,收获会不同,人长大
爱玛电动车怎么样了就是不一样,随着年领的增长知识面广了,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有了自己的见解了。不过里面写到的一些东西我确实未曾变过。我希望成为爱玛一样的人,像爱玛一样有学识,但并不一定要在各方面都有天赋或成为才女,我只要自己有一颗不会厌倦学习的心,这样的心是不会空虚,这样的心是自己给自己能量,源泉不会枯竭。爱玛最难得的一点是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能知错就改。他在当时算是才貌财的,享有着别人少有的独立权也算是“一家之主”,这样的人本应是高高在上的女王,应该不可一世。但他没有,当他用言语刺伤贝茨小时,他是在反省,也用行动去挽救,或许贝茨小心里已留下了一个不可磨合的疤回不到从前了,但他努力过了心灵就会得到救赎。读后感中提到老是送礼,这个是当年年幼无知的我想破头都想不明白的。但现在这个疑问已不解自破那是他们的文化、生活和义务。文中抱怨《爱玛》罗嗦了,但现在看来到我却不以为然了。其实不是小说罗嗦,是译文写得很细。细的东西能让读者易懂,可以慢慢咀嚼一些细节。不过当时读来真的是忍着躁性一点点看下去的,想来最大的收获是耐心了吧!
这部小说就喜欢爱玛的性格!爱玛,旧时代的人却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独立、主见、热情、活泼、智慧…或许就是因为有着共同点才产生了共鸣,才在看第二遍后被这本书吸引。不过爱玛就是爱玛,我就是我。世界上圆满结局的小说、性格各异的女主角何其多,我希望自己是他们-有那样的性格和境遇。但模仿是一件累人的事。做自己没什么不好的,起码我至始至终都会是我故事里的女主角。但最难的
却是做一辈子的自己,我记录的一切不只是给自己的回忆,更多的是记住自己的最初、记得自己是谁。
好了夜已深,最后一句是给自己的结束语:爱玛是近乎完美的,因为他是被塑造出来的;我是有缺陷的,因为我正在塑造自己。
《爱玛》读后感1000字2
“爱玛。伍德豪斯是个聪明,漂亮,又有钱的姑娘……”,小说《爱玛》的第一卷第一章第一句话,就用如此直白的语句,把女主人公给概括了一下,也把她推到了一个人民大众的“对立面”。似乎我们觉得,小说人物尤其在开篇时,总是诸多缺点需要感悟,而不能那么优越。
而随着深入,我们也发现爱玛的确有很多缺点:任性,骄傲,看不起人。这对于19世纪初期比较保守的英国乡村或许是非常正常的,毕竟在那个门第观念很强的时代,有着3万英镑富裕家产和资深乡绅背景的爱玛的确有这个权利,去随心所欲的乱点鸳鸯谱,去自恋自己的才智和眼光是无可伦比的,去看不起或者厌恶一个个普通人,自由农出身的马丁,贫穷而又罗嗦的贝茨小。而对于现代人,可能多少会觉得,这样一个整天靠散步,闲聊,娱乐打发时间的公主党,靠了些祖上流传的财富和名声,如此自以为是的随心所欲虚度光阴,并非如何的得体,如何的“体面”。
幸好有乔治。奈特利先生,一个相貌,财富和家族名声都无可挑剔的人,可贵的是他的品德又是无可挑剔的,一个十足的绅士。从奈
特利先生的身上,终于领会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绅士。或许相比那日不落帝国的无限荣光,盎格鲁撒克逊的男人们流传至今的贵族气质和绅士风度却依然可以寻觅到不少踪迹。
或许是奈特利的杰出,或许是奈特利的正确,爱玛面对这位亲戚时,能够相对的放下了大小脾气,比较客观的看待自己的不足。但,必须意识到,爱玛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显示出了她的优点。或许是绝不亚于她“聪明,漂亮,又有钱”这些优点的可贵优点,那就是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认错。承认错误,说起来简单,但其实很多人未必做到。有多少人,特别是女人,是能够检讨自己的问题并且改正它呢。终究爱玛也有一颗正直而善良的心灵,一个沐浴良好环境下的是非观。她会犯错误,但她能改正错误,所以她又是完美无缺的。而对于爱情故事,简。奥斯丁的笔触又是如此嘲弄的。从《傲慢与偏见》到《爱玛》,偏见,谎言,自以为是充斥着情节,就是如此的琢磨不透吗?或许就是如此吧。而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会发现其实爱情也很简单,奈特利自己说在8年前就爱上了爱玛,而领悟到这是在半年前,而真正表白却是在最后。同样的爱玛也是如此。两个没来由的“独身”主义者或许早就彼此吸引,却被些奇妙感情左右而不愿意认可。幸好最后,最后没有错过,有了个好的结局吧。可是人生中,可就未必了。
喜欢简。奥斯丁,是从她脍炙人口的《傲慢与偏见》,一个英国味道十足的作家。而描绘的也多是些19世纪初期保守的英国乡村里中产阶级的生活。阶级观点不去评论,从文学角度来说,奥斯丁的细腻
文字也让人佩服,一句句问话后,总能有个比想象中更精妙的回答。而前后的铺垫,英国式的幽默,又让小说非常丰富。和很多名人一样,简在200年后的今天或许已经成了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甚至在一战时,她的小说成了抚慰伤员的精神良药。我想她获得的荣誉是完全受之无愧的吧。
《爱玛》读后感1000字3
《爱玛》是英国着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第五部小说,写作技巧已是炉火纯青,此书和奥斯丁的其他作品一样着墨与凡人琐事,场景情节多比较平淡,却似乎有种魔力,吸引读者不断地融入书中的氛围,直到读到结尾才能罢休。这本书我在初中的时候就读了,最近又重温了一次。
这部小说也是围绕着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奥斯丁以女性细致而敏感的角度,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文中描写了几对年青男女的爱情,以谜一样的故事,娓娓道来,更是耐人寻味。奥斯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使人物栩栩如生,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场场精彩的舞台剧。
《爱玛》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一个英格兰乡村和邻近地区中产阶级的生活中,这里的人们熟悉对方,就像我们中国的村庄一样。但是与中国的习俗不同的是,英国人的社会等级观念比较强,普遍认为:贵族或者是社会比较上层阶级的人们不应该与下层阶级的人交往,他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