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每日纪闻》:古罗马最早的官方公报。由尤利乌斯·恺撒创立于公元前59年。当时又称为“阿尔布”。
2、特许出版制度:封建时代各国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一个重要方法。其办法是由政府给予那些经过选择的人以独占经营报纸的专利权;只要他服从政府,就可以从这种垄断事业中获利。
3、.《论出版自由》: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的小册子,原为作者对国会质询的答辩词。作者在书中痛斥检查制度的罪恶,呼呼出版自由,主张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奠定了自由主义报业理论的思想基础。
4、牛津公报:这是英国第一种单页两面印刷的报纸,1665年,由著名报人麦迪曼创刊于牛津,作为迁都于此的英国政府机关报。第24期后又随英政府迁回伦敦,改称《伦敦公报》,并出版至今。
6、《纽约时报》:美国建国以来最有影响的权威报纸,由亨利·雷蒙和乔治·琼斯创立于1851年9月。该报模仿英国《泰晤士报》,避免了《太阳报》、《先驱报》的煽情主义传统,以刊登应予报道的内容相标榜,在美国报界有极高的权威。
7、《泰晤士报》:世界历史最为悠久的权威高级报纸。它由约翰·沃尔特于1785年元旦创刊于伦敦。初各《每日寰球纪录报》。1788年3月,改为《泰晤士报》。19世纪,成英国舆论界的领袖。该报纪事客观,报道及时,立论公允,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仍有较高的权威。
8、三社四边协定:又称联环同盟。1870年,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和美联社共同达成了一项协议,将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规定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共目的是为了消除竞争、避免两败俱伤。1934年,联环同盟宣告解体。
大众论坛9、黄新闻: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情、暴力、犯
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报道。而以黄新闻为主的报纸,自然就被称之为黄报纸了。
10、美国之音:美国最主要的对外广播电台。1942年2月,成立于纽约。起初隶属于美国战时情报局,1953年改属美国新闻署,翌年迁总部于华盛顿。其任务在创立之初是为了打破纳粹德国的宣传,对抗轴心国的广播宣传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则被确定为在思想上同共产主义作斗争。其规模仅次于莫斯科电台,是四大国际广播电台之一。
11、读卖新闻集团:日本最大的新闻垄断集团。该集团以《读卖新闻》为核心,拥有自己的全国性的广播网、电视网、经营出版业、房地产业、旅游观光业、保险业、金融业等。对日本舆论影响极大。
12、汤姆森新闻集团:著名的跨国新闻垄断集团,由加拿大罗伊·赫伯特·汤姆森创办。50年代初他在美国加拿大即拥有30多家报纸。1953年移居美国,几年后,吞并了当时英国最大的报团凯姆斯来报团,随后又购进了久副盛名的《泰晤士报》。70年代后,其势力扩展至英、美、法、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诸国。
13、NHK:全称日本广播协会,是日本《广播法》所规定的实行自主经营的“特殊法人”,是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公营广播电视机构,它于1925年开始播音。NHK的节目内容比较正统、严肃,在新闻报道方面,力求时效,正确和公正,娱乐题材则尽力避免低俗。在世界电视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14、庸俗小报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黄新闻余波未平,一股新的以暴力情文字加大幅图片为标志的浪潮又席卷全国。由于这股新潮的代表是一些新创刊的只相当普通报纸一半大小型报纸,故人们习惯地称这股新潮流行的20年代为“庸俗小报时期。”
15、《纽约新闻报》:美国著名的庸俗小报,原名《纽约插图每日新闻》,帕特森创立于1919年。该报是一份只相当于普通报纸一半大小的小型报纸。以纽约居民中的外来移民和在美国出生而文化水平低的那部分人为对象,以大幅图片,流行特稿及情题材为内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25年,发行量突破百万大关。30年代后,开始改变编辑方针,脱离了小报阵营。
二、论述题
1、 试论述大众化报业诞生的历史条件。
2、试分析大众化报纸的主要特点。
3、试比较分析本杰明·戴的《太阳报》与霍勒士·格利里《论坛报》的异同。
4、试论述黄新闻及其特点。
5、试评述普利策的新闻生涯及其成功的经验。
6、什么是黄新闻?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黄新闻应该怎样评价?
7、试评述赫斯特的报人生涯。
8、试论报业垄断集中历史原因。
9、试评价报业垄断的结果。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参考,需要具体展开论述)
1、试论述大众化报业诞生的历史条件。
要点:① 大众化报刊,又叫廉价报刊,或便士报,一分钱报,是面向普通百姓、是普通的百姓都买得起的报刊。
② 大众化报刊不是自古就有的,它本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③ 19世纪前半期,欧美发达国家率先为大众化报业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历史条件。a. 政治民主化的完成。b. 城市规模的扩张。c. 工商经济的发展。d. 交通电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④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大众化报业逐渐由欧美发达国家个别的现象发展为世界性的现象。东西方各主要国家都拥有了大众化报刊。大众化报业的发展,是世界报业由幼稚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
2、 试分析大众化报纸的主要特点。
要点:① 大众化报纸作为一种新闻媒介,它本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② 几乎所有的大众化报纸,都没有例外地标傍自己是超党派独立报纸。
③ 大众化报纸都维持了经济的独立。
④ 大众化报纸拓展了报道领域,尤其重视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以及煽情主义新闻。
⑤ 大众化报刊大都显得生动活泼、通俗平易、富有活力。
⑥ 大众化报刊定价低。
⑦ 对大众化报纸的评价:既有贡献、又有弊端。
3、试比较分析本杰明·戴的《太阳报》与霍勒士·格利里《论坛报》的异同。要点:①《太阳报》与《论坛报》同是19世纪中期美国最为成功的大众报纸。
② 《太阳报》与《论坛报》的共同点是:
a. 标榜超党派独立;
b. 经济自主。
c. 低报价、零售。
d. 生动活泼、通俗平易。
③《太阳报》与《论坛报》的不同点是:
a. 太阳报重视人情味,有时甚至为人情味捏造新闻;论坛报注重于严肃的问题讨论与新闻报道,反对单纯的情感刺激。
b. 太阳报是一家纯粹地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报纸,论坛报则把职业理想和负责的精神置于利润之上。
④ 《太阳报》与《论坛报》异同的原因:
本杰明·戴是一个普通的报业资本家;而格利里则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的信徒,和严肃的思想家。
4、试论述黄新闻及其特点。
要点:① 黄新闻的定义: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报道。而以黄新
闻为主要内容的报纸,自然就可以称之为黄报纸。
② 黄新闻的第一个特点是使用煽动性大标题,红或黑的特大字号,充满刺激。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
③ 黄新闻的第二个特点是使用种种欺骗手段,或捏造新闻、闭门造车;或冒充科学、奢谈学术;或者干脆自己制造新闻事件。
④ 黄新闻第三个特点是对被压迫和被剥削者,以及竞争中的失败者,表示虚伪的同情,发起社会运动,声明与多数人站在一起。
⑤ 黄新闻的第四个特点是滥用图片。
⑥ 黄新闻的第五个特点是出版星期日增刊,登载彩滑稽连环画和一些肤浅而又富有刺激性的文字。
⑦ 从历史上看,黄新闻首先出现于美国,然后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它不是一国的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国际现象。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它不是凭空产生的,19世纪中期的大众化报刊
及其煽情新闻,就是其发生发展的源头。但是这两种报纸,两种新闻手法毕竟不能同日而语。黄新闻在耸人听闻,捏造事实,无视道德责任方面,比起其先辈来,走得远多了。
5、试评述普利策的新闻生涯及其成功的经验。
要点:① 约瑟夫·普利策是美国也是世界新闻史上的一位传奇报人,著名的普利策资金的创立者。他于1847年出生匈牙利一个犹太人家庭。1864年移居美国,参加了林肯的政府军。1867年加入美国籍。翌年成了《西部邮报》的正式记者,从而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
② 1878年,普利策先后买进路易斯城的两家报纸,并将其合并为《圣路易斯邮讯报》,这是当时美国最受欢迎的报纸之一。1883年,普利策购进《纽约世界报》,对该报迅速进行改组。使该报获得了新生。1895年前后,由于赫斯特的竞争,普利策报纸的黄化程度越来越深。至美西战争前夕,《世界报》发行已达100万份。普利策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设立普利策奖。
③普利策的成功经验。
a. 他能准确地把握读者的特点,并且能娴熟地运用生动的、夸大的、耸人听闻的新闻内容和
版面去迎合读者的需要;
b. 他很重视报纸的质量,着力经营独家新闻;
c. 增加内容篇幅,降低报价、扩大发行、招揽广告;
d. 大胆地采用新闻图片、漫画、素描等活跃版面;
e. 发起社会运动,将民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
6、什么是黄新闻?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黄新闻应该怎样评价?
要点:① 黄新闻是指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新闻报道。
② 黄新闻首先出现于美国,然后蔓延欧洲、亚洲的其它国家。在19世纪20世纪初其影响超出了一国的范围,而成了一个世界现象。它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
③ 黄新闻对社会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a. 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水准,背离了近代报业传统
b. 煽情宣传毒害了人民的心灵
c. 转移了人民对于切身的政治、经济斗争的注意,削弱了他们的斗志
④ 但黄新闻的出现、发展也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黄新闻对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也提供了一条有用的东西。它促进了报纸的进一步大众化;同时在新闻业务上进行了更大的改革,这条均为后来的报业所承袭。
7、试评述赫斯特的报人生涯。
要点:① 赫斯特是美国黄新闻的集大成者,也是美国新闻史上最有影响的报人之一。
② 赫斯特的家世、求学及报人经历。
③ 赫斯特的办报方针:
a. 不惜代价第一个获得新闻;
b. 不断以喧嚣刺激读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