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侗族干栏式传统民居建筑为“三八式”模型,这种“模式化”的结构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文化,本质上就是一个数学模型;从主体结构中的黄金分割比例,到屋面三角结构的数学计算,以及外部装饰中所表现出来的几何图案等,都是侗族人民数学思维特征的体现。
关键词:侗族民居;数学文化;思维特征
中图分类号:TU-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2-0120-07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侗族人口为2 879 974人[1],约有一半聚居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余的部分主要分布在与贵州毗邻的湖南、广西等地.由于侗族没有文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全凭口传心授方式完整地传承和延续。勤劳智慧的侗族,生活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这里的气候土壤适宜杉木生长,侗族就地取材成就了独具特的“干栏式”建筑,当人们走进古朴、和谐的侗族村寨时(如图1),
① ①图1为网络照片,贵州省黎平县高寅侗寨,网址:http://wang/thread-5890-1-1.html. 除了看到那些被称为木质艺术极品建筑的鼓楼、风雨桥等公共建筑外,更多的还会看到与之交相辉映的古朴无华、素雅温馨的“吊脚楼”民居,让人有一种美仑美奂之感。
图2 高寅侗寨前清时期吊脚楼传统的侗族民居均为“干栏式”建筑,大多为二三层木楼,底层为猪牛等养牲圈厩和堆放柴草的杂屋,二层以上为人居,楼上挑出装饰着花格栏杆的走廊,栏杆旁边备有宽大的木质长凳,供人休息。贵州省黎平县高寅侗寨现存清朝年间建造的3栋“吊脚楼”(图2),是目前保留最完好的古代侗族传统民居之一。从传统的侗族民居建筑中,我们发现数学知识的运用极为广泛和普遍,特别是三角形的稳定原理无处不在,反映了侗族人民对数学文化的认识与掌握程度,是侗族人民数学思维特征的体现,更是侗族先民的聪明与智慧体现。
一、侗族民居的屋面三角结构与计算公式
侗族民居的屋面是指民居建筑屋顶的表面,是指屋脊与屋檐之间的部分,这一部是屋顶中面积最大的一部分。侗族民居建筑的屋面很好地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原理来构架,主要以
直角三角结构为木屋架,即以“榀”为基本单位,每一“榀”也即是每一个平面结构体都涉及到如图3的三角架中关于AiBi与OBi(i=1,2,3,吉利bbs…)的长度计算,对此,传统的侗族建筑师一般都按如下公式计算[2]:
AiBi(单位:市寸)=5×OBi(单位:市尺)
(1)
AiBi(单位:市寸)=6×OBi(单位:市尺)
(2)
AiBi(单位:市寸)=7×OBi(单位:市尺)
(3)
例如,设OBi=4市尺(注:侗族至今仍以市尺、市寸为基本长度单位),将其代入(1)式,得到AiBi=20市寸,即AiBi=2市尺。
按上述3个公式的意义,只须将系数5、6、7对应改为05、06、07,公式两边的单位即可统一,之所以出现不同的长度单位,是因为侗族母语中没有“小数”概念,不能表示其意,智慧的侗族建筑师通过上一级长度单位在公式中的应用,巧妙地解决了没有“小数”概念的困难。并且将按公式(1)(2)(3)做成的房屋,分别称为“五分水”“六分水”和“七分水”屋面。
图3侗族母语有比较清晰的分数概念,公式(1)可以表示为AiBi=12OBi,不需要转换单位,所以公式(1)倍受建筑师的青睐,这也是侗族民居多为“五分水”屋面的一种缘由。
现在的侗族建筑师绝大多数都能按照公式AiBi=05OBi进行运算,很少有人承袭上述古老的方法,说明侗族文化正在逐渐被现代文明所同化。
公式(1)(2)(3)是完成屋面三角架的依据,但实际制作时,他们往往将屋面做成流线形(A2B2高度不变,OA2略为向下弯曲)三角架,这既使屋面美观,似乎又应证了摆线形弧面加快雨点排泄速度的原理[2]。
显然,“七分水”屋面的坡度最大,排水的速度就会更快,但屋面陡峭也增加了瓦片下滑
的可能性,所以,现在的侗族民居通常取“五分水”或“六分水”,屋面盖杉木皮用绳索捆绑固定树皮的“七分水”木楼结构已经很少见到。
二、侗族民居主体结构中的数学文化
以干栏式“吊脚楼”为主的传统侗寨,到处都能看到楼檐翘角,加上鼓楼、风雨桥等建筑,构成了独具一格的侗族建筑文化,有人说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其实侗族民居的变迁也与其他民族类似,也是从“树居”发展到“陆居”,从“窝棚”发展到“屋棚”,到“茅屋”,到干栏式“吊脚楼”等,尽管侗族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但侗族“吊脚楼”却承载着变迁中“不变”的民族数学文化。
传统的侗族“吊脚楼”其主体结构以“三八式”最为常见,有时也采用“三九式”结构。所谓“三八式”结构是指构成房屋的每一榀是2丈4尺宽,“三九式”则指每一榀宽2丈7尺,建造“三八式”或是“三九式”房子,要根据屋地基的宽窄来确定,侗族传统民居这种“数字化”结构的模式,实际上是一个经典的“数学模型”。
侗族“吊脚楼”起源于何时,说法不一,但根据众多专家考证,最迟在唐朝就有相当规模
的建筑[3]。今天的侗寨已无法到唐宋时期的民居,贵州黎平高寅侗寨幸存的3栋颇具规模的前清时期建造的木楼(如图2),楼底为“三八式”结构,楼上为“三九式”结构,楼上都有宽约9尺的走廊贯通两头,走廊外壁装饰有花格栏杆,如此规模的建筑必将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它们已经成为了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木楼周边簇拥着许多木房,以至于我们不能多角度地拍摄其侧面和一些可供参照分析的画面。但我们还是能在侗寨里到类似结构侗族木楼(如图4a)加以分析,展示侗族传统民居的数学文化。
图4 四榀三间结构的侗族民居 图4a是一栋四榀三间结构的侗族传统木楼,图4b是图4a中一榀的立面图,立面结构为“五柱八瓜”(即由5根主承柱和8个瓜柱构成),楼底高6尺8寸(传统民居楼底高一般为6尺8寸、7尺2寸),供人居住的楼上比底层略高,多为7尺2寸、7尺8寸、8尺8寸等,这些数字特征都带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彩,如6尺8寸、7尺8寸、8尺8寸多为吉利之意,而7尺2寸则是9的倍数,9被认为是“最大”的数,也是侗族数学文化中常见的数字。图4a为“三八式”结构,在某一榀(如图b)中,有AB=BC=CD=8市尺,即檐柱AA′(或DD′)与金柱(也称为二柱)BB′(或CC′)之间距离为8市尺,两金柱BB′与CC′之间距离也为8市尺,这样就决定了每一榀的宽是24市尺,这也是称为“三八式”结构的缘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