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凭什么
吸引新能源车企?
□李永钧
特斯拉、蔚来、理想、智己、上汽R、威马、天际、爱驰……目前长三角地区已聚集了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新入局者还在源源不断加入,现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集结地;长三角凭什么吸引新能源车企,底气何在?
政策“东风”劲吹
今年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按下新能源汽车“快进键”。3月1日起,新一轮《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实施,上海市政府明确“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地”的目标。而最新出台的《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更为上海规划出一个具体且有明确发展节点的未来:到2025年,上海目标实现本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
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
35%以上,给上海新能源市场又注入
一针“强心剂”,苏浙皖同样不甘示弱。
江苏省发布《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新能
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
知》,将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2021
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30万辆,
形成1至2家年产量超过10万辆的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到2025年,
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00万辆,形成
2至3家年产销量超过30万辆的新
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关
键零部件领域,培育一大批国内外知现代新途胜
名企业。
浙江省制定并印发《浙江省新能
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到2025年,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量
将力争达到60万辆,规上工业产值
迈腾最新价格力争达到1500亿元,并实现燃料电
池汽车的整车产业化。“十四五”期间,
浙江新能源汽车发展将围绕提升整车
制造综合竞争力、突破关键零部件产业短板、打造智能汽车发展新优势、培育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完善新能源汽车服务体系等方面展开。安徽省发布《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显示。计
划培育 3—5 家有重要影响力的整车
企业和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关键配
套企业,拥有10个以上行业知名品
牌,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
联汽车产业集。到2023年,全省
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 10%以
上,零部件就近配套率达到 70%以
上,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
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环境“得天独厚”
除了政策驱动,长三角发展汽车业的环境得天独厚。长三角有望成为车界“新硅谷”的提法已被业内越来越多人士所承认,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汽车产量为520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21%。在零部件方面,目前全国6大汽车零部件集零部件产值占据全行业的80%左右,而长三角地区零部件产值份额为37%左右,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产值最大的区域,其中上海为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产值占总产量的20%。目前,整个长三角地区聚集了100多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汽车产业园区,包括上汽集团、吉利集团、奇瑞集团、江淮集团等大型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长三角的新能源投资也走在全国前列。特斯拉中国工厂落户上海,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安徽合肥,理想则在江苏常州建设制造工厂。在上海,有着上汽集团背景的R汽车已经正式上市,智己汽车也已经落地。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此前发布了新能源智能汽车规划图。规划图显示,上海将打造以排气管出水
嘉定区为核心,浦东新区的金桥经济
技术开发区和临港地区为主、松江经
济技术开发区、莘庄工业园、西虹桥
商务区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为
辅的空间布局。
长三角将成为智能电动汽车的世
界级创新中心。首先得益于长三角的北汽战旗吉普
产业基础,整个新能源、智能电动汽
车的产业链已趋完备,目前中国一年
生产2500多万辆车,绝大部分的优起亚k5首付多少
质零部件公司都在长三角,物流成本
可以大幅节约。其次是市场,长三角
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消费者对
新能源车的认知、渗透率及购买力均
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最后是长三角一
体化,去年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联盟成立,汽车产业具有规模经济、
关联产业多、配套环节多、产业链长、
技术及资本密集等典型特点。一体化
将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
产业集的形成,更好地进行资源整
合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效快
速发展。
“氢能”前景诱人
从前不久落幕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全球技术转移大会氢能峰会》上获悉,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之路将在长三角地区提速发展。早在2019年5月发布的《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发展规划》就指出,氢走廊建设发展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近期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上海为龙头的产业先行城市打造成氢走廊的核心点,辐射周边城市,以点带线,率先启动建设4条氢高速示范线路,形成长三角带状氢能走廊,初步形成氢能高速走廊示范。第二阶段为中期发展规划(2022—2025年),在重点城市之间推广建设10条以上氢高速公路,拓宽燃料电池汽车运营范围,同时
实现氢能产业快速成长,形成具有
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集。第三阶段
为远期发展规划(2026—2030年),
覆盖长三角全部城市和20条以上主
要高速公路,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
的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区域,充分带
动全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
去年,由上海申能、江苏国信、
浙江能源、安徽能源共同建立长三角
能源企业合作机制,探索开展大宗资
源联合采购,打造长三角氢能物流示
范线路,以推动实现加氢基础设施与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协调平衡发展并取
得初步成效。早在去年8月,重塑科
技长三角常熟产业化基地正式投产。
目前上汽集团旗下上汽大通的氢燃料
电池示范车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启
运营,在产业链上,也诞生了捷氢科
技在内的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今年以来,“三省一市”出台多项政
策,通过建设连接长三角城市的“氢
走廊”,促进长三角氢能汽车在城际
众泰大迈x5怎么样间公交、物流、出租等领域的推广示
范。氢能一体化建设使长三角在地区
协作、示范规模和产业集聚等方面拥
有大幅领先的优势,呈现广阔前景。
可以预见,长三角的各氢能城市在产
业上的协作将逐步加深,形成长三角
氢能产业一体化的局面,国内其他地
区唯有走区域合作路线,才能在规模
上与长三角竞争。
“黑马”合肥可期
在近年长三角各地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合肥无疑是一匹脱颖而出的“黑马”。合肥素有“最牛风投”之称,
其最知名的一笔投资无疑是“抄底”蔚来。2020年4月,蔚来在危难之际,合肥伸出援手,与其签订一笔70亿元的股权融资。有了蔚来的先例,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企选择驻扎合肥——威马在合肥设立威马智能汽车公司;吉利与安徽当地政府共同推进制造业产业集建设;特斯拉汽车销售服务公司落户肥东经开区;大众合肥制造基地正式开工,将开发基于MEB平台打造的全新纯电动产品;零跑汽车与合肥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续将展开更多合作。据统计,目前合肥在新能源汽车产
业领域,已相继布局50多个新能源
汽车重大项目,上下游120多家企
业,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
应用和配套的完整产业链,为合肥提
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按照规划,
到2025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规
模将超过千亿元,产能达到100万
辆,倾力将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有其底气
和实力。经过多年发展,合肥早已形
成以江淮汽车、长安汽车合肥基地为
代表的汽车产业集,城市综合实力
已跃居新一线城市之列,拥有扎实产
业基础。
打出“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的城市不止合肥。与同区域城市相
比,合肥也棋逢敌手。长三角龙头
上海更有打造中国新能源“底特律”
雄心,聚集上汽、特斯拉、威马等
明星车企,目前新能源车产销量雄
居全国榜首。其他城市同样强劲,
杭州手握吉利、签约零跑,蓄势待
发;常州将理想汽车引入武进国家
高新区,也与合肥存在竞争关系。
这些城市在汽车制造、互联网技术、
新能源领域都有明显优势。当然,
新能源汽车之都已不仅是硬性指标
的比拼,汽车未来更可能是万物互
联的智能端口,其辐射力远超汽车
制造原有产业生态。合肥能否抓住
下一个风口,值得期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