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嘉年华内饰改装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结霜特性及除霜策略
梁志豪;巫江虹;金鹏;李会喜
朗境【摘 要】换热器结霜是影响热泵空调冬季制热性能的重要因素.研究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微通道换热器结霜性能,在不同室外温度、室外相对湿度、室外送风量工况下,测试热泵系统的制热性能、室外侧微通道换热器结霜面积占比及结霜速率等参数,分析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结霜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室外温度降低、送风量减少、相对湿度增大都使室外换热器结霜开始时间提前、结霜面积占比增加;分析系统制热能效比和结霜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发现换热器结霜速率的变化与系统能效的变化趋势一致,运行初期结霜速率增加时,系统能效增加;运行后期结霜速率下降时,系统能效同时下降;经过多种工况下的实验验证了以上规律;将结霜速率骤降同时结霜区域占比达到30%作为反应系统结霜情况的判断点,当结霜速率发生骤降且结霜区域占比达到30%时,系统将进入除霜模式;将二值化照片中结霜区域的占比作为系统除霜完毕的判断点,除霜过程中结霜区域的占比与初始未结霜照片占比一致即可认为除霜完毕,得到完整的除霜控制策略;该除霜策略有效降低系统能耗,提高系统制热性能.
【期刊名称】《兵工学报》
【年(卷),期】违章查询只输入车牌号2017(038)001
【总页数】9页(P168-176)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电动汽车;热泵空调;制热能效比;结霜速率;结霜面积占比
【作 者】梁志豪;巫江虹;金鹏;李会喜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641;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641;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研究院,北京101300;英格索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2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B657.5;TK124
电动汽车克服了燃油汽车的化石燃料依赖问题,能源利用多元化,安静环保,代表着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1]。相较于传统的PTC加热空调制冷系统,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在制热效率、经济性上更有优势[2-3],是目前业界研究的重点,微通道换热器由于其高效、节材、环大众宝来图片
保、轻量的特点,是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的首选,不少学者对微通道换热器在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上的应用进行了适应性研究。Qi等[4]对比了室内侧采用微通道换热器、室外侧采用平行流换热器的强化汽车空调系统与室内侧采用层叠式换热器、室外侧采用平行流的传统汽车空调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强化汽车空调系统性能优于传统汽车空调系统性能。巫江虹等[5]对比了室内外侧均采用微通道换热器的汽车空调系统与室内外侧均采用管翅式的汽车空调系统的性能,实验表明,采用微通道换热器后系统车内外换热器体积分别减少了62.5%及57.6%,制冷剂充注量减少26.5%,制冷系数和制热系数分别降低1.7%~4.8%和4.2%~9.7%. 尽管微通道换热器比传统换热器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热泵运行状态下,当室外环境温度降低时,室外侧微通道换热器会出现结霜现象,极大地影响系统的制热性能。因此,换热器结霜特性及与之相关的除霜控制策略问题亟待解决。
除霜控制策略决定了整机机组的制热效率。国内外学者对除霜控制策略做了大量研究,包括定时控制法、换热器进出风温差控制法、排气温度控制法、蒸发器进口制冷剂流量不稳定检测控制法等[6-7],一些学者还将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法应用到除霜控制,提出了神经网络除霜控制法[8]和模糊控制除霜法[9]等。
以上的检测和控制方法是基于间接参数检测控制,理论上要求间接参数在热泵系统全工况运行中都要准确表征除霜点,很难做到,可能导致无霜除霜、有霜不除、除霜不净、除净后不停等问题。相对的,霜层厚度的检测和控制是最直接和准确的控制除霜方法,为此,Xia等[10]利用纤维镜将翅片间霜层增长过程的图像拍摄记录下来,从而对霜层的增长进行分析。Guo等[11]则利用显微镜拍下来的霜层图片研究霜层增长和霜层的形态对系统的影响。
遗憾的是,以上方法只能在实验室对霜层厚度进行测量,无法在实际运行环境中进行,因此,部分学者采用更方便的光电转换设备对霜层厚度进行测量。Byun等[12]把9组光电耦合器(OC)平均布置在换热器上翅片间空隙的两端,并分别以其中1~6个OC电压信号发生大幅变化作为除霜进入时间点,实验测试表明把其中6个OC电压信号发生明显变化作为除霜进入时间点时系统的整体制热性能最高。文献[13-15]改良了这一方法,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使霜层在一紧贴管路薄铜板的方形槽上生长,通过光电传感器观察该区域霜层的变化,监测结霜程度,提高检测精度,改善除霜循环。由于检测范围限制,需要多个光电传感器才能对换热器整体的结霜情况进行检测。
本文研发出了室内外换热器均为微通道换热器的纯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用电荷耦合器件(CCD)摄像头监控记录热泵系统在不同结霜工况下室外换热器的结霜情况,分析室外温湿度及送风量对换热器结霜的影响,对比系统结霜、除霜过程中全局结霜面积占比、局部结霜面积占比、结霜速率、制热能效比(COP)的变化曲线,将结霜速率的骤降和结霜面积占比同时作为反应系统结霜情况的判断点。当结霜速率发生骤降且结霜面积占比达到一定值时,系统将进入除霜模式;除霜过程中二值化照片结霜区域的占比与初始未结霜照片占比一致,即可认为除霜完毕,该除霜策略有效地避免误除霜及过除霜现象,降低系统能耗,提高系统制热性能。td之家
1.1 测试系统
电动汽车空调性能试验系统图及测试现场图如图1、图2所示。
系统管路的温度和压力测点分别布置在压缩机的进出口、室内外侧换热器的进出口、电子膨胀阀的进出口。换热器表面的温度测点布置和CCD摄像头观测记录位置如图2所示,全局CCD摄像头摆放在回风口中间位置,右侧为局部拍摄用摄像头,热电偶的测试精度为1.1℃. 焓差室测试系统的热平衡精度在2%以内,重复性精度在±1%以内。热泵空调测试系
统的室内外换热器均采用微通道换热器,参数尺寸见表1.
1.2 结霜测量
1.2.1结霜面积占比
换热器结霜状态由布置在换热器前方的全局摄像头拍摄记录,并对所拍摄图片进行镜头校正,消除鱼眼和拍摄角度的影响,对修正后的图片采用灰度阈值分割法进行图像分割,得到二值化处理图,与换热器初始状态的二值化状态值作对比,计算出换热器结霜的面积占比。具体方法如下:
假定图像h(x, y)的灰度范围为g1~g2,在g1,g2之间选择一个灰度值T作为门限(采用最大类间方差法计算门限值),并将每个像素的灰度与其进行比较,如(1)式所示,高于门限值的像素分配最大灰度1,低于门限值的像素则分配最小灰度0,从而将图片转换为一个二值化图像。
式中:gT为处理后图像灰度;x、y为图像坐标。
全局摄像头拍摄图、修正图及处理二值化处理图如图3所示。
由图3(c)可知,换热器表面中处于结霜状态与未结霜状态的区域有较大区别,图3(c)中白区域为换热器扁管和结霜的翅片,黑区域为其他未结霜的部分。因此,可通过计算二值化图像中白区域占整体区域中的占比表示结霜区域覆盖情况。
1.2.2 结霜速率
换热器的结霜速率等于换热器进出风含湿量的差值,即可通过测量换热器的进出风温湿度以及风量间接计算得出:
lexus gx
式中:Δm为单位时间内的结霜量,即结霜速率(g/s);m为换热器送风质量流量(kg/s);di为换热器送风含湿量(g/kg);do为换热器出风含湿量(g/kg)。
1.3 测试工况
室外换热器入口空气温度的变化范围为5~10 ℃,入口空气的相对湿度变化范围为60%~90%,入口空气的送风量变化范围为600~1 800 m3/h,工况如表2所示,所有试验工况下室内侧环境温度均控制在20 ℃,相对湿度则为50%.
2.1 影响结霜因素分析
图4显示了热泵系统制热工况(蒸发器室干球温度为7 ℃,相对湿度为80%)室外侧不同的送风量下的蒸发器结霜变化情况。
由图4可知,蒸发器送风量为600 m3/h时,蒸发器在系统启动运行10 s后开始结霜,结霜面积占比以较大的速率增加,50 s后结霜速率下降,550 s后结霜面积占比达到65%并开始保持不变。风量为1 200 m3/h和1 800 m3/h时,蒸发器结霜的发生时间依次为30 s和40 s. 3种不同送风量工况下结霜面积占比的整体变化情况基本一致,换热器结霜前期,结霜面积占比变化速率最大,之后逐渐减缓,结霜面积占比达到最大值后保持稳定。送风量为600 m3/h、1 200 m3/h、1 800 m3/h时,换热器的最大结霜面积占比依次是67%、58%和40%. 送风量较小时,空气缓慢地流过换热器表面,空气被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进而结霜。当风量增大后,空气通过换热器表面速度提高,水汽停留在翅片表面的稳定性降低,发生结霜的可能性降低。因此,在测试范围内,风量越小,换热器结霜的发生时间越早,越容易大面积结霜。
图5显示了热泵系统制热工况(蒸发器侧相对湿度为60%,送风量为600 m3/h)不同室外温度下的换热器结霜情况。
由图5可知,当室外温度为5 ℃时,蒸发器在系统运行10 s后开始结霜,50 s后结霜速率变缓,350 s后结霜面积占比达到最大值60%. 室外温度为7 ℃和10 ℃时,换热器结霜情况与5 ℃工况下的变化趋势一致,只是换热器结霜发生时间依次推迟,结霜面积占比最大值也依次减小。空气温度越低,与换热器表面接触换热后的温度越低,更容易达到过饱和的状态,从而析出水分结成冰晶。因此,在测试范围内,较低的空气温度有助于换热器表面结霜以及霜层的生长。
图6显示了热泵系统制热工况(蒸发器侧干球温度为7 ℃,送风量为1 200 m3/h)室外侧不同的相对湿度工况下的换热器结霜情况。
由图6可知,空气送风相对湿度为90%工况下,系统运行30 s后室外换热器开始结霜,400 s后换热器结霜面积占比达到最大值63%. 对于相对湿度为80%和60%的工况,其结霜发生时间依次推迟,最大结霜面积占比也依次减小。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较大意味着更容易析出水分,在空气流过换热器表面后,较大相对湿度的空气更容易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因此,在测试范围内,空气相对湿度越大,结霜发生时间越早,结霜面积占比也越大。
2.2 结霜对热泵性能的影响
图7显示了室外侧相对湿度为60%,风量为600 m3/h,干球温度为7 ℃的工况下,换热器结霜面积占比、结霜速率、COP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随着系统运行,换热器在40 s后开始结霜,空气侧的水蒸气发生相变,换热器结霜速率迅速增加,伴随着相变潜热的释放,蒸发器的换热量迅速增加,系统的COP也迅速增大。370 s后,换热器结霜面积占比达到52%并开始保持不变,而系统的性能、换热器结霜速率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逐渐下降,COP从1.69逐渐下降到1.01,结霜速率从5.27 kg/h下降到0.69 kg/h. 在另一工况下,三者随时间的变化类似(见图8)。
在换热器结霜早期,结霜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换热器的结霜区域增加上,霜层厚度较薄,对空气与制冷剂换热的阻隔少,而霜层的粗糙表面能增大换热器的换热系数,加之水蒸气在换热器表面发生相变,霜层的存在对换热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该阶段内,随着结霜面积的增加,结霜速率增大,蒸发器的换热量增大,并通过提升蒸发温度间接提升了系统的能效。
而在结霜区域逐渐趋于稳定后,霜主要从霜层厚度方向增长,空气与制冷剂的换热开始变得困难,水蒸气发生相变的可能性减少,霜层对换热从提升作用逐渐转换到起阻碍作用,结霜速率开始减少,系统的能效开始降低。尽管如此,由于此时霜层厚度还没增加到一定程度,结霜速率、系统的能效经过突然下降后还保持在较高水平,继而缓慢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