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文章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得出了我国近年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发展趋势;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407.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6)08-0091-03
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零部件是发展汽车产业的基础,如果把汽车产业比作一棵树的话,汽车零部件产业就是根,尤其是在汽车工业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汽车产业要有一席之地,自然离不开零部件这一基础。随着我国“重整车,轻零部件”思想的转变,我国汽车零部件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通过“八五”期间对重点为轿车配套零部件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设备,使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落后局面有了一定的改观。目前产品质量和数量可满足国内部分轿车和轻型车的配套需要,
部分产品已有出口,有些生产工艺设备和检测手段已接近国际水平。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行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
从表1及图1可看出:全行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等各项指标实现了稳步、快速增长:与1990年相比,2003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总产值、增加值、利税分别增长了16.7倍,13.9倍,19.9倍。而同期的工业总产值从23924.4亿元增加到141481.2亿元,仅增长5.9倍,GDP从18547.9亿元增加到16898.4亿元,仅增长6.3倍。
二、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讲究规模经济的行业,但据“七五”末期的统计,中国当时共有零部件厂2363家,固定资产原值83.3亿元,净值53 8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在2000万元以上的只有23家,1000万元以上的37家,300万元以下的有1400家,工业总产值109.1亿元,增加值35.5亿元,利税11.5亿元。这些零部件厂长期依靠整
车厂的图纸生产,有些厂连最基本的测试手段和设备也不齐全,即使一些专业零部件厂
也缺乏严格、系统、科学的检验手段,使产品可靠性差,难以满足汽车产品更新换代的需要,技术发展缓慢。可见,当时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总体情况是:企业数量多、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经济效益低下。这种局面的出现,是与我国长期实行过度的贸易保护和进口替代战略分不开的。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各地方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同时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导致企业在低利润率的情况下,却不能按市场规律的调节作用从行业中退出。
随后,我国着力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八五”期间技术改造和引进以后,我国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其中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装备和检测手段,已接近或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同时一些实力较差、规模较小的企业逐步退出了竞争,例如,长春、上海、天津等地依靠当地整车厂的规模优势,培养、扶持了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组成了汽车集团。其中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就先后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福特等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公司建立了33家合资企业,累计利用外资20.8亿美元,形成了国内最大最先进的零部件制造体系。早在1996年全国汽车产品销售收入排名100强中,全国零部件企业有16家,其中上海就有10家,上海汇众、上海齿轮总厂、上海延锋、上海纳铁福等已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小巨人”。
从历年的《中国汽车工业年鉴》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汽车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零部件生产企业中大中型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小型企业数量相对减少。据2004年版《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 2003年我国共有汽车零部件企业1567家,其中大型企业40家,中型612家,大中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41.6%。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的引进并消化吸收,产品质量意识也在逐步提高,技术和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不少企业被列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采购名单中。这表明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逐渐跻身于国际市场,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三、外资企业成为零部件行业中的重要力量
汽车工业是一个具有国际性的产业,世界各国在发展汽车工业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国际合作。我国汽车工业引进外资的起点是1985年,至今已20余年,而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合资合作中更显活力;零部件行业中外资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多,对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德尔福、博世、伊顿以及米其林等世界著名零部件跨国集团都已进入中国创办企业,它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开发手段、加工设备、管理手段和质量认证等,大大提高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整体水平。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汽车零部件企业
1567家,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4家,外商投资企业234家,而2002年这两个数分别是61和195。从表2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尽管外商投资企业(含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在数量上仅占零部件行业总数的19.7%,但它的产值、出口产品交货值、增加值却分别占了零部件产业相应总量的45%、48%和50.6%。由此可见,外资企业已成为我国零部件行业中的重要力量,是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主要保证。
四、出口前景良好
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我国产品贸易地位的加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出口逐年增加,2003年开始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真正形成规模是从21世纪开始的,2000年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2003年零部件出口总额高达54.2亿美元。
从表3及图2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零部件出口一直在汽车行业出口总额中占很大比重,近几年汽车配件出口占汽车行业出口比重一直维持在50%,2003年最高达67.5%。而且随着国内零部件行业水平的提高,以及零部件采购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我国零部件行业出口有着良好的前景。
1.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近年来实现了四个转变:
(1)出口形式的转变:由单一的产品型出口开始向资本型出口转变。如万向集团在美国等地并购零部件企业等。
(2)出口结构的转变:由劳动密集型、材料密集型的低端产品出口开始向附加值较高的机电类产品出口转变,产品覆盖范围更加广泛。
长春汽车配件(3)出口区域的转变:由主要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开始向发达国家出口转变。2003年出口到美、德、日、法、韩、英6个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比例已超过计划70%。
(4)出口市场的转变:零部件出口以售后市场为主逐渐向OEM市场转变。万向、戴卡等一批国内优秀企业成功地进入了欧美OEM配套市场。
2.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1)出口产品总体上仍然以技术附加值较低的低端产品为主,整个出口形态依然属于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有80%以上进入国际售后市场,赢利水平普遍较低。
(2)出口产品总量中还有相当比例的零部件产品使用外国厂商的品牌,甚至一部分产品出口后重新返回国内市场。
(3)出口企业中,国内骨干企业的出口贡献度不高,国内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担当了主角。
从以上统计资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等省市零部件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但高于其他欠发达地区,而且其利润总额超过了全国累计数,即不发达地区的企业普遍存在亏损情况,可见各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不均衡。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