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概论实验报告
时间
2016年10月31日 上午9点
地点
浙江师范大学校园内
采样点1:新月湖 采样点2:邵逸夫图书馆对面的池塘
图1 采样点示意图(三角标志为采样点)
天气状况
天气:微雨 风向:东风 风速:微风 温度:15-17℃ 湿度:89% 气压:1027hPa
实验一  塞氏盘法测定水体透明度
【目的】
1.了解校园人工湖水质的基本情况。
2.掌握水体透明度测定的监测技能。
【原理】
塞氏盘法是一种现场测定透明度的方法,利用一个黑白相间圆盘沉入水中后,观察到不能看见它时的深度。
透明度盘(又称塞氏圆盘):以较厚的白铁片剪成直径200mm的圆板,在板的一面从中心平
分为四个部分,以黑白漆相间涂布。正中心开小孔,穿一铅丝,下面加一铅锤,上面系绳,在绳上每10cm处用有丝线或漆做上一个标记即成。
【仪器】
透明度盘
【步骤】
将盘在船的背光处平放入水中,逐渐下沉,至恰恰不能看见盘面的白时,记取其尺度,就是透明度数。观察时反复三次。
【数据处理】
计算平均透明度、标准差、相对标准偏差。
表1 采样点水质的透明度
     
采样点
第一次透明度(m)
第二次透明度(m)
第三次透明度(m)
平均透明度(m)
标准差
相对标准偏差(%)
1
0.50
0.48
东风1号0.50
0.49
0.01
0.020
2
0.86
-
-
-
-
-
注:2号采样点为小池塘,水深仅为0.86米,直至水底仍能看到盘面。因此未计算其平均透明度、标准差及相对标准偏差。
在相对标准偏差为0.02%的情况下,本组认为该实验数据可取,一号采样点的平均透明度为0.49米,而二号采样点由于深度较浅,其透明度未能准确测得,但仍能反映出二号采样点的水质透明度远高于一号。因二号样本的透明度较高,杂质较少,后续实验就略去了过滤这一步骤。
实验二  校园人工湖水质监测——碘量法测定溶解氧
【目的】
1.掌握溶解氧样品的采集和固定技术;
2.掌握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方法;
3.了解校园内人工湖湖水溶解氧浓度变化状况。
【原理】
测定水中溶解氧常采用碘量法及其修正法和膜电极法。清洁水可直接采用碘量法测定。
其原理是: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水中溶解氧将低价锰氧化成高价锰,生成四价锰的氢氧化物棕沉淀。加酸后,氢氧化物沉淀溶解并与碘离子反应,释出游离碘。
Mn(OH)4+2H2SO4+2KI=MnSO4+I2+K2SO4+4H2O
以淀粉作指示剂,用硫化硫酸钠滴定释出的碘,即可计算出溶解氧的含量。
2Na2S2O3+I2=2NaI+Na2S4O6
仪器
1.250~300mL溶解氧瓶;
2.25mL滴定管;
3.250mL锥形瓶。
【步骤】
1.采集水样
先用水样冲洗溶解氧瓶,沿瓶壁直接注入水样或虹吸法将细管插入溶解氧瓶底部,注入水样至溢出瓶体积的1/3~1/2。要注意水样曝气或有气泡残存在溶解氧瓶中。
2.溶解氧固定
移液管插入溶解氧瓶的液面下,加入1mL硫酸锰溶液、2mL碱性碘化钾溶液,盖好瓶塞,颠倒混合数次,静置。一般在取样现场固定。
3.游离碘
打开瓶塞,立即用移液管插入液面下加入2mL硫酸。盖好瓶塞,颠倒混合摇匀,至沉淀物全部溶解,放于暗处静置5min。
4.测定
吸取100mL上述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淡黄,加1mL淀粉溶液,继续测定至蓝刚好褪去,并记录硫代硫酸钠溶液用量。
5.计算
溶解氧含量(O2,mg/L)=C×V×8×1000/100
式中C—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mol/L;
V—滴定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体积,mL。
表2 采样点水质的溶解氧含量
     
采样点
V
(ml)
O2
(mg/l)
1
A
1.9
3.8
B
2.0
4.0
2
A
3.0
6.0
B
3.0
6.0
注:A、B分别表示两个同学的实验结果。
由上表可知一号采样点(新月湖)的溶解氧小于二号采样点(小池塘),但都处于正常范围内,未达饱和状态。
一般在太阳出来后,水中溶氧量逐渐上升,至下午达最高值,此后,水中溶氧量逐渐下降至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之前达最低值,因此本组在早上9点且为阴雨天测得的数据应当是一天中溶解氧的较低值。
在面积较小的池塘中,风的影响较小,使空气中的氧气溶解于水的部分十分有限,而池塘水中的溶解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在本实验中的二号采样点处并未观察到较多的水生植物,因此本组推测二号采样点的溶解氧大于一号的原因可能与排水口有关,本组在采集水样时观察到二号点有两个注水口正在向内排放水,加快了水体的流速,从而增加了水体溶解氧的能力。同时较高的透明度也会增加氧的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