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祝建党100周年 ♦
太行深山里的红广播电台
张馨文
1947年3月29日晚,位处太行深山沟的河 北涉县沙河村一间普通的房子里,晋冀鲁豫军区 通讯三处副处长王士光、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台长 常振玉等几个人正紧张地守在电台旁。他们有的 一脸焦急,有的心头揣惴不安,在等待着延安新 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因为党中央有一项不寻常的 任务落在了他们身上。
不寻常的广播接替任务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1940年12月30日播音, 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电 台呼号为“XNCR ”。无论在抗战时期,还是解放 战争期间,这个红电台向国内外听众深人宣传 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及根据地 的所作所为,被国民党统治区的听众称为“茫茫 黑暗中的灯塔”。
1946年11月,国共谈判破裂,内战不可避免, 而延安方面也为此做好了准备。1946年12月底, 延安给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三个军区发电, 一是蒋介石要大举进攻延安,二是延安广播电台 播音不能中断,要抓紧做好接替广播的准备工作。 1947年3月初,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又给
无线电材料厂的工人在生产急需的广播器材
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发电:“中央决定暂时撤 离延安,各根据地只有晋察冀和你区有广播电台 可以接替。……除重要文章和重要消息由中央编 写或审查后发你们播出外,日常电台口播和新华 社文字广播全由你们接替,接替时间在约一星期 后。”不久,中央宣传部又告知晋察冀那边已表 示不能接替电台。于是,接替延安电台播音的任 务便落在了王士光一行人身上。
1947年的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集结20多 万大军进攻陕甘宁边区,等人撤离延安。
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为躲避敌人,也迁至了陕北 瓦窑堡,并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此后,王士光他们每天都会站在沙河村的电 台房里,注意收听陕北电台的播音。
可是3月29日晚7点钟,陕北电台并没有 像往常一样按时播出。行事敏锐的王士光马上意 识到,陕北电台那边可能出现问题,被迫停播了, 必须马上接替。可是,上级并没有发来指示,如 果层层请示,恐怕好几天工夫又过去了。党的声 音突然中断,敌人肯定会说中共已被彻底摧毁, 连电台都哑声了,政治影响可不好。
王士光与身边同事们商议后,果断开机,立 刻接替陕北电台广播。因为手头没有播报稿件, 只能暂时宣布电台出现故障。于是在1〇多分钟 的时间里,这座房子里的播音员在电台里反复播 出了一句话:“陕北广播电台XNCR ,由于机器 发生故障暂停播音,明天再见……”
当晚,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台长常振玉等人连 夜组织稿件,以备第二晚正常播音。
3月30日晚7点整,王士光等人又站在电 台旁。在播音员的操作下,先是按照惯例播出了 反映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的前奏曲《兄妹开荒》, 接着连呼三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XNCR 。”而
后,开始正式播放新闻和其他节目。
16 ■文史博览• 2021年第4
♦庆祝建党100周年♦
由此,涉县沙河村的这个红电台正式接替
了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播出任务。
来之不易的广播电台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沙河村这套关键时刻独
挑大梁的电台设备很是来之不易。
1945年12月,国民党空军派遣一架飞机空
运两部归航台,准备安装在河南焦作附近的机场,用于加强空中飞机导航,便于军机往来运输。令 敌人没有想到的是,机场已被八路军占领。敌机 降落后,飞行员发现情况不妙,逃跑已然来不及,当场被民兵俘获。
当时八路军非常缺乏电信器材,得到俘获国 民党飞行员和缴获重要设备的消息,八路军前方 总部参谋长滕代远立即指示王士光,派人将两部 归航台运到山西晋中市麻田镇。
王士光看到两部归航台,当即提出了两种改 装方案:一是改装成两部短波发报机,供通信使 用,另一种是改装成两部广播发射机。
如果将归航台改装成发报机,功率增大,会 提高发报质量和水平。但是也有一个缺点,发射 机、汽油发电机笨重,携带不便,信号功率大,极易引来敌机偷袭。但若将两部归航台改装成短 波和中波广播发射机,可以改变太行山没有广播 的局面,利用电台广播这种“特殊武器”,对国 统区和战场的官兵加强政治宣传。王士光建议采 取第二种方案。
滕代远听了有关人员汇报,也认为将归航台 改装成广播发射机好。
当时八路军已有加强电信设备生产的计划,滕代远给材料股划拨了几部金属加工机床,组建 起了电信工
厂。
1946年初,王士光和装配科、材料科、电信工厂的人又来到邯郸峰峰煤矿附近的街儿庄,开始了广播电台设备的改装工作。
将飞机归航台改装成广播电台,其中的工 作量要比改装成发报机大得多,需要制造调制 器、天线调谐箱、语言放大器等播音控制设备, 架设短波和中波发射天线、接收延安台的定向接
沙河村电台播音窑洞内的播音设备
收天线等。
由于缺乏零件和设备,王士光他们在改装中 颇费了一番力气和周折。一些电台用的电子管和 零部件,有些是归航台本身配套的,有些是从飞 机残骸上拆下来的,有些是库存产品,还有一些 零件没有,只好自己动手研制。制造零件用的钢 铁材料是八路军破坏敌人铁路时搬回来的钢轨,铜材是从民间搜集来的铜元、麻钱和缴来的铜线。电镀用的纯银电极是用银元电解提纯而成的,铝 皮是用飞机蒙皮碾平的,铝板是将飞机残骸的铝 铸成坯,再用铣床铣成。电表则是用飞机上拆下 的电压表、水温表改装而成。
在改装工作中,王士光染上了疟疾和痢疾,一连多日发着高烧。可他坚持不下“火线”,躺 在工作室一块拆卸下来的门板上继续指挥。只要 体温降低一些,他就挣扎着爬起来,亲自动手焊 接零件,处理关键
部位。
正是靠着不怕困难的劲头,1946年5月,在王士光的带领下,两部广播发射机改装成功,并在街儿庄进行试播音。红太行山第一次有了 自己的广播电台。
隐藏在太行山沟里的广播台
为了让邯郸广播台顺利办下去,王士光到 了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张磐石,提出了 三点建议:一是希望尽快派一位广播电台台长主 持电台工作,二是希望指定专人负责节目编辑工 作,三是建议明确邯郸广播电台由晋冀鲁豫中央 局宣传部领导。
2021年第4期■文史博览•
17
♦庆祝建党100周年 ♦
随后,在、的指示下,张磐石 等人抽调宣传部教育科科长常振玉担任台长,并 选派余铭久、于韵琴两位同志做播音员。
1946年6月,王士光、常振玉等人带着设备, 搬迁到涉县沙河村,迅速开始建台工作。
他们选中了沙河村一座面积较大的北房,改 做成大播音室,以备合唱、话剧音乐会等节目播 出。在这个房间的东侧,隔出小半间,安装上了 播音控制设备和电唱机。在房屋后挖了两孔窑洞,作为小播音室和发射机房。而在两个播音室墙壁 上,都钉上了平毛毡,作为吸音材料。
为防止敌机轰炸袭击,王士光他们还在窑洞 前用条石砌了一道防护墙,做好了防空准备。
山西汽车改装电源是个大问题,这里无法扯电线,王士光 来两台旧汽车发动机,改装后,用木炭代替汽 油做燃料,带动发电机供电。但是这种发动机运 行并不稳定,一旦出现故障,需要用汽油发电机 开机应急。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汽油根本无法做 到充足供应。
1946年9月1日,邯郸广播电台正式播音,在每晚6点到8点转播延安广播电台节目,转播 前后各1小时播
出本地节目,包括重要新闻、本 地新闻、前方战况等。但是,正因为电源无法保 障,10月中旬又不得不停播。
1946年9月底,上级从峰峰煤矿抽调了一 台锅炉和蒸汽机,王士光他们因地制宜,用石头 砌了一个半地下室的锅炉房。作为伪装,他们在 房顶上铺上土,种上草。直立的高烟筒容易暴露 目标,他们就利用地形,沿着山坡修了一条10 公尺长的烟道,再在头部加上两三公尺高的铁烟 筒。因为烟筒矮,烟道长,必须加装抽烟泵。王 士光他们又想了一个办法,让一部分蒸汽从烟筒 里吹出,代替了抽烟栗。
就这样,王士光他们利用土办法解决了电源 问题。1946年12月15日,邯郸电台正式恢复播音,并应上级要求,每天播音时间增加到5个半小时。
电信事业上的“特等功臣”
1947年3月,王士光接到接替延安广播电台的任务后,决定将中波台改装成短波台,代替 延安台,另一部仍作为邯郸台。其中最困难的是 需要一块调频合适的石英晶体。石英晶体是从飞 机上拆下来的,可是身边没有精密的加工设备,王士光便用金刚砂,一边磨薄,一边测试,最终 磨出了合适的晶体。改装后的两个电台可以互为 后备,一台坏了,也不至于影响延安台和邯郸台 播出。
1947年5月,新华通讯总社和陕北台的一 些人员陆续赶到沙河村。于是,电台又开始兼做 新华社播发新闻稿件和社论的发报机。
涉县沙河村的电台顺利接替“陕北新华广播 电台”后,国民党的测向机很快侦测到了陕北台 在晋东南地区。
可是,敌人始终想不明白:中共的陕北电台 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就从陕北跳到晋东南呢?更疑 惑的是,国民党的侦察机在晋东南一带飞,并未 发现地面有广播发射台的踪迹。
测向台的人对机器的测试结果有些怀疑,他 们担心据实上报,上面不信,会以“谎报军情”治他们的罪,于是便向上级报告称,中共电台在 延安西北定边,并派出飞机,前往定边狂轰滥炸 一番,事情也就不了 了之。
1947年8月,为表彰广播电台建台有功人员,晋冀鲁豫中央局、军区司令部、军区政治部联名 给王士光记特等功一次,授予“人民功臣”银质 奖章一枚。同时,其他一些同志也分别被授予了 “人民功臣”铜质奖章或锡质奖章。
1948年5月,按照上级指示,陕北新华广 播电台由涉县沙河村迁至平山县。1949年3月,又迁至北平,并在这年12月,正式定名为中央 人民广播电台。
如今,在涉县沙河村,王士光他们曾经战斗、生活和工作的窑洞依然存在。透过窑洞里的痕迹,后人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王士光等老一辈革命家是 如何在太行深山里艰苦战斗、生活和工作的,当年的红新闻电波是如何飞出太行山,向全中国 发出最响亮的声音,让人振奋,给人希望的。
(责任编辑:叶筱)
(邮箱:wind.0116@163.c o m)
18 ■文史博览•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