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艺术史:⽴体主义的艺术-毕加索【121】
⽴体主义的艺术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Pabol Picasso,1881-1973)西班⽛画家、雕塑家。从⼗九世纪末从事
艺术活动,⼀直持续到⼆⼗世纪七⼗年代最具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世纪艺术中最引⼈
注⽬的现象,⼆⼗世纪的⼤部分艺术史都可以按照他的成就来写。⼀⽣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
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度转⼊写实。
1930年⼜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晚期制作了⼤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他的
作品对现代西⽅艺术流派有很⼤的影响。
《亚威农少⼥/亚维农少⼥》由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是第⼀张被认为有⽴体主义倾向的作
品。毕加索以他青年时代在巴塞罗那的“亚威农⼤街”所见的妓⼥形象为依据。这条街以妓院林⽴
⽽闻名。画上的⼥⼈形象,就是这条街上的妓⼥们。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个⾓度去看待⼈或事
物,所画的只是⽴体的⼀⾯。⽴体主义则是以全新的⽅式展现事物,他们从⼏个⾓度去观察,
从正⾯不可能看到的⼏个⾓度去观察,把正⾯不可能看到的⼏个侧⾯都⽤并列或重叠的⽅式表
六坐座suv
现出来。在《亚威农少⼥》中,五个裸⼥的⾊调以蓝⾊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
有远近的感觉,⼈物是由⼏何形体组合⽽成的。
画家把这五个⼈物不同侧⾯的部位,都凝聚在单⼀的⼀个平⾯中,把不同⾓度的⼈物进⾏了
结构上的组合。看上去,就好像他把五个⼈的⾝体先分解成了单纯的⼏何形体和灵活多变、层
次分明的⾊块,然后在画布上重新进⾏了组合,形成了⼈体、空间、背景⼀切要表达的东西。
就像把零碎的砖块构筑成⼀个建筑物⼀样。⼥⼈正⾯的胸脯变成了侧⾯的扭曲,正⾯的脸上会
出现侧⾯的⿐⼦,甚⾄⼀张脸上的五官全都错了位置,呈现出拉长或延展的状态。画⾯上呈现
单⼀的平⾯性,没有⼀点⽴体透视的感觉。所有的背景和⼈物形象都通过⾊彩完成,⾊彩运⽤
的夸张⽽怪诞,对⽐突出⽽⼜有节制,给⼈极强的视⾓冲击⼒。毕加索也借鉴和吸收了⼀些⾮
洲神秘主义的艺术元素,⽐如画⾯上两个极端扭曲的脸,扭曲变形的部位,红、⿊、⽩⾊彩的
长城哈弗派对⽐,看上去狰狞可怕,充斥着神秘的恐怖主义⾊彩。
《亚威农少⼥》
毕加索从不执意拒绝接受当代⼈类⽂明事件的压⼒,也从不否定不论是来⾃他的内⼼世界还
是来⾃他的家庭感情的推动和激励;他从不对他同时代的⼈在⽂化和语⾔⽅⾯提出的主张视若
辉腾多少钱一辆⽆睹,也从不对古⽼的历史⽂明或者所谓原始⽂明的深邃⽽富有魔⼒的启⽰视⽽不见,这也正
是这位艺术家的特点之⼀。但是,他既不乔装打扮,也不改变本⾊;他永远是他⾃⼰,永远保
持着他那猛禽般狂暴的豪情和那紧抓现实不放的作风,永远保持着他那异乎寻常的巨⼤魅⼒和
巨⼤热情。
有了毕加索,绘画破天荒第⼀次在表现形象⽅⾯不仅得以再现现实的外表,和通过现实来表
达情感,⽽且还表现有关对现实本⾝的感觉的思想内涵。正因为如此,表现就变为讲述,也正
因为如此,艺术家所具有的全部经验在每⼀幅绘画中都能发挥作⽤。绘画不再是形体美的抽象
理想或是⽤诗情画意的⼿法来体现视觉表象,绘画成为艺术家⾯对某⼀事物或某⼀事件有感⽽
⽣的思想的客观叙述。⾁眼可以看到的现实的外表形式与绘出的形象⼆者之间的那种外部相似
性,已经不再有任何价值了,艺术家也不必再在⾃然的⼴阔天地中去闯荡,去寻“图式”和“印象”;因为艺术家本⾝就带有⾃⾝丰富的认识经验和感情经验。因此,从不临摹实物作画的毕加
索就曾说过:“我不是在寻,⽽是在发现。”
9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由于贫穷总⽣活在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些穷愁潦倒的友⼈题材
的油画,画⾯充满着⼀层阴冷的蓝⾊调,这便是他的“蓝⾊时期”。1904年4⽉定居巴黎贫民区,
过着⾃由浪漫的⽣活,这时画了许多流浪艺⼈⽣活题材的画,⾊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这就是
他的“粉红⾊时期”。这位西班⽛艺术家在创造出⽴体主义语⾔之前的那些时⽇中所⾛的路程的各
个阶段,都是处于“世纪末”的欧洲⽂化⽓氛之下,并带有双重探索的标记;既探索风格上的坚定
意志,⼜探索巨⼤的狂暴感情。他曾尝试过运⽤强烈⽽明亮的⾊彩,加强他那些属于蓝⾊时期
的绘画中的忧伤⽽多感的笔调;他也曾从后印象派⾊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略简洁笔
银石赛道法,⽽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体主义——现实的新写法
可能是在1906年末,毕加索从事⼀件有重⼤意义的作品的创作,这件作品是他的经验总
结,并且标志着他未来的活动朝现代派⽅向发展的开端。这部作品就是《亚威农的姑娘》。这
位西班⽛画家的着眼点,不像野兽派那样放在⾊彩上,⽽是放在形体上,他采⽤灵活多变且层层分解的、雄浑有⼒的、宽⼴⽽有概括性的平⾯造型的⼿法,把形体的结构随⼼所欲地组合起来。这些平⾯甚⾄发展到超越单个的物象,囊括周围的全部空间。这时我们还没有达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体,但是,毕加索的画已经导致我们必须⾛上这⼀道路。到1909年,毕加索才确⽴了真正崭新的绘画语⾔,这语⾔是从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了。
⽴体主义初期的历史是以毕加索为主要台柱的,这段历史以创造能够达到这⼀表现的⼿法为⽬的的,⽤卡恩维勒恰如其分的话来说,亦即求得这种“现实”的新⽅法的语⾔⼿段的历史。
把⾃然现象从造型上分成碎⽚,再把这些碎⽚镶嵌展现到⾃成⼀体的、画布上的、坚实的建筑形体⾥,
本田摩托车报价
从⽽勾画出⼀个从许多视⾓——上⾯、下⾯、正⾯、侧⾯——看到的空间所形成的机体,这便是⽴体主义这⼀新的语⾔的特征。新语⾔的重要性在于:它使⼈能像对待⼀个“已经构造好的物体”那样来创造艺术作品,正如马克斯·亚科布所说的那样,在这个已经制造好的物体中,艺术家可以把他对他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全部思想认识都融会进去。
在作品产⽣之前是不存在任何理论阐述的,但是,也正是通过作品本⾝⼀次⼜⼀次⽇益清楚地表明了它们所取得的成果,确定了艺术家对世界所采取的特殊态度;这便是“分析⽴体主义”。后来,从1912⾄1916年,把现实组合成这种造型结构的⼿法,再根据这种造型结构在艺术家⾝上引起较客观的思维、记忆和⼼理关系,使之有了更⾃由、更复杂的展现;这便是“综合⽴体主义”。正如上述形容词所指出的那样(这两个形容词说明的是毕加索的探索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在对现实作出⼏乎是解剖学式的分析之后,对现实进⾏了更加⼴泛⽽错综复杂的综合。
重新建⽴秩序
在经历了第⼀次世界⼤战的悲惨岁⽉之后,毕加索曾反复表⽰他已经与古典世界重新进⾏对话,他时⽽注意庞贝绘画(他是1917年访问意⼤利时了解到的),时⽽注意粗糙笨重⽽⼜意味深长的远古时期的雕塑,时⽽⼜注意⽶开朗基罗之后和拉斐尔之后的矫饰主义⽂明的纤巧细腻。他曾歪曲⼈的形象并讥笑有关⽐例的古典准则,他也曾拒绝对美要有先⼊为主的理想。但这都⽆关紧要,因为他毕竟⼀直
在重新采⽤具有明显的再现物象价值的画法,况且这些画法⼜是运⽤到从古典⾓度考虑形体的和谐平衡的构图结构之中的。
毕加索在从事这种“雕塑式”的描绘物象的绘画同时,⽤更长时间进⾏⽴体主义的创作。在这⽅⾯,⾊彩重⼜在明亮部分的光彩夺⽬中闪烁出光辉,⽽明亮部分在⾊彩总体中⼜掺有庄严肃穆的⾊调。此外,在这些年间,⼈们⽐过去任何时候都花更多的时间在谈论“重新建⽴新秩序”的问题;同时也⽐过去任何时候都更表⽰需要重新整理战前疯狂创新的经验成果,需要为⽴体主义危机出新的出路。
毕加索的答复
1925年,毕加索终于在以具有激烈的论战性和浓厚的⾰新⾊彩的巨幅绘画《三个舞蹈者》对这种退化局⾯作出了答复。当然,这是⽴体派写实的复苏,是按照艺术家对现实的设想来对现实进⾏思想上的塑造。但是,这幅作品却不像战前的作品那样具有明确的理性,它所表现的是感情的暴烈冲动以及内⼼的绝望挣扎。这三个虚幻的⼈影是⽀离破碎的,从种种视点多次显现,并且在同⼀时间内在不同距离显⽰其形象,这⼈影正是内⼼世界的戏剧性反映,⽽画家则把它表现在画布上。
《三个舞蹈者》
他在同⼀时期对超现实主义所作的探讨,也在思想的启发上作出了重⼤的贡献。这特别是由于他与艾
吕雅和布雷东交往甚密的关系;但这不过是⼀种相互关系,因为正是那些超现实主义画家,尤其是马克思·恩斯特和⽶罗,从毕加索的作品中获益匪浅。毕加索给那些超现实主义者上了⼀课绘画语⾔,作了重要的教导,教导他们如何依照脑海中对现实的想法来⾃由地运⽤造型⽅式:因为他意识到,已被掌握的现实只能是容纳内⼼世界的现实,⽽所有那些外在的、属于外界的东西则只能通过再现物象的办法来加以认识。
从这时起,他的作品就都变为“内⼼独⽩”的篇章了,这是他⾯对⽇常⽣活中最平常的事件,同样也是他⾯对⼈之所以活着的根本原因所产⽣的感情状态的既清醒⼜热情的分析(⼈的⼀⽣包括⽣与死、爱与性、暴⼒与同情)。在这激动的独⽩中,没有⼀点强调理智或象征情调。外在世界丧失了意义,以便让更隐秘的其他⽅⾯能显现出来,让⼈看到⾁眼所看不到、但内⼼中却能感到和看到的东西,它是所有的⼈都能理解的,但就艺术家来说,把它加以忠实地再现就似乎是徒劳之举了。艺术家宁可创造⼀个形体,尽管它与客体并不想像,却与艺术家本⾝的感情和他对该物体的想法和想像⼀致。
毕加索经历了三⼗年的创作和探讨,仔细考虑过表现绘画常规的⼀切可能性,在这之后终于
达到炉⽕纯青的地步,然⽽他只获得⼀个彻底的成就,即他认识到:没有什么最后的结果,也没有什么可以⼀劳永逸地加以认识和掌握的现实,⽽是每⼀次,为了要加以说明的每⼀件事情,都要作为⼀个永久的初学者,重新创造最能描绘他内⼼所见的那种形体并与之最相符合的语⾔,⽽他的内⼼所见
以是永远处于积极变动之中的。这种变动的积极犹如毕加索的思想,声势汹涌犹如毕加索的激情,流动不息则如毕加索⾎管中的鲜⾎;这位艺术家是⾃然界的⼀⽀⼒量,画布、画笔就是他的⾏动⼯具,绘画则是记录他创造性⽣命⼒的⽂献。
作为⼀个⼈道主义者,毕加索在维护⼈类正义与和平进步事业⽅⾯,⽤他的艺术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因⽽获得了西班⽛⼈民和全世界⼈民的尊敬。他本来不⼤关⼼政治。在西班⽛内战时期,佛朗哥政权倒向法西斯,迫使画家站到共和国⼀边,并欣然接受马德⾥共和政府的任命,担任普拉多博物馆的馆长。这时他虽⾝在巴黎,仍⼗分关⼼⾃⼰祖国的命运。他准备拿出部分藏画予以出售,向共和国提供40万法郎的捐款。1937年1⽉,他创作了⼀套连续性版画《佛朗哥的幻梦与谎⾔》,并⾃⼰附上诗作。此时,毕加索接受西班⽛共和国的委托,为次年春季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馆作装饰画。当他正在酝酿题材时,是年4⽉26 ⽇发⽣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这⼀罪⾏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镇上的⽆辜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在创作的头⼏天⾥,他共画了25幅草图,⾄最后完成,画⾯已⾼达349.3厘⽶,长776.6厘⽶,刚好撑满他的⼀个⼤画室。毕加索采⽤了多种风格与⼿法,以半写实的、⽴体主义的、寓意的和象征的形象,把复杂的法西斯暴⾏的场⾯揭露出来。尽管是⼀些⼏何形⼈物,⼴⽤线条,寓意复杂,但观众都能领会。其强烈的感⼈之处不亚于⼀幅写实的⼒作。在最右侧,⼀个⼥⼈⾼举双⼿,显然她是从⼀座
着⽕的房⼦上跌下来。另⼀妇⼥向画⾯中央奔跑,惊恐与狂怒布于全⾝;左边有⼀母亲,她⼿托被炸死的婴⼉,在啼哭呼号。右⾓⼀妇⼈的头从窗户⾥探出,她举着⼀盏油灯,向前平举,象征揭露,她把这⼀切展⽰在光照之下,让世⼈看个分晓。在画⾯的中央,⾼处有⼀眼睛似的灯光,可是眼睛的瞳仁却是个灯炮。地上倒卧着战⼠们残缺的肢体。断臂上还握着被折断了的剑。剑旁有⼀朵鲜花,这可能是对英雄的哀悼。靠中央上⽅,有⼀因受伤⽽嘶鸣着的马头,它张裂着⼝,由于爆炸声⽽受到惊吓。有⼏枝箭⾃上落下,刺在痛苦地挣扎着的动物和⼈⾝上。靠左侧上⽅,有⼀眼睛已移位了的⽜头,形象⼗分狰狞。⼈们从毕加索过去的画上常出现⽜头这⼀事实来分析,认为它可能象征邪恶。
毕加索采⽤分解⽴体构成法,仅⽤⿊、⽩、灰三⾊来画成。调⼦阴郁,情景恐怖,全画充满着悲剧⽓氛。这是画家对战争暴⾏的控诉,对⼈类灾难的同情。所有形象是超越时空的,并蕴含着愤懑的抗议声。当《格尔尼卡》公展以后,世界爱好和平的⼈民奔⾛相告,⼈们⾸先感到画家在严酷的政治现实⾯前所表现的觉醒。后来他在《法兰西⽂学报》上发表⽂章说:“你以为艺术家是什么,⼀个低能⼉?如果他是⼀个画家,那就只有⼀双眼睛;如果他是⼀个⾳乐家,只有⼀对⽿朵,⼀个诗⼈,只有⼀具⼼琴,⼀个拳击家,只有⼀⾝肌⾁吗?恰恰相反,艺术家同时也是⼀个政治⼈物。他会经常关⼼悲欢离合的灾情,并从各⽅⾯作出反应。他怎么能不关⼼别⼈,怎么能以⼀种逃避现实的冷漠态度⽽使你⾃⼰同你的那么丰富的⽣活隔离起来呢?不,绘画并不是为了装饰住宅⽽创作的,它是抵抗和打击敌⼈的⼀个武器。”这段话宣告了毕加索开始重视艺术的社会学意义。有⼈不理解他在这幅画中的隐晦含
义,问他那匹可怜的马和那头⽜是否代表着受难的⼈民和杀⼈的法西斯?他回答说:“那头公⽜不是法西斯,但它是残暴和⿊暗……马代表着⼈民……格尔尼卡壁画是象征的……寓意的。这就是我要⽤公⽜、马等形象的原因。这幅壁画要明确表达和解决⼀个问题,因⽽我运⽤了象征主义。”不过,毕加索对《格尔尼卡》⼀画的解释有时也不完全⼀致。在第⼀次展出时,他说画上所使⽤的象征性⼿法是“平凡”的东西,后来⼜补充说:“只有最⼴泛的平凡灌注着最强烈的情感时,⼀件伟⼤的、超越所有派别和种类的艺术作品才能诞⽣。”这后⼀句话,说出了他那“超越所有派别和种类”的意义。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也即在于此。《格尔尼卡》后来在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巡回展出,反响⼗分强烈。⾄本世纪40年代,经毕加索同意,借给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同时他向公众表⽰:⼀个重获民主和⾃由的西班⽛,当是这幅画的当然故乡。1981年初,此画按照毕加索⽣前的遗愿,终于回到了马德⾥普拉多博物馆。
《格尔尼卡》
《毕加索⾃画像》
《呐喊》
《⽣之欢乐》
《吻》
《吉他》
《男⼦帽⼦和⼩提琴》《三个艺术家》
迈图
《海边奔跑的两⼥⼈》
《浴⼥坐像》
《奥尔塔·德埃布罗的⼯⼚》《拿烟⽃的男孩》
《阅读/读书》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