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为引导和规范我国电动客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水平,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建设符合电动客车特点的整车、电池、电机、高压线束等系统的安全条件及测试评价标准体系的要求,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22年8月启动了本强标的立项和编制工作。2、主要工作过程
根据有关部门对电动客车安全标准制定工作的要求,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组织成立“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系统开展电动客车安全要求标准的制定工作。
(1)GB《电动客车安全要求》于2022年底完成立项(计划号20220968-Q-339),2022年12月29日在南充电动汽车整车标准工作组会议上组建了标准制定的核心工作组,启动了强标制定工作,并由起草组代表介绍了标准的背景、编制思路、以及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性关系。
(2)2022年2月-3月,基于已开始执行的《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工信部装[2022]377号,以下简称《条件》)的工作基础,工作组向电动客车行业主要企业、检测机构等16家单位征求《条件》的实施情况反馈与强制性国标制定建议。
(3)2022年4月18日,工作组在重庆组织召开标准制定讨论会,会议对《条件》制定情况进行了回顾,对收集到的《条件》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根据讨论结果,针对共性问题形成了专项征求意见表。
(4)2022年5月-6月,工作组根据重庆会议讨论结果向行业进行强标制定专项意见征求意见。
(5)2022年6月6日,在株洲召开工作组会议,会议对专项征求意见期间收集的反馈意见进行研究讨论。
(6)2022年6月-10月,工作组依据意见反馈情况和会议讨论结果进行标
准调整。
(7)2022年10月13日,在天津举行的电动汽车整车工作组第三届第七次工作会议上,对调整版本进行了通报,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稿草案。
(8)2022年1月16日,在天津召开电池安全标准讨论会议,对电池强标单体过充、电池包或系统热扩散、客车强标热失控等条款进行讨论、协调。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汽车蓄电池
1、编制原则
本标准编写符合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标准的制定考虑了相关标准、法规间的相互协调。
此条件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即要有先进性又要有成熟性,还要便于推广。对于不成熟的技术应作为后期的技术研究,待该项技术成熟时适时修订标准。
标准的技术内容确定要适合我国国情,标准的技术要求应明确,避免模糊的表述,尽可能提出定量的要求,并有相应的检验方法。2、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客车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M2、M3类电动客车,包括纯电动客车、混合动力电动客车。本标准不适用于燃料电池电动客车。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如下:2.1防水防尘性能
a)整车涉水试验条件参照GB/T18384.3-2022制定,为提高整车涉水能力,涉水深度要求提高到30cm,并对试验后绝缘电阻的要求做出明确的要求,提高了技术要求。
b)根据IEC(国际电工协会)的标准,工频情况下,人体无反应区在0.6mA以下,即通过人体的电流小于0.6mA时,人体是基本没有感觉的,而当人体通过大于0.6mA的电流时,会引起人体麻刺的感觉,为确保乘员安全和乘坐感受,需将泄露电流控制在0.6mA以下,按照电动客车一般600V的工作电压计算,将总绝缘阻值设置为需大于1MΩ。
c)对涉水风险较大的B级电压部件的防护等级做出明确要求,满足IP67的防水防尘等级要求,同时防护等级测试后满足总绝缘阻值大于1MΩ的要求。
2
d)增加整车耐浸泡防护要求,提高整车防水淹安全性能,50cm水深是依据中国典型城市最大降雨量平均值统计得出,24h防浸泡时间由积水排水时间与车辆救援时间综合得出。2.2防火性能
a)本标准在参考GB24407-2022《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和GB某某某某某《客车内饰材料的阻燃特性》等标准的基础上,对车辆B级电压部件使用的绝缘材料提出了阻燃等级要求,并对需测试对象做了细化明确。
b)对可充电储能系统安装舱体与乘客舱之间使用的材料提出了阻燃隔热的要求,目的是防止可充电储能系统起火后快速引燃乘客舱。阻燃要求参照阻燃性能要求最高的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制定。隔热材料导热系数根据行业水平及试验可靠验证得到。2.3可充电储能系统安全
a)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工作组对《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执行以来重庆、天津、襄阳、上海和长春等主要检测机构的热失控试验执行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热失控试验方法本身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同时自2022年1月1日《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执行近1年的时间里,我国电动客车发生的安全事故也得到了较好的遏制,因此,在电动客车强标中继续
保留热失控条款。
b)本标准在参考GB24407-2022《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和GB某某某某某《客车内饰材料的阻燃特性》等标准的基础上,对可充电储能系统内部材料提出了阻燃性能的要求,并对测试对象进行了细化分类。
c)针对需要引空调风的可充电储能系统舱体,需要配置烟雾控制装置,确保烟雾等有害气体不能进入乘客舱,保证乘客安全。
d)为满足整车防火及人员防触电要求,可充电储能系统在异常情况(如电气短路)下具有双重切断电源模式。
e)蓄电池包应具有内部压力泄压装置,防止在过充、过放等滥用情况下电池箱体发生过压爆炸,此数值结合行业水平及试验可靠验证得到。2.4控制系统安全
3
a)整车控制器只能根据驾驶员对油门,制动刹车的操作,确定整车控制系统的功率输出,同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应保证驾驶员的安全,故制动优先是整车控制优先级较高的逻辑。
b)车辆行驶过程中,需主动断B级高压电时,为保证车辆及乘员安全,动力转向系统在较高车速下或一定时间内应维持助力状态。2.5充电安全
a)为保证充电时人员和车辆安全,充电和充电插座或充电连接器正常插合之前不应带电。
b)为保证充电安全,车辆充电插座应具备过温保护功能要求。充电插座应符合GB/T18487.1-2022中9.1温度监测的要求。2.6车辆结构安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