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经济与资源环境科技经济导刊  2016.34期
豆志杰1  李时黎1  李  娜2
(1.长春大学管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2;2.长春大学财务处 吉林 长春 130022)
1 引言
吉林省煤炭消费依然高达能源消费总量的72.3%,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明显。近年来,由于探测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主要能源可开采储量逐渐下降,能源的生产和自给能力严重不足;能源外购难度受产量、价格和运输成本约束逐渐加大;能源的粗犷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日益加剧。关注区域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于缓解区域能源压力,增强吉林省经济发展后劲,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吉林省新能源分布广泛、种类齐全,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资源条件较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建设,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开发经验和管理模式。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类发电、成型燃料类能源、新能源类能源、沼气利用类能源等领域的开发已初见成效,区域新能源产业呈现出如下发展特点。
2.1政策导向日趋明朗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新能源在国际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承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0比2005减少40%-45%,吉林省作为一个资源大省,一次性能源短缺、二次性能源过剩、能源结构化不合理问题显著,在我国的节能减排规划承担着重要任务,“十二五”期间,新能源成为吉林省战略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吉林省已成立了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发展和技术研究,并出台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政策鼓励民营资本从事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补贴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等。近日出炉的《吉林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十三五”发展规划》对未来一段时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原则、保障措施等做了具体约定,吉林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地区政策的引导和规划下有序、健康地发展。
2.2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显著
(1)经济效益。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特别是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新能源的巨大产业价值逐步凸现。“十二五”期间,吉林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累计投资1700亿元,(其中,风电及装备制造业1200亿元,新能源利用及装备制造业200亿元,太阳能产业100亿元,水电业150亿元,地热能开发领域50亿元)。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产值353亿元,实现利润38亿元,税金30亿元。
(2)社会和环境效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直接减少区域内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显著降
低单位GDP能耗,对于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和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具有重大影响,环境效益显著;作为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在带动区域就业、培养绿生活方式等方面还具有突出的社会效益。2015年,吉林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年利用量达到1267.6万吨标准煤,SO
2
年排放量约减少142万吨,氮氧化物年排放量减少约83万吨, CO
2
年排放量减少约3296万吨,烟尘年排放量减少约1297万吨;累计创造就业岗位50万个。
2.3建立区域产业联盟成为发展亮点
新能源产品的生产制造是其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民营企业一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生产制造的主要生力军;国有企业则大多负责终端的应用,打造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联合和产业联盟是促进区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 吉林省在这方面做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如,与广东明阳集团、华仪电气集团、三—电气集团、中国兵装集团等合作建成了大型的风电设备基地;与兵器装备机械集团合作成立了天威绿新能源产业园,主攻光伏产业建设;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汇聚了一汽集团、吉林大学、长春锂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23家科研、生产单位,代表了吉林省研发和生产新能源
汽车的最高水平。
3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新能源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完善的政策体系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吉林省虽然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和地方性政策法规,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配套的优惠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相关配套性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依然漫长,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也诚待加强;此外,吉林省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规划、发展所需的专项资金安排、发展的项目审批等领域依然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政出多门现象导致很多政策实施效果堪忧。
3.2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很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能力依然不足,缺乏技术研究支持平台,研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除了风能风力发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技术性优势积累之外,其他的大多数新能源技术依赖国外引进,很多新能源领域走上了复制型产业发展道路。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频频受阻。技术创新性是吉林省十三五规划以及中长期内需要重点培育的发展要素。
3.3缺乏龙头企业强势拉动
吉林省的新能源专营企业大多处于成长初期,单体规模和实力偏小;兼营厂家的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缺乏市场号召力;由于缺乏自主核心技术,高端产品少,产业影响力、辐射作用和产业集聚度低,中兵集团新能源、华能白城洮北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布局虽初见形态,但尚未形成显著的产业集效应;吉林省新能源产业既
摘  要:吉林省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在宏观政策指引下新能源产业的经济、
社会效益显著,联盟发展态势初现。但在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技术体系、人才队伍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
多问题,需要通过新能源政策体系设计与监管、新能源技术研发、新能源产业专门人才培养、新能源龙
头企业培育等方式全面优化区域新能源产业体系。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政策体系;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D922.6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6-1995(2016)34-0102-02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吉林省畜禽养殖环境系统承载力及预警研究”(20140418068FG);
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政府激励性管制问题研究”(吉教科文合字 〔2014〕第272号);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文明视角下吉林省畜禽养殖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2016B117)。
作者简介:豆志杰(1981-),女,吉林榆树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可持续发展。
- 102 -
科技经济与资源环境科技经济导刊  2016.34期
没有龙头企业的“强势”辐射带动,又没有骨干企业的整体支撑,尚无一家企业进入全国20强。
3.4人才匮乏问题日益突出
新能源领域的人才匮乏问题原因众多,新能源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大批次的、成熟的、高级专门人才;项目运行、维护过程中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和质量也不断提高;但是新能源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则需要较长时间,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的时滞性使得吉林省新能源产业人才培训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需要,高等院校新能源专业的设置也滞后于市场需求,这使得新能源产业专业人员匮乏的局面异常严重。
4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
4.1加强新能源政策体系设计与监管
政策体系的设计是保障新能源产业健康的关键,要在落实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同时,积极制定适于吉林省的地方性规章和制度;坚持把吉林省新能源规划与国家新能源规划有机结合,将更多项目纳入国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十三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要建立严格的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行业监管制度,客观审视吉林省新能源产业成熟的产业链体系,针对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客观评价和合理投资避免新能源产业项目重复投资或过度投资。
4.2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促进新能源技术研发
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财政补贴,直接服务于新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能源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等领域;利用省级新能源财政专项资金对于产业示范和推广应用,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核心技术研发给予优先支持;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研究的技术和队伍资源,组建吉林省新能源技术研究机构,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东北电力大学、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为基础,建立风能、太阳能、新能源省级实验室,从事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的基础研究工作;鼓励企业建立风电、太阳能、新能源创新或研发中心,从事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的应用研究和系统集成工作。
4.3全面优化区域新能源产业体系
第一,集中采取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人才培育、推动上市等措施扶持主业突出、拥有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园区企业,大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第二,鼓励企业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入、管理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集聚优势资产,实现强强联合;第三,明确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培植“专、精、特、新”产品,形成一批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推动新能源产品集化;第四,建立可再生能源产业和行业组织,发挥协会在人才培训、技术咨询、信息交流、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作用,建成较健全的新能源产业服务体系。
4.4注重新能源产业专门人才开发与培养
首先,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育教学资源较好的理工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新能源相关专业,培养一批新能源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和技术研发人才,对于本省相关领域的专家、研究人员、掌握技术或工艺流程的工人及企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给予高度重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尽快适应省内新能源产业市场化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二,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通过采取高薪、技术入股等手段来吸引国际或外省新能源精英、海龟等人才的加入,营造良好的学术平台和科研氛围,构建高端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形成稳固的人才队伍;第三,积极支持吉林省高校和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办学,构建新能源企业的资格认证体制,建立可再生新能源的教学性实习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新能源领域的人才;第四,建立健全相关的人才培训体系和评价体系,完善新能源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质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培训市场化机制。
参考文献:
[1]蔡征超,郑林昌.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队伍现状分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4(1):50-54.
[2] 孙晓霞.吉林省能源战略与经济发展[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2):45-47.
[3] 金菲.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4] 马云泽,张倩.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2-115.
[5] 冉丹,高崴.吉林省新能源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7):27-30.
(上接P104)年相比,2015年总雨量增加了2.3%,酸雨发生频率上升了7.4个百分点,降水pH均值降低了0.09,酸雨pH均值增加了0.03;与“十一五”末期相比,酸雨发生频率降低了8.7个百分点,降水pH均值上升了0.2,酸雨pH均值降低了0.09。
表3  2010~2015
年扬州市区酸雨监测结果统计表
项 目
监  测  时  间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pH范围  4.09~8.36  4.12~8.04  4.08~8.463.51~7.84.11~7.68  4.06~8.17
降水pH均
5.09  5.18  5.11  5.11  5.38  5.29
酸雨频率
(%)
32.932.221.229.416.824.2
酸雨pH均
4.69  4.71  4.58  4.55  4.63  4.60
图3 “十二五”期间扬州市区酸雨频率变化分析
3.2硝酸和硫酸对降水酸度的贡献率分析
通过“十二五”期间降水的化学组分分析,降水中
硫酸根和硝酸根的当量浓度比呈下降趋势,说明硫酸根
的致酸作用逐年弱化,而硝酸根的致酸作用逐年上升。
由于减排效果的逐渐显现,二氧化硫浓度持续下降,同
时,随着城市发展,机动车总量的迅速增长,氮氧化物
浓度出现上升趋势,城市空气污染正在逐步由燃煤型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煤烟、交通混合型转化,随着氮氧化物对酸雨的影响逐
渐增强,酸雨类型正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
图4  “十二五”期间扬州市区降水硫酸根和硝酸根的当量浓度比变化
参考文献:
[1]张新民,柴发合,王淑兰,等.中国酸雨研究现状[J].
环境科学研究,2010,23(5):527-532.
[2]惠学香.扬州地区酸雨现状及成因分析[J].环境监控
与预警,2013,5(1):43-46.
[3]蒲维维, 张小玲,徐敬,等.北京地区酸雨特征及影响
因素[J].应用气象学报,2010,21(4):464-472.
[4]中国气象局.酸雨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Z).
- 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