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智库
THINK TANK
近年来,随着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广泛关注,世界各国为了遏制气候问题不断恶化,低碳经济、绿发展等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不可抵挡的趋势。2020年,我国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即“双碳”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绿低碳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涉及产业门类多、范围广,其基本特征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能耗少、污染少、碳排放量小。近年来,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碳”工作,加快发展绿低碳产业,探索形成生态优先、绿发展的路径模式,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起到攻坚、突破、示范效应。
“双碳”目标下
济南绿低碳产业发展策略
常颖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济南加快发展
长期以来,济南产业基础稳固,在工业领域曾创下了70多项全国第一, 已构建起门类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国工业门类最多的城市之一;济南着力推进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形成了“五大高端装备基地、九个特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拥有国家级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和车辆制造业、数控技术、电力设备等资源优势产业集,培育了中国重汽、济南二机床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在“双碳”目标下,济南推进产业绿低碳发展的意义重大。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
要求。绿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济南工业门类齐全,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坚定不移推进绿发展,是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自觉行动。绿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加快发展绿低碳产业,已成为推动绿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
建设现代化强省会的现实需要。站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济南市提出了“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的目标,其中三个具体目标——加快建设动能充沛、实力跃升的现代化强省会,加快建设创新涌动、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强省会,加快建设
绿低碳、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强省会,都与绿发展直接相关。产业必须“减碳”,发展才能“增绿”,要实现强省会建设目标,必须加快发展绿低碳产业。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工业强则济南强,工业弱则济南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2020年以来,济南大力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现实路径中,着力构建绿低碳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国内外的成功实践也一再证明要实现“工业强市”目标,产业发展必须走绿化、低碳化道路。
济南绿低碳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济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动绿低碳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提升产业规模,夯实绿科技资源优势,绿低碳产业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济南市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确立了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新材料这四大主导产业,以及一批像超级计算、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四新”经济占比达37.7%,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60%。推动钢铁、化工、电力等行业绿化改造,落后产能加速退出,创建省级及以上绿工厂18家。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济南绿低碳经济规模持续壮大,逐步构建了以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生态环境、绿服务和绿新兴产业发展为主的“4+X”绿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了智能装备制造、生态环保、绿建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链,示范带动绿低碳产业整体发展。当前,四大主导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生态环保产业营收达到980亿元。
科技创新资源日益强大。省会资源是济南最大的科技创新优势。济南的科研创新力量强大,在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方面,有全国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试验室3个,省重点实验室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方面,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480家,工程实验室达410家;在企业孵化平台方面,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35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84家;在新型研发机构方面,拥有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5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13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突破47万人。
低碳产业集优势不突出。济南新型低碳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培育形成或引进了部分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比如风电行业的金雷科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比亚迪、高端新材料行业的圣泉集团等,但是在绿低碳领域培育形成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不足,存在绿产业集、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链式集规模化发展程度不够高等问题。
DOI:10.16625/jki.51-1752/f.2024.02.010
专家智库THINK TANK
以重汽集团为例,其配套产品的供应商有2600多家,山东省内配套企业占35%,其中济南本地供应商仅占13%,存在本地配套率较低,绿化、低碳化、智能化等高端产品比较欠缺等问题,人工智能与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融合度需进一步提高,产业链协同发展效应偏弱。
低碳产业布局存在短板弱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绿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不足。当前,各地均在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成为各地竞相布局争抢的赛道,同时也是国际资本关注的焦点,和国内部分城市相比,济南在这些产业赛道的布局上稍显不足。二是对未来产业布局力度不足。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较慢,尚未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条。比如,对未来前景极其广阔的绿循环产业、节能节水环保产业,以及绿金融业、低碳服务业、无人驾驶、元宇宙等产业没有进行前瞻性布局。
产业节能降耗任务重。虽然“十三五”期间济南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35.8%,但根据《济南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到2025年济南市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4400万吨标准煤以内。当前济南六大重点行业中,高耗能行业始终占据两席,黑金属延压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合计占比均超过20%,可以说,节能降耗任重道远。
科技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济南在科技创新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总体实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总的来看,有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研发投入不足。据统计,2021年济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2.4%,同期北京6.44%、深圳5.46%、西安5.05%、上海4.17%、苏州3.76%,差距较大。二是研发成果的转化率偏低。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离不开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目前,济南大量的科技成果是在本地研发孵化,但最终很多都跑到外地转化,成了“墙里开花墙外香”。《中国新一线城市创新力报告(2021)》公布了19个“中国最具创新力的新一线城市”,青岛位列12,济南没有入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济南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加快济南绿低碳
近年来,济南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大力推动“工业强市”建设,着力推进绿发展并专门出台发展规划,明确了低碳产业发展的方向。要结合“工业强市”建设和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以及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全面把握当前与未来、存量与增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推进济南绿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立足当前,坚持“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并举。一方面要“育新”,做大增量,培育绿发展新动能。要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丰富产业门类、打造产业集上狠下功夫,全力做大低碳产业规模。
一是求“全”,在丰富和完善产业门类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多点开花。绿低碳产业多为新兴产业,发展时间短,但门类众多,细分行业更是数量庞大。相比较传统行业,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和障碍并非难以
跨越,这就为后来者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对济南来说,应梳理形成空白产业门类清单,在招商引资或培育本地企业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招引或培育符合清单产业门类中的企业,先做到“从无到有”,
再做到“从有到强”,最终实现全面开花。
二是抓“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上下功夫,全力实现重点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关国家未来,事关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全力以赴加快培育发展。要结合济南产业基础和实际,以建设“工业强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打造数字先锋城市、中国智慧名城为抓手,以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为着力点,抢抓机遇,积极培育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大力提升支柱
产业竞争力,推动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主导产业进入全国领先行列;要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氢能、量子信息、石墨烯、空天装备等具备一定基础或先发优势的产业;要加快招引培育清洁能源、能源互联网、新型储能、节能环保、区块链、物联网、信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产业。
三是带“面”,在打造产业集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协同效应。结合发展实际,加快推进产业差异化布局和集化发展。围绕济南城市发展新“十字方针”,各区县依托优势资源,优化完善低碳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努力培育特产业。主城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产业为主,重点培育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主导产业集;以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为核心,协同济阳、商河重点布局培育氢能源、石
墨烯、节水环保、新材料、绿建筑、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以长清、平阴为主体,重点培育节能环保、医药食品、绿建材、绿农业等产业集;以章丘、莱芜、钢城为主体,重点培育精品钢、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集,推动低碳产业集聚发展。
另一方面要“调旧”,优化存量,推动产业绿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不等同于落后,传统制造业也不等同于旧动能。通过实施技改工作,老树也能发新芽。要切实消除对传统制造业的“陈旧论”“低效论”“低端论”等误解认知,大力实施存量升级策略,以产业绿化为重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工业绿转型。淘汰高碳低效产能,推动产业绿升级。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制造智能化水平和供应链协同效应,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动农业绿发展。发展绿高质高效农业产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农产品品牌引领等绿转型。
着眼长远,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抢占绿低碳产业发展制高点。一般来说,未来产业具有低碳性特征,属于绿低碳产业范畴,高度契合国家“双碳”战略需要。2022年以来,上海印发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并重点布局培育智能计算、6G技术、量子科技、空天利用、高端膜材料、新型储能等一系列最前沿的科创技术。深圳出台专项行动计划,重点布局细胞与基因、合成生物、区块链、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结合济南本地实际和发展条
件,应聚焦新旧动能转换起步
区建设,谋划发展一批未来产
业,围绕6G、无人驾驶、智
能仿生、空天信息等领域超前
布局,强化未来产业发展顶层
设计。
专家智库THINK TANK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空间技术等重点技术领域。由此可见,未来产业已成为各地争相布局的重点。
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景如此广阔,只有超前布局,才有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结合济南本地实际和发展条件,应聚焦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谋划发展一批未来产业,围绕6G、无人驾驶、智能仿生、空天信息等领域超前布局,强化未来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以绿发展为导向,积极推进能源技术变革,大力发展光电信息材料、氢能源、绿建筑,引育一批具有发展潜质的企业,转化一批科技成果项目,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围绕光电信息材料、绿建筑、氢能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生态圈基本形成。
另外,济南应着眼未来,大力培育发展低碳服务业,重点是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在全球“双碳”背景下,碳排放权事关国际竞争格局,将深刻影响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重要性不言而喻。济南应首先积极申报地方碳交易权市场,逐步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择机申报作为全国碳交易权市场登记中心城市,力争在碳交易权市场建设方面争取主动、占得先机、走在前列。
力求长效,加快构建推动绿低碳产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一是加强绿低碳技术创新。一方面,要重视和激励绿低碳方面的技术攻关和研发工作,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低碳技术创新攻关,布局一批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科技攻关项目。另一方面,要注重推动绿低碳创新成果市场化运用和转化,营造绿低碳技术市场转化良好环境,打通技术交易渠
道,全方位做好服务工作。
二是加强低碳企业培育。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加快培育优势骨干企业,支持中国重汽、浪潮集团、莱钢、泰钢、齐鲁制药等龙头企业继续巩固领先优势和市场地位,不断扩大企业绿低碳发展的影响效应,引领绿生产新风尚。积极培育处于产业链供应链核心节点的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壮大独角兽、瞪羚企业后备库。
三是加强人才支撑。人才是企业创新、产业发展的关键。要高度重视人才招引和培养,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引进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倡导“工匠
精神”,鼓励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打造培训基地,大力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加强企业家培训,着力培育具有绿理念、国际格局、战略思维的泉城特企业家队伍。
四是加强绿发展政策保障。通过加快构筑高质量产业体系、建设融合型产业社区、营造特化产业生态、打造超一流营商环境、健全制度化实施保障,抢抓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绿低碳高质量发展。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提高支持绿低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比例;完善绿交易市场机制,健全用能权、用水权等交易,加强碳排放权交易服务市场建设;完善GEP(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D
【本文系2023年度中共济南市委党校(行政学院)计划科研项目“‘双碳’目标下济南绿转型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常颖系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