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中国
作者:赵志辉
来源:《美国研究》2002年第02期
        〔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罗斯福总统从他的外交理念和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又基于他对中国的深刻认识,提出了中国大国地位的思想;但罗斯福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革命的性质,他的蒋介石观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严重的损害;他对共产党的认识虽然比较客观,但意识形态的隔阂使他放弃了对共产党的承认和支持。罗斯福的中国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关键词:美国历史/罗斯福/中国情结/大国地位/蒋介石/共产党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中美两国关系史上唯一的战略结盟时期,而作为当时美国外交最高决策人的罗斯福总统,不仅其家族与中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且连任四届总统、长达13年之久的执政也使他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对华思想。本文对罗斯福的中国观的探讨,希望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战时美国的对华政策。
       
        一 罗斯福的中国情结
       
        罗斯福在执政时期,屡次提到他的家族与中国的关系。许多美国史家在分析罗斯福的对华政策时,也都强调这一点。那么,罗斯福与中国到底有怎样的特殊关系?它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罗斯福的外祖父沃伦·德拉诺是一位商人,在1857年美国经济危机中损失惨重。为了发财,他来到中国做和茶叶生意,达五年之久,获利甚丰。其间,沃伦·德拉诺又将全家带到香港,罗斯福的母亲萨拉·德拉诺因此在中国居住两年,后因回国读书离开中国。①德拉诺家族在中国的经商史在罗斯福的脑海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他孩提时代的家中,摆满了从中国带回的纪念品,他对外公的在华贸易经历和母亲在香港度过的一段少女生活颇感兴趣,也因而对中国产生良好的印象。担任总统后,无论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他总情不自禁地谈起他的外公、母亲与中国的关系,也谈及他对中国的情感。正如埃利奥特·罗斯福在其回忆录中写道:“父亲一向对中国人民怀有崇高的敬意,并且对他们的问题和开发他们潜在资源的可能性有浓厚的兴趣。”②
        罗斯福的中国情结的确时常反映在他的对华政策上,有两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一次是在1933年1月9日,罗斯福还未上任,就约见了当时的国务卿史汀生,表示他支持“不承认主义”的对日政策。罗斯福的顾问如莫利、特格韦尔对他的做法大惑不解,问他为什么接受史汀生的远东政策,罗斯福则津津有味地谈论他的外祖父同中国做生意的故事,然后说:“我总是深深地同情中国人,你们怎么能期望我不同意史汀生的对日政策呢?”③只是由于当时美国国内外各种因素的掣肘,罗斯福在援华制日政策上不可能走得很远。另一次是在开罗会议期间,当史迪威问起他的对华政策时,罗斯福又大谈其外祖父从前在中国经商的老话:“不错,我们早已和中国交了多年的朋友,你们知道,我也有一段与中国有关的历史。我祖父到过那里……他赚了100万美元……”。满腔怒火的史迪威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老天爷,他真是糟糕透顶,我们走出门的时候快要呕吐了。”④
        对罗斯福中国情结颇有微词的并非史迪威一人。许多人认为,罗斯福“在中国事务上感情用事、肤浅、不现实”。①英国外相艾登抱怨道:“我们有强烈的印象,认为只是由于他们对中国的感情,总统才力图引导他的人民承担国际责任”(指罗斯福主张建立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组织——笔者注)。②其实,罗斯福的中国情结并不是一种浅薄,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策略。他之所以“把那些早年的对中国所有事物的持久感情作为他对华政策的基础”,③除了
由于他的家族和中国的贸易关系,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
        首先,罗斯福通过宣称他对这个追溯到先辈们的话题有着长期亲身的了解,以确定自己对中国政策的垄断。④罗斯福总是派特使访华,在中美之间建立特殊的联系,而不是依靠国务院的官员。通过这种“特使外交”,罗斯福直接控制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从1938年到1945年他去世时为止,罗斯福先后派出大约十多个特使,充当他在中国的耳目,”⑤其中有些人对罗斯福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次,更重要的是,罗斯福的中国情结源于他对中国的深刻认识。
        (1)他认识到中国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且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伟大民族,它“既不会侵略,也不会成为帝国主义”。⑥1941年3月14日,罗斯福与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会谈时指出:“有数千年悠久文化的中国,日本是不可能加以统治的。”⑦他希望中国逐步走向民族独立,建立一个“新中国”⑧
        (2)罗斯福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历史已发展到一个转折的关头。尽管中国当时还很贫穷和落后,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即将到来。许多人对他这种“浪漫的中国幻
想”不可思议,但他对此仍矢志不渝。在公开的外交场合,他多次强调:就人口而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就领土而言,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虽然它因长期的治理不当而蒙受了挫折,目前的地位软弱,但这个拥有五亿勤劳人民的古老大国注定要成为远东的强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作出贡献。①
        (3)在对华政策上,罗斯福认为,时代的发展要求美国应该重新定位它的对华关系。就像他对副国务卿韦尔斯所说的:殖民帝国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为了自身的安全,西方世界必须抛弃亚洲人是劣等民族的看法。平等地对待中国是防止未来东西方之间产生根本对立的最好办法。”②1943年,罗斯福不仅签署了《中美新约》,而且敦促国会废除歧视中国的“法案”。此外,他还在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上多次要求丘吉尔将香港归还给中国,因为“那里的居民90%以上是中国人,加之又十分靠近广州。”③
        当然,探讨罗斯福的中国情结的同时,并不影响对其中国政策作全面的评价。尽管罗斯福总统对中国表示同情,但他的对华政策无疑要服从于美国的国家利益。1934年,罗斯福为了缓和美国的金融危机,采取提高银价、收购白银的政策,这使实行银本位的中国深受其害。尽管中国政府一再抗议,并提出交涉,罗斯福却丝毫不为所动,他宣布这个问题是“中国
自己的事,并非我们的事。他们如果愿意,尽可制止白银外流,而我们不能只因为中国人不能保护自己就改变我们的政策。”④在整个30年代,尽管他不时侈谈对中国的感情,但他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对中国的命运并不关心,认定美国在华利益微不足道,他不愿承认日本霸占中国会危及美国的利益。⑤
       
        二 罗斯福的中国大国地位思想
       
        罗斯福的对华政策有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军事战略,即联合中国对日作战;二是他的政治战略,就是承认和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因此,扶植中国的大国地位是罗斯福对华思想的重要方面。具体地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①
        首先,罗斯福相信,通过抗战,中国在战时和战后将成为一个军事大国。他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是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加上美国现代化的武器和装备,便可造就一支所向无敌的战斗力量,在击败日本法西斯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回答英国首相
丘吉尔对中国抗战力量质疑时,罗斯福说:中国有五亿人民,如果这样众多的人口能像日本在前一世纪里那样蓬勃发展起来,并且取得现代化武器,那时候会怎样呢?②
        依照罗斯福的对华军事思想,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不仅是战时的需要,也是维持战后亚洲和平与安全的需要。由于中国在对日作战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援助下,中国将不仅为反日本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也将因此崛起为一个军事强国,成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屏障。美国曾设想在中国的领土上建立强大的反苏军事基地。开罗会议前夕,罗斯福和美国军方就曾建议蒋介石讨论借助租借法案为中国训练和装备90个师的问题。据美国史书披露,此举是希望“在远东建立一支能够在西伯利亚与红军对抗的强大军队。”③可见,中国的军事崛起是罗斯福中国大国地位思想的重要基础。
        其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罗斯福在政治上一直积极支持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①具体表现为:
        第一,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罗斯福认为,中国将取代日本,作为战后东亚的主要大国。因为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必将崩溃,“日本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失去作为一个东方大国的资格,唯一真正的东方大国就是中国了……因而,如果要确保远东稳定的话,任何
安排都应以中国为中心来进行。”②他说:“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与繁荣的适当作用。”他认为,中国应同美、英、苏三大国一道,共同承担维持国际社会和平的职责,尤其在亚洲,发挥其特殊的领导作用。
        第二,罗斯福认为,中国将是战后的主要托管国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冲击了亚洲的殖民体系。在讨论殖民地的未来时,罗斯福评论道:“白人国家不能再指望长期占领这些殖民地”,但是既然他们还没有准备自治,那么最好建立国际托管制,由中美英苏四大国共同管理。④在战后亚洲,面对摆脱宗主国统治的殖民地托管问题,美国需要一个强大、友好的中国帮助它,中国将是联合国在亚洲的重要托管国。
        罗斯福的中国大国地位观集中体现了他的国际关系理念——集体安全的思想,这是威尔逊自由国际主义政治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其核心是成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集体安全而非结盟、以和谐而非均势为基础建立国际合作秩序。与威尔逊国际联盟不同的是,罗斯福倡导的联合国是以“警察委员会”作为支柱,他设想把世界划分为几个地区,每个地区都有一个或几个大国维持秩序,这些大国在本地区具有特殊的权利和责任。然而,罗斯福主张各个地区都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这样从全球来看又是一个门户开放的世界。罗斯福认为,美、
苏、英、中四个国家可以担当大国的角,美国主宰西半球,英国管理西欧,并托管其前殖民地,苏联维护东欧及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中国在亚洲,尤其在远东地区发挥作用,而有关全球性的和平和安全问题,四大国将共同协商解决,这就是罗斯福的“四警”制思想。
福特中国        罗斯福的中国大国地位思想表明:中国是实现罗斯福的战后世界集体安全的主要国家之一,美国扶植中国的大国地位,并成为战后“四警”中的一员,正是这个集体安全计划的一部分。
        罗斯福关于中国大国地位的构想并非是为了中国的崛起,它不仅体现了罗斯福的外交理念,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首先,罗斯福的中国大国地位思想符合美国的政治利益。尽管罗斯福不断地强调大国合作,但他现实地意识到美国和其他国家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因此,他极力拉拢与美国矛盾较少的中国合作,以保证在与英、苏的对抗中占上风。中国不仅可以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成为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的力量,而且将阻止苏联势力在远东的渗透。在坚持中国成为大国理事会的成员时,罗斯福总统对艾登说:“当我们与俄国发生严重的政策冲突时,中国将毫无疑问地站在我们一边。”①在对英关系上,中美两国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就是瓦解大英帝国的殖
民体系。因此,中国是大国政治中的重要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