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国家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在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和人们利益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面临诸多挑战,充分认清这些挑战的危害性对于增强高举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各种思潮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将自己的政治思想确立为主流意识形态,并使其承担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凝聚、动员社会力量和约束社会成员的功能。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往往是一波接一波、轮番登场,企图混淆人们的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一)贻害无穷的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思潮,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占据英美等国主流经济学地位。新自由主义流派众多,理论来源各有不同,其主张概况起来有以下四点:在经济领域,主张纯粹市场竞争,反对政府干预;在政治领域,崇尚绝对自由,反对国家权威;在社会领域,追求社会不平等,贬低工人阶级地位,破坏社会团结和社区精神,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社会不稳定状态;在价值领域,新自由主义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反对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引导、教育青少年。[1]新自由主义是披着理论外衣的垄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控制、掠夺世界的工具,过度的私有化不仅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差距和两极分化,而且会导致生产和交易的盲目和无序竞争。
(二)虚假伪善的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盛行的一种资本主义改良主义思潮。它是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和社会党国际思想体系的总称,由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右翼发展而来。它在意识形态上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反对指导思想一元化;在政治上,主张多党制,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刘洋,王占国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江苏南京210045)
[摘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西化”“分化”我们的图谋。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意识形态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产生新的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
传播手段受到制约。我们要高度重视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并有效应对。
[关键词]意识形态;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274(2014)03—0075—04
[作者简介]刘洋,男,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占国,男,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军队管理。
共产党的领导;在经济上,主张建立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反对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社会主义是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否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否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是否坚持共产主义奋斗目标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民主社会主义虽然也自称是“社会主义”的实践,但它否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实质上只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改良,中国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最终结果就是实现全盘西化。
(三)迷惑人心的“普世价值”(“超越一切”的“普世价值”)
所谓“普世价值”,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全人类普遍适用、普遍认同、普遍追求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而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则专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模式。它主张“民主、自由、
人权、博爱”,强调民主、自由、平等的超阶级性、超国家性、超时空性,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然而现实中的自由、民主、人权,从来都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而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念和实践,其内涵、本质以及实践路径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因国而异。西方国家将其所奉行的价值观大肆鼓吹为世界通用的“普世价值”,无非是想混淆视听,模糊资本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区别,最终用西方价值观念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别有用心的“宪政”民主
“宪政”一词,从本意上来讲是遵从宪法、依法治国。但西方所推行的宪政,不过是其极力外输的一种意识形态。中国宪政思潮的兴起是由具有美国情报机构背景的福特基金会所一手扶起的。“宪政”民主,主要包括多党竞选、轮流执政,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司法独立、违宪审查,军队非党化、国家化等制度性内涵,其本质上是以资产阶级宪法为基础的资产阶级专政制度的法治化,要害在于把党的领导和法律实施对立起来,以西方宪政民主否定党的领导、取消人民民主,实质是要否定我国宪法及其确立的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和原则,最终用代替中国的国家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五)颠倒黑白的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不加分析地盲目否定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理想追求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潮,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告别革命论”的提出为标志在我国泛起,其具体表现有以下五个方
面:颂扬改良,否定革命的历史进步性;轻蔑黄土文明、颂扬海洋文明的普世价值;颂扬侵略有功,否定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救亡斗争;颂扬旧中国,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集中攻击、诬蔑、抹黑党的领导人。[2]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党史国史,把党史国史描绘成一部罪恶史、权斗史、阴谋史,否定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贬损革命前辈,诋毁党的领袖,甚至不惜编造事实,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其目的就是要搞乱人们的历史认知,进而从根本上否定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否定宪法确立的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发展成果。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受到挑战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具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以及社会阶层分化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依存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受到根本性挑战。
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受到挑战。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看来,公有制是马克思主义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更具根本性,更加符合中国国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社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形成了新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结构。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便趁势而起,大肆鼓吹资本私有化,污蔑公有制,广为散布和实际推进自由化、非调控化和绝对市场化,企图改变
中国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完全西方模式的基本经济制度,彻底瓦解国家经济防卫能力,全面摧毁经济的竞争力,把中国变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
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所依托的阶级基础出现分层。阶层是指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因素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社会体。我国传统意义上的阶层划分,主要是以所从事的职业对人的身份进行界定。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大致可以分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传统的三大体被日益细分为十大社会阶层[3]。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原本单一的无产阶级不再是“铁板一块”。阶层分化的结果有利于社会过程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但依然出现不少问题:首先,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使得政府则越来越难以协调不同利益体的需要,所实施的政策很难实现对所有阶层的有效覆盖。其次,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增大造成的两极分化,使得不同阶层之间的对立意识越来越凸显,“仇富”与“嫌贫”的体意识在不断蔓延。再次,普遍的不平衡感为部分人的绝望感所取代。目前一些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二代”的话语表达,背后都可以看到强势阶层与弱势阶层之间激烈的利益冲突。[4]而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在意
识形态领域有所反应,使得对不同阶层意识形态的整合难度进一步增大。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力受到制约
传播是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凝聚力的关键环节,对扩大意识形态的影响有着重要作用。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传播过程中,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一)理论创新深度不够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宝贵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大批重大理论成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但是,在理论创新的深度方面,还存有一些不足。比如,在改革开放中我们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好的做法,没有及时从哲学、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形成具有中国特的哲学、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是依然停留在政治口号层面;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矛盾,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没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普遍性层面加以解读和有效的引导,这些不足之处,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没有用“中国话语”讲透“中国故事”。理论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中国问题”,必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造成影响。
(二)话语整合能力弱化
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和表达的载体,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必须注重话语整合能力建设。在过去,我国的意识形态是在以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在高度的计划体制下,人们面对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环境都比较单一,主流意识形态在舆论、媒体、宣传教育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而在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社会身份和利益诉求也日益分化和多样化,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意识形态原有的语言整合能力已渐渐丧失其整合功能,必须立足于话语创新构建新的话语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吸引力,恢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话语主导权。
福特中国(三)传播阵地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意识形态特别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阵地建设,一致认为“意识形态这个阵地丢了,社会主义阵地就会丧失。”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阵地。虽然对网络这一新的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投入了相当数量的资金、技术与人才,但是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网站还很少,即使有质量也不高,又没有专门的维护人员。还有的宣传网站,文本单一,内容陈旧过时,信息更新不及时,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网民的吸引力。此外,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等新兴事物更易受到青年网民青睐,如何利用好微博、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是我们必须及时解决的新课题。
四、大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是维护
民族利益、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的有力屏障。面对诸多挑战,我们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大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一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从二十世纪初期到如今,中国这一百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在苏东剧变、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时候,中国能够保持“风景这边独好”,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面对各种迷茫与困惑,我们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要敢于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做斗争,有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有效引领和抵卸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
二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是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体现了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全国人民遵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增强团结奋斗的凝聚力和感
召力;有利于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社会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稳定因素,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与主动权,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是要关注民情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众的根本利益。多年来的实践早已证明,我们的理论只有同生活保持紧密的血肉联系,只有时时关注和及时回答各种现实问题,做到倾听百姓心声、解决实际问题,它就能变的鲜活,变得生机勃勃,它就能为广大人民众所理解和接受,就会显现出强大的力量。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必须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基层,把更多的镜头对准基层,做到重心下移、接上地气,才有保障。只有通过民生问题的解决,保障好人民众的切身利益,才能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赢得广泛的民众支持。
参考文献:
[1]夏学銮.不能低估新自由主义对中国伤害[J].人民论坛,2012,(18):4.
[2]梁柱.详解历史虚无主义[EB/OL].2013-05-30 www.71/2013/0530/716515.shtml.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李善峰.用积极的社会政策破解“阶层固化”[EB/OL].www.qstheory/dj/dbs/201205/t20120516_ 1579
47.htm.
责任编辑:彭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