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2月23日 17:25 来源: 发改委网站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
注:此稿为金融界网站补发发改委网站2006年06月19日文章
编者按:中原城市不仅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而且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也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加快中原城市的发展,河南省有关方面组织编制了《中原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对城市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等进行了统筹规划。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原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现将中原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中原城市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区域土地面积为5.87万平方公里,占河南全省的35.1%;总人口4012.5万人,占全省的41%。2005年,区域实现生产总值5914.82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09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56.1%和62.5%;城镇化率达到3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
一、中原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中原城市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中原城市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及其他城市发展相互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现阶段中原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较弱、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
依据现实基础与发展要求,初步考虑,“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原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创新发展机制,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放大整体优势,增强竞争力、辐射力和发展活力,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将中原城市建成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形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带动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十一五”期间,中原城市的发展目标是:郑州市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九市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基本明晰,发展的整体合力明显增强;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等四大产业带初具雏型,培育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型核心区,奠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区域内任意两城市间两小时内通达的经济圈;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和谐城市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十一五”期间,区域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2%;按2005年价格计算,2010年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超过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中原汽车网24000元;产业结构调整为7.5:55. 5:37;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产业关联度的提高和城市空间的调整变化,目前中原城市向北部的鹤壁、安阳和西部的三门峡拓展趋势日益明显,周边省份相邻城市亦表现出融入的意愿。对此,应按照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要求,引导城市逐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聚集辐射效应。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原城市将努力形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
开放型城市体系,建成一批特鲜明、适宜居住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进一步凸显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主体作用;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文化竞争力显著提高,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富裕,普遍享受较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和卫生服务,社会更加和谐。2020年,预期区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5%,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二、三产业比重超过95%,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70%,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确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国城市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有效地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
二、中原城市空间发展布局
中原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包括城市体系、产业布局和核心区建设三个方面内容。
(一)构筑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
中原城市的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
2010年,预期郑州、洛阳两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400万人以上和260万人;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4市人口规模超过100万人,进入特大城市行列;许昌市人口规模超过80万人、漯河市超过60万人,进入大城市行列;人口规模超过20万人的中等城市达到11个,人口规模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31个。
2020年,预期郑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突破500万人,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洛阳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50-400万人;许昌、漯河两市也进入特大城市行列;济源、巩义、偃师3市进入大城市行列;城市体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与周边城市实现融合发展。
根据各市现有基础、发展态势以及在中原城市发展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提出了中原城市九市的功能定位,以促进各市合理分工、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协调发展。
——郑州市:河南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洛阳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副中心,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科研开发中心和职业培训基地,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
——开封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纺织、食品、化工和医药工业基地,郑州都市圈重要功能区。
——新乡市:中原城市高新技术产业、汽车零部件、轻纺和医药工业基地,职业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北部区域物流中心。
——许昌市:中原城市高新技术产业、轻纺、食品、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
——焦作市:国际山水旅游城市,中原城市能源、原材料、重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平顶山市:中国中部化工城,中原城市化工、能源、原材料、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
——漯河市:中国食品城,中原城市轻工业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南部区域物流中心。
——济源市: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城市,中原城市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与现有九市经济关联度较强的周边城市,特别是鹤壁、安阳、三门峡等市,要围绕中原城市总体发展目标,积极调整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与九市的融合发展,逐步融入中原城市。
中原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2010年02月23日 17:25 来源: 发改委网站 【字体:大 中 小】
(二)培育四大产业发展带
以重要的交通干线为纽带,以城市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和协作,积极推动优势产业向基地化方向发展,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化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园区化方向发展,通过产业基地化、集化和园区化发展,带动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外围空间形态的变化,努力培育形成四大产业发展带。
重点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按照整体规划、点轴结合、分层推进的思路,以郑州、洛
阳两市作为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高势能的辐射源,以开封、中牟等12个沿线城市(区)为节点,依托重要交通通道,在开封至义马之间长约300公里、310国道两侧宽约30公里范围内展开布局。重点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汽车、铝工业、煤化工、石油化工6大产业基地和中牟汽车零部件等14个工业园区及特产业集。
加快发展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该产业发展带规划以轻纺、高新技术、食品产业为主,依托重要交通通道,在新乡至漯河南北长约250公里、107国道两侧宽约30公里范围内展开布局。重点布局电子电器、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化纤纺织、电力装备、超硬材料、食品、造纸、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规划建设高新技术、食品、造纸、化纤纺织4大产业基地和新乡电池等12个特产业集。
发展壮大新-焦-济(南太行)产业发展带。该产业发展带规划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在新乡至济源东西长约120公里,省道309线和南太行旅游公路之间展开布局。重点规划建设煤炭、电力、铝工业、化工、汽车零部件、铅锌加工等6大产业基地和焦作奶业等9个工业园区及特产业集。
积极培育洛—平—漯产业发展带。该产业发展带规划以原材料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以洛
阳—南京高速公路、省道、焦枝线中段、孟宝铁路为依托,重点布局能源、煤化工、钢铁、盐化工、建材等产业。目前该产业发展带还比较薄弱,但从长远看,通过加快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聚集区建设,积极培育煤化工、盐化工、建材等产业集。
(三)率先建设形成核心区
“十一五”时期,重点依托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和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率先推动郑汴、郑洛、郑新、郑许之间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对接,加强巩义、偃师、新郑、长葛等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努力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产业集聚、城镇密集的“大十字”型基本构架,确立中原城市核心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轮廓。
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重点推进六个对接:一是突出城市特,推进功能对接。强化开封的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娱乐功能,加快郑州的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与开封衔接,实现郑汴两市功能互补。二是加快郑汴快速通道建设,推进城区对接。“十一五”末,在郑汴之间形成以两条高速公路、一条一级公路、一条城市道路以及陇海铁路为基本骨架的便利快捷的交通通道。适时规划建设郑州至开封的城市轻轨。三是促进郑州、开封相向发展,推进空间对接。加快郑东新区建设,适时向东拓展,支持中牟组团和开封杏花营组团加快发展,进
一步密切空间联系。四是统筹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对接。突破中牟规划限制,引导郑州的制造业、物流业等产业向东布局,支持开封新上工业、物流、高新技术等产业向西集中,逐步形成紧密相连的新兴产业带。五是率先推行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和金融、电信同城化,推进服务对接。六是加强两市间生态共建,推进生态对接。力争“十一五”末,在郑汴之间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