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涎三尺的德国镜头
1.Pentacon(潘太康),这是最物美价廉的东德镜头。
2.Carl Zeiss Jena(简称“CZJ”),是现在保有量最大,能出一流照片的镜头,东德品牌。
3.Meyer(梅耶),是出片特别细腻,高光层次保留得最好,彩清淡,很接近西德风格的一类镜头。
4.Contax(康泰时),被人们认为最纯正的西蔡司头,出片锐度高,彩纯正且有着很高的饱和度,焦外过渡自然,用料足,加工精,远胜日系镜头的产品。西德名品,日本也有制造,且量还很大。
5.Shneider(施耐德),带有传奇彩的镜头。常常被人们誉为“真水无香”,锐度相当高,最多的产品为M42口的,此外还加工QBM口与莱卡M口,调偏于真实还原一路,有着不可言说的妙味。
6.Rollei(禄莱),禄莱自己不生产镜头,蔡司为其设计出后来名赞天下的HFT镀膜(高保真镀膜)。
7.Voigtlander(福伦达),产地最为复杂。本来是西德名镜,因为市场策略失误,后来收归禄莱麾下,早期多为雷丁娜卡口,最近对焦距离变态地远,所以不太实用,但其成像品质一流,不在禄莱之下。
8.Leica(莱卡,或徕卡),顶机相机,顶机镜头,西德产品,世界顶级的标志。
9.ENNA,西德镜头,产量不多。
10.ISCO,西德镜头,据说是施耐德分厂,镜头产量不多。
11.ZF、ZA,是日本确善能打上了Carl Zeiss T*标志而专门为尼康与索尼相机加工的蔡司镜头。镜片结构与镀膜工艺不差,层次也好,但比照着康泰时还是差的是味道,且价格不低,当然还是远超纯日本产的尼康佳能一类的镜头的
12.斯坦海尔:一种怪异的品牌,但据说里面大量使用非环保的稀土元素加工镜片,因此出片的味道有相当特别的味道,但此头的镜片多数都有脱膜现象,不影响正常使用。
13.肖特:很有名的西德品牌。
德国镜头的最大特征——浓烈泛黄,但不是亮黄,颇似陈黄,很有中世纪的彩!仔细瞅瞅之下,却不似黄,而是由一层层绵延不绝的中间彩集合而成,层次的过渡致密无间,远看泛黄,近看或者放大就不觉得了。再就是浓郁之中的通透,所谓黑中有黑,白中有白,绝非那种死黑死白。
焦内锐但不是太锐,焦外柔但不是太柔,亮部泛黄介乎明黄与土黄之间
暗部泛紫比酱紫轻点的紫,由于亮部和暗部存在对比的偏情况
所以有一种像油画绘画技法的感觉,现场感强
拍彩时:彩有种克制的感觉。不过火,不张扬。成像细致。反差适中。
说到 油润。我想是成像细腻和明暗中的对比造成的。是对比度。不是反差。
成像耐看,厚重.彩和层次过镀自然,锐中有柔,柔中带锐,平衡感好,绝对不是傻锐和夸张的彩表现。
*********************************************************************
一.德头的体系
我们所说的德头,并不是现存的西德生产的镜头,包含的内容其实是很多的。如果从国籍上说,包含有历史上的民主德国(东德),联邦德国(西德),主要是这两个国家生产的镜头。但期间还有其它国家代工镜头,比如瑞士罗马尼亚等国家,一般也打上Carl Zeiss的标牌,所以也算是德头系列。此外,西蔡的禄莱系列后来主要生产基地转移到新加坡,所以新加坡也算是一个。而东德的潘太康的变焦镜头日本韩国也曾代工,这样两个国家的标志为Carl Zeiss或Pentacon的镜头也不能不算是德头。康泰时一直是西蔡的正宗,但康泰时就分为本国产与日本产两类,其标志是G或J,例如MMG,AEG就是德国原产的,而MMJ与AEJ就是日产的。当然德国的镜头制作技术也曾流传到前苏联去,但俄头毕竟与日头不同,但也德头的区别也相当大,所以对于俄头似乎还不适宜归到德头这个大类中来。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明晰的概念了。
德头系列所包含的国度大概有
东德
西德
罗马尼亚与瑞士等国家
新加坡
日本
韩国
二.德头的品牌
我们所知道的德国镜头的品牌有哪些?
1.Pentacon(潘太康),这是最物美价廉的德头,东德品牌。
2.Carl Zeiss Jena(简称“CZJ”),是现在保有量最大,但已经不再生产,将来最容易升值,且价格合理,能出一流照片的镜头,东德品牌。
3.Meyer(梅耶),是出片特别细腻,高光层次保留得最好,彩清淡,很接近西德风格的
一类镜头。东德早期名品,后来被Pentacon收购,早已停产,现在已经在涨价。
4.Contax(康泰时,或被译作康泰克斯),被人们认为最纯正的蔡司头,其实应该说是最纯正的西蔡头。镜头上打印着Carl Zeiss T*的标志,确实是西蔡正统,出片锐度高,彩纯正且有着很高的饱和度,焦外过渡自然,用料足,加工精,远胜日系镜头的产品。西德名品,日本也有制造,且量还很大。
5.Shneider(施耐德),带有传奇彩的镜头。常常被人们誉为“真水无香”,锐度相当高,最多的产品为M42口的,此外还加工QBM口与莱卡M口,调偏于真实还原一路,有着不可言说的妙味,但初学未必能真切体会得出。在做工上,只能超出康泰时而绝对不会在康泰时之下,是目前超值而日后升值可能最高的镜头。
6.Rollei(禄莱),原产德国,本来是相机品牌,但相机得有镜头,禄莱自己不生产镜头,由蔡司加工,蔡司为其设计出后来名赞天下的HFT镀膜(高保真镀膜),所以其品质更在康泰时之上,以生产双反相机为最有名,也生产单反相机。后来在新加坡建厂,因为德国本土的真空镀膜炉发生大爆炸,所以后来的HFT镀膜镜头一般都为新加坡产。
7.Voigtlander(福伦达),产地最为复杂。本来是西德名镜,因为市场策略失误,后来收归禄莱麾下,早期多为雷丁娜卡口,最近对焦距离变态地远,所以不太实用,但其成像品质一流,不在禄莱之下。禄莱在新加坡建厂后,此镜头也常常见到新加坡出产的,现在日本玛米亚与确善能多有代工或仿造。其镀膜为红字的Color(真彩镀膜),但我怀疑其实就是HFT镀膜,其产品与禄莱几乎一样,镜片组设计,机构结构与外型都不变,只是品牌不同而已,但相对于禄莱价格要低,是用家的首选。
8.Leica(莱卡,或徕卡),顶机相机,顶机镜头,西德产品,世界顶级的标志。
现代a7
9.ENNA,西德镜头,产量不多,不太了解。
10.ISCO,西德镜头,据说是施耐德分厂,不知真假,镜头产量不多,不太了解。
11.ZF、ZA,是日本确善能打上了Carl Zeiss T*标志而专门为尼康与索尼相机加工的蔡司镜头。镜片结构与镀膜工艺不差,层次也好,但比照着康泰时还是差的是味道,且价格不低,当然还是远超纯日本产的尼康佳能一类的镜头的(人人观点)。
12.斯坦海尔:一种怪异的品牌,但据说里面大量使用非环保的稀土元素加工镜片,因此出片
的味道有相当特别的味道,但此头的镜片多数都有脱膜现象,不影响正常使用。能弄到好品相的可为收藏品,应该是一种毒物。市场保有量很小。
13.肖特:很有名的西德品牌,但本人接触不多,没有发言权。
三.德头的选择
(一)初级
1.一只头的选择
我是一个穷人,除了会拍照已经一无所有。我特别喜欢德头出片的味道,我除了没有多少钱,购不起特别贵与特别多的镜头外,我还有一个偏好,就是喜欢一头走天下。我还相当看重镜头成像的质量,要物美价廉的一个镜头,怎么选择?
回答:PB口的Pentacon2.4/50MC饼干镜头。
此头有三种版本,第一种是塑料对焦环与塑料光圈环的那种。
第二种是金属光圈环与橡胶对焦环的那种,
第三种是金属光圈环与金属对焦环的那种,
我比较倾向选择下面的两个版本,用料实,做工好。
选择这个饼干头的几个理由(我指的是第二或第三个版本):
(1)用料实,潘太康镜头中用塑料的是很多的,而小小的饼干头用全金属的实在是非常实惠的,毕竟使用时不用过份担心,而且全金属的东东手感也是非常地好。
(2)价格是真便宜,原装头400元左右就弄到好成的。改口后一般也不超过700元,这可是实用镜头中少见的低价位了。
(3)出片质量相当让人满意了。此镜头是天塞结构的改进型,原天塞结构是四片三组,这个头优化成五片四组,比传统的天塞鹰眼有着更好的焦外。
(4)镜头小巧,是真正拍照用家的选择。真正的拍照以低调为上,并不以炫耀装备为目的,这小镜头用来抓拍偷拍都非常方便。
(5)对焦环设计相当合理,对焦环几乎可以转动一圈,就是不装裂像屏,不看对焦指示也能准确合焦。对焦行程越长的镜头其对焦的精度就会越高。
(6)彩还原好,德味儿非常足。
此头弱点:
(1)毕竟是天塞结构,光圈做得还不够大,能达到2.4的光圈就是不小的进步了,一般也只能达到F2.8左右。
(2)大光圈下的锐度还不是很高,放大原片看,中心的锐度非常不错,可以与任何一只牛头比高下,但四周的分辨率下降得相当厉害,当然收小二到三档光圈后就非常不错了,另外中心锐度高四周锐度低正好适合突出主体,这也得看怎么使用了。
(3)对于高光与暗部细节的捕捉还未完全尽如人意,在德系镜头系统中属于普通一路,但与日系镜头比,当然有着很强的优势(只是你别拿德头与尼康标头比锐度就行,不然德头只只得被比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
如果饼干头不能得到,我们也可以选择Carl Zeiss Jena 2.8/50,此头俗称“鹰眼”,是最为典型的天塞结构,四片三组,单膜。这款头有好多种款式,绿字版,红字版,斑马版,白银版,饰皮版等不一而足。
而天塞镜头之所以被人们称为“鹰眼”,说明其成像相当锐利,像苍鹰的眼睛一般看得非常清楚。可以这样说,天塞镜头是目前我们所接触到成像可以接受的镜头中镜片组最简单的镜头了,而且这镜头一般全是单膜的,但为什么却有着这样高的锐度呢?这也与其光学结构简单有关,镜片越少,其反光面也就相对越少,而在过去的年代中,没有多层镀膜,最终影响成像的往往并不是镜头的光学结构,却常常是镜头内部的消光与镜片对外界杂光的反射控制得不佳。而镜片少则受杂光的反射也就相对少得多,多出一片镜片来就等于多出两个反射面来,那时并没有什么T*,MC或HTF这些高级的镀膜方式,光线的透过率是大打折扣的,所以简单却最好。所以几片镜片就解决了大问题,这种天塞结构至今还应用的照相机镜头的设计中,百年天塞,百年经典,此话一点儿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