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5: Monopoly Behavior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7th Edition)
Hal R. Vari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第25章:垄断行为(含习题含习题详细详细详细解答解答解答))
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方法(第7版)
范里安 著
(加州大学伯克利)
曹乾 译
(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 )
简短说明:翻译此书的原因是教学的需要,当然也因为对现行中文翻译版教材的不满。市场中的翻译版翻译生硬错误百出。此次翻译的错误是微不足道的,但仍欢迎指出。仅供教学和学习参考。
25垄断行为
在某竞争市场上,通常有若干家企业销售同样的产品。如果任何一家企业试图提高价格,则消费者会抛弃该企业而转向它的竞争者。在垄断市场上,销售某产品的企业只有一家。当垄断企业提高价格时,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但不会减少为零。
在现实世界中,大多数行业位于竞争和垄断这两个极端之间。如果某小镇上的一家加油站提高了汽油的价格,它会失去大多数消费者,因此可以认为该企业是竞争企业。如果该小镇上的某个饭店也提高了价格,但只失去了部分消费者,则该饭店具有部分垄断力量。
如果某个企业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力量,那么它的选择比完全竞争行业中的企业要多。例如,与完全竞争企业相比,它可以使用比较复杂的定价和营销策略。或者,它可以实施差异化策略,即将自己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分开来,这样它就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市场力量(market power)。在本章我们将研究企业如何提高和利用市场力量。
25.1价格歧视
我们以前说过,垄断企业生产的产量是低效率的,因为在这个产量的基础上再额外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消费者对于这一单位产品的支付意愿高于企业的边际成本。但是垄断企业不愿意多生产,因为这样会做会降低全部产量的价格。
但是,如果垄断企业能做到按不同价格销售不同单位的产品,那么它会愿意多生产。按不同价格消费不同单位产品的做法称为价格歧视
....(price discrimination)。经济学家通常考虑以下三种类型的价格歧视:
第一级价格歧视
.......(first-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是指垄断企业按不同价格出售不
同产量,而且这些价格可能因人而异。这种价格歧视有时又称为完全价格歧视
......(perfect price discrimination)。
第二级价格歧视
.......(secon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是指,垄断企业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产量,但
是购买相同数量的每个人支付的价格是相同的。因此,价格按购买数量制定,而不是因人而异。最常见的情形是大宗购买时可以享受折扣。
第三级价格歧视
.......(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是指垄断企业的销售价格因人而异,但对于同一个人来说,每单位产品的售价是相同的。这种价格歧视最常见。例如,对老年人打折,对学生打折等等。
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价格歧视,看看它们是如何运行的。
25.2第一级价格歧视
在第一级价格歧视或完全价格歧视下,垄断企业将每单位产品都卖给支付意愿最高而且愿意购买该单位产品的消费者。
请看图25.1。这个图给出了两个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这两个人的需求曲线都是商品为离散情形下的需求曲线,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的数量只能为整数,需求曲线中的每个“台阶”表示消费者对额外一单位产品支付意愿的变化。在图中,我们还画出了垄断企业的(固定不变的)边际成本曲线。
能够实行完全价格歧视的企业,它销售每单位产品的价格都是它能索要的最高价格,也即是每个消费者的保留价格。由于每单位商品都是按照消费者对这单位商品的保留价格销售的,这个市场产生的消费者剩余为零;所有的消费者剩余都被生产者攫取。在图25.1中,黑区域表示垄断生产者获得的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这些区域代表的是消费者消费者...剩余..
,但在完全价格歧视的情形下,垄断企业能够占有这部分剩余。
图25.1:第一级价格歧视第一级价格歧视。图中画出了两个消费者对某商品的需求曲线以及生产者的固定边际成本曲线。生产者按它能索要的最高价格消费每单位产品,因此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由于生产者能得到市场中的所有剩余,它就会使得该剩余尽可能地大。换句话说,生产者的目标是最大化它的利润(生产者剩余),当然前提是消费者正好还愿意购买它的商品。这意味着垄断企业的产量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因为已无法使得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状况更好:生产者的利润不可能进一步增加,因为它已做到了利润最大化;在不减少生产者利润的前提下,消费者剩余也不可能进一步增加。
如果我们用平滑的曲线近似图25.1,我们就得到了图25.2。由图可知,实行完全价格歧视的垄断者必然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之处生产:若价格大于边际成本,这意味着若它再额外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有人会以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购买这单位产品。因此,垄断者会将这单位产品生产出来,并按照该人的保留价格卖给他,从而增加了利润。
由此可见,在完全价格歧视情形下,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之和,等于完全竞争市场情形下的这两种剩余之和,而且均已达到最大。然而,在完全价格歧视情形下,生产者最终占有了市场产生的所有剩余剩余..
。 上面我们对第一级价格歧视的解释是,垄断企业将每单位商品都按照它能索要的最高价格销售。但是我们还可以这样解释:垄断企业按照某个价格销售数量固定的产品,这个价格具有“要买就买、不买请走人”的性质。在图25.2所示的情形下,垄断者会向消费者1销
售01x 单位产品,销售的总价格(即价格与销量的乘积)等于消费者1需求曲线下方阴影区
现代a7x单位产品,销售的总价格(即价格与销量的乘积)域A的面积。垄断者向消费者2销售0
2
等于消费者2需求曲线下方阴影区域B的面积。和图25.1一样,最终每个消费者的剩余都为零,整个剩余A+B最终都被垄断生产者所占有。
图25.2:平滑需求曲线情形下的第一级价格歧视
平滑需求曲线情形下的第一级价格歧视。图中画出了两个消费者对某商品的平滑
平滑需求曲线情形下的第一级价格歧视
需求曲线,以及垄断生产者的固定不变的边际成本曲线。生产者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之处生产,并在此处实现了利润最大化,这一点和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形是一样的。
完全价格歧视是一个理想的概念,正如“完全”这个词暗示的。但它在理论上是有趣的,因为它表明,除了完全市场之外,还有一种资源分配机制能够实现帕累托有效率。现实世界中很难到符合完全价格歧视的例子。比较近似的例子有,小镇上的一个医生,他能按照病人的支付能力索要不同的价格。
例子:第一级价格歧视的实践
我们在前面说过,第一级价格歧视基本上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在现实世界中很难到对每个消费者索要不同价格的例子。比较接近的例子是讨价还价的情形,例如汽车销售或者古董销售。但是这些还不是最好的例子。
西南航空公司最近引入了一种称为“Ding”的系统,目的在于实施接近于第一级价格歧视的定价策略(一)。这个系统聪明地利用了Internet。用户在自己的计算机下载安装Ding程序后,航空公司会向该客户定期发送优惠机票价格。在你看到机票价格时会听到“Ding”的响声,该程序因此得名。根据一项分析,由Ding系统报出的价格要比同类机票价格低大概30%。
但是这样的低价能持续下去吗?也许有人会使用这个系统报出较高的机票价格。然而,(一)See Christopher Elliott, "Your Very Own Personal Air Fare," New York Times, August 9, 2005.
这似乎不可能,因为航空业竞争激烈。如果Ding 系统的机票价格爬升,那么你可以容易地回到以前的传统购票方式。
25.3第二级价格歧视
第二级价格歧视有时又叫作非线性定价.....
(nonlinear pricing ),这是由于每单位商品的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你购买的数量。这种形式的价格歧视通常应用于共用事业的定价;例如每单位电力的价格通常取决于购买的数量。在其他行业,大宗购买商品时有时能享受到折扣优惠。
我们考虑图25.2的情形。我们看到垄断者愿意向消费者1销售0
1x 单位产品,销售总价格为“A+成本”;它愿意向消费者2销售02x 单位产品,销售总价格为“B+成本”。为了得到准确的价格,垄断者必须知道知道..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也就是说,垄断者必须知道每个人的确切支付意愿。即使垄断者大体知道每种人
的支付意愿,例如,大学生对电影的支付意愿小于高收入的年青小伙,但是这两类人排队买票时,你如何区分他们?
类似地机票销售中介,可能知道商务人士比一般旅客对机票的支付意愿高,但是它通常难以判断某个人是商务人士还是普通旅客。如果不穿灰法兰绒套装(flannel suit )而是穿着百慕大短裤(Bermuda shorts )能省500美元旅行费,那么企业的职业装标准将立即改变!
第一级价格歧视存在的问题(见图25.2)是具有较高的支付意愿消费者1,可以伪装伪装..成支付意愿较低的消费者2。卖方没办法区分他们。
一种解决之道是向市场提供两种不同的价格-数量服务包(package)。一种针对高需求的消费者,另外一种针对低需求的消费者。垄断者通常能构建出不同的价格-数量服务包,诱使消费者恰好选择本来就为他们设计的服务包;用经济学的行话来说,垄断者构建出来的服务包使得消费者有自我选择....
(self select)的激励。 为了看清这种方法是如何运行的,我们用图25.3进行分析。图25.3中的需求曲线类型和图25.2相同,但现在我们把两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张图中。为简单起见,令边际成本为零。
和以前一样,垄断者愿意以价格A 供给01x 单位产品,愿意以价格A+B+C 供给02x 单位产品。这样垄断者就能占有所有的剩余,利润也尽可能地大。不幸地是,这些价格-数量组
合与自我选择不相容。高需求的消费者会发现它的最优选择是选择数量01x ,支付的价格为
A ;这样他就能得到部分消费者剩余,即图中的区域
B 面积;而如果他选择的数量为0
2x ,
他的消费者剩余将为零。显然,选择01x 的消费者状况好于选择02x 。
垄断者调整销售策略,垄断者愿意以价格A 供给01x 单位产品,但供给02x 单位产品的价
格变为A+C 。在这种情形下,高需求的消费者会发现他的最优选择是选择02x ,这样他的总消费者剩余为A+B+C 。他向垄断者支付A+C ,从而给消费者2留下的净消费者剩余为区域
B ,这和消费者1自己购买01x 单位的净消费者是一样的。这样的做法会让垄断者得到比只提
供一种价格-数量包更多的利润。
但上面的策略仍有改进的余地。垄断者还可以优化销售策略增加利润。假设垄断者对低
需求消费者不再提供价格A-数量01x 的服务包,而是以比A 稍低的价格提供比01x 稍小的数
量。这样的做法会让垄断者从消费者1身上得到的利润减少了,利润减少额为图25.3B 中的黑小三角形区域。但是注意,此时由于消费者1的服务包对消费者2的吸引力下降了,垄断者对高需求的消费者2的0
2x 数量可以索要更高的价格!总结一下垄断者此时的销售策略:
稍微减少01x 的数量,垄断者的利润减少了黑小三角形的面积,但是却可从消费者2身上赚取更多的利润(利润增加额以黑小三角形加上灰梯形区域)。
图25.3:第二级价格歧视第二级价格歧视。上图中的三个图都画出了两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假设生产者的边际成本为0。A 图表示自我选择的问题。B 图表示如果垄断者降低供给消费者1的数量,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 图表示利润最大化的解。
由上面的分析思路可知,垄断者会一直减少提供给消费者1的数量,直至他从消费者1身上损失的利润恰好等于从消费者2身上多赚的利润。如图25.3C 所示,在这一点上,由减
少01x 而引起的边际收入等于减少01x 引起的边际成本。消费者1选择m x 1,支付的价格为A ;消费者2选择0
2x ,支付的价格为A+C+D 。最终,消费者1的消费者剩余为零,消费者2的消费者剩余为区域B 的面积,这恰好等于他选择m x 1时能得到的消费者剩余。
在实践中,为了激励消费者自我选择,垄断者通常不是调整产品的数量而是调整产品的质量质量..
。图25.3中的产品数量可以看成质量,分析方法和结果是一样的。一般来说,垄断者希望降低它在低端市场提供的产品质量,目的在于保护高端市场的销量。如果没有高端市场,低端市场的消费者将得到质量较高的产品,但是最终他们的消费者剩余仍为零。如果没有低端消费者,高端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也为零,因此存在低端消费者对于高端消费者来说是有利的。这是因为,垄断者为了阻止高端消费者选择原本为低端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它必须降低对高端消费者的要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