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历程、组织特征与改革路径
现代a7作者:郑荣奕 蒋新革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30期
        摘 要 现代产业学院是促进产教融合的有效平台。纵观我国产业学院建设10年历程,其经历了起步试点、加速发展、提质培优三个阶段。基于实证研究发现,现代产业学院具有建设背景产业化、产权结构多元化、服务功能复合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等特征。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也面临建设策略模糊、治理体系滞后、育人模式僵化等问题。因此,要着力构建依链建院、院园合一;多元协同、共建共治;在园在岗、育训结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新路径。
        关键词 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发展历程;组织特征;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 G5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0-0014-06
        产业学院是以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区域产业能力为目标,整合地方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的资源,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主,兼有学生创新创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继续教育等多主体、多功能深度融合的新型办学实体[1]。产业学院是当前职业教育最有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之一,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结果。2020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的出台,标志着产业学院建设进入新阶段。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从历史的角度厘清现
代产业学院发展历程,从实践的角度探析其组织特征,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对症下药,构建现代产业学院新路径,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历程
        产业学院起源于英国教育与就业部策划的产业大学,主要目的是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向企业和个人提供开放式的远程学习方式,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个人的就业能力[2]。我国产业学院不同于英国“产业学院”。学者覃晓航在1988年就发表论文提出“创建产业学院”,这是我国最早的“产业学院”概念[3]。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主要发生在最近10年。本研究依据产业学院建设标志性事件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将产业学院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步试点阶段(2012-2017年)
        这一阶段以2012年前后广东等地区高职院校成立的“专业镇产业学院”为标志,其特点是以某一专业对接某一专业镇的产业需求,培养区域产业或行业发展需要的岗位人才。产业学院办学实践带动了国内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人们将“产业学院”看成是“校企合作、工学结
合”举办中国特高职院校的现实途径[4]。我国产业学院建设先有实践探索,后有政策支持和理论支撑。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围绕这一国家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有效推动了产业学院试点建设。如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简称《决定》),提出“企业要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强调“各地的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区等要把职业教育作为重要支撑,推进产教融合机制建设”,国家正式把经济领域的混合所有制引入职业教育,把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区作为产教融合的主阵地。2015年10月,教育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简称《计划》),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念贯穿始终,部署了发展动力、发展模式等六个方面高职创新发展内容;强调“鼓励企业和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决定》和《计划》为探索建设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产业学院提供了政策支撑。
        产业学院在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在政策支持下从自发实践向自觉探索转变。部分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办学特,探索举办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产业学院。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专业镇政府或企业合作,按照“一镇一品”的模式,建设沙溪纺织服装
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和小榄产业学院[5],构建“镇校企行”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专业、产业、职业、学业、就业紧密相连、“专业与产业”“人才与市场”无缝对接,实现学校、镇区、行业、企业多赢。
        (二)加速发展阶段(2017-2020年)
        这一阶段以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标志。该阶段的特点是打破以专业学科组建二级学院的逻辑,以专业链()衔接区域产业链(),形成满足区域产业链发展需要的人才链。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简称《意见》),要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同时强调“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建设正式写入国家文件,成为促进产教融合的国家策略。《意见》为高职院校依托优势特院系或骨干专业,寻产业学院建设的最佳契合模式,提供了目标愿景和行动指南[6]。此后,国家密集出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产教融合的系列措施。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要求“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强调行业企业的主体地位。
201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号),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进一步强调四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作用。产业学院位于产业链、教育链与创新链三链的融合处和边界重叠区[7],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的重要方式,是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
        在国家政策引领下,产业学院发展从局部试点向全国推广,产业学院数量迅速增长。以广东省为例,截至2018年已经建成独具特的产业学院超过200个,覆盖20多个产业领域[8]。同时,相关研究成果快速递增,在中国知网以“产业学院”为主题搜索显示,2017年论文发表为9篇,2020年达到92篇,是2017年的10倍。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产业学院的内涵进行界定和阐释[9]。部分院校以“四链衔接”推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以链建院、以链成院”的模式开展产业学院建设。比如,2018年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依托广州市教育局与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合作共建的动漫产业学院,打造涵盖动漫设计(产业链上游)、动漫产品及影视产品制作(产业链中游)、动漫游戏产品的展览与营销(产业链下游)的人才培养链条[10],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有效破解广州开发区动漫产业发展的人才供给
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矛盾。
        (三)提质培优阶段(2020年至今)
        这一阶段以2020年颁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简称《建设指南》)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简称《行动计划》)为标志,产业学院建设进入国家级示范项目推动的新阶段,即“提质培优”新阶段。产业学院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由“数量”向“质量”转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围绕区域产业生态圈,打造人才生态系统。《建设指南》是教育部针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出台的第一部规范性文件,要求在特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旨在引导高校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为应用型高校建设[11]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建设指南》所指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对象是应用型高校,但对高职院校也具有很强的参照指引作用。《行动计划》提出“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强调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
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12],指出“研制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遴选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推动试点城市建设开放型、共享型、智慧型实训基地”,可以看出,国家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更注重以项目的形式整体推进。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对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健全多元办学格局,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13]。特别强调“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并对新时期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出了新的指向,鼓励职业院校“走出校园”,进驻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学院。国家系列重大文件政策出台,标志着职业教育和产业学院建设迈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的新阶段。
        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下,在“双高计划”等重大项目的引导下,现代产业学院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部分高职院校对接区域战略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產业,对标《建设指南》和《行动计划》,结合“双高计划”项目,探索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改革路径,建设模式更加灵活,产权结构更加多元,服务功能更加丰富。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紧跟深圳产业前沿、技术前沿,与行业领军企业紧密合作,2018年以来建设ARM智能硬件学院、华为信息
与网络技术学院、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等11个特产业学院。专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强强联合,共建特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开展党建活动、建设高水平专业、开发课程标准、打造师资团队、设立研发中心、开发高端认证证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学校力推以企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将领军企业认证证书等用人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等融入课程内容[14]。又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校企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推进“一一院一联盟”产业学院建设,推动产教共享资源、共建师资、共育人才。学校主动对接广东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依托二级学院与优势专业,先后成立化妆品学院、雷诺钟表学院、SGS测试学院、白天鹅学院等10个产业学院,促进跨界深度融合,增强办学活力,逐步改造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供应的整个链条[15]。
        二、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特征
        产业学院建设是广东高等教育推进特发展的有效探索。“十三五”期间,广东高校瞄准广东省战略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建设了一大批独具特的产业学院。2018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粤教高函[201
8]102号)。同年,全面启动产业学院省级项目立项工作,2019年、2020年分两批遴选26个示范性产业学院,广东省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东莞理工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均围绕产业学院建设打造教学成果,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2017年,广东召开全国高校首次产业学院建设现场会;2018年,教育部在东莞召开第一次产业学院建设工作会议;2019年,教育部在广东省举办全国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现场会,产业学院建设“广东经验”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