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域的稳定性及内在压力对新能源汽车发展作用研究
()社会一技术域的稳定性
目前我国以传统汽车为主导的现行汽车域,虽面临着场景的外在压力,但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域的稳定性是其所包含的三个维度的共同作用。规则通过约束主体的预期和行为,导致技术轨迹和路径依赖的出现;行为主体通过嵌入一种相互依存的社会网络,共同促使了域的稳定性;社会一技术布局,特别是布局中已建立的实体性要素,如基础设施、机器设备等沉没投资往往难以改变,同时布局内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加强了域的稳定性。域的稳定意味着转型的障碍,鉴于此,将三个维度结合起来分析具有必要性。
本文将结合域内的主要行为主体,从规则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现行汽车域的稳定性以及向新能源汽车转型面临的主要障碍,特别是障碍之间内在的反馈机制。
1生产体系
供给约束对创新产品的扩散影响日益受到重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市场供给障碍。我国现行汽车域的生产体系中,内燃机汽车的大规模生产仍是其核心能力,新能
源汽车生产十分有限,各大汽车厂商对于在生产体系中引进新能源汽车显得格外谨慎。201 1年我国汽车产量达184189汽车消费万辆,其中BEVs5655辆、混合动力汽车(HEVs)2713辆。究其原因,则是多种因素和规则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有限的市场需求;不完善的配套设施;政策法规障碍;较低的技术水平;生产体系内在惰性;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和资金限制。其中前四种因素在本文后续会有详细介绍,此处重点介绍其他几种因素。
(1)生产体系内在惰性
我国现行汽车域的生产体系中,无论是技术水平、机器设备抑或是组织结构都与传统汽车的生产相适应,机器厂房、劳动力技能等方面的沉没投资使得国内主要汽车厂商在无法确定(工程科技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消费者偏好,或没有政策强制的情况下,大规模引进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相对较小。另外我国汽车行业正面临大整合之际,传统汽车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加强研发、提高核心制造能力是目前各大厂商的首要之义。企业对自身生产和主要利润来源的定位属于规范规则,受既有规则的引导,各大厂商仍将其主要利润来源定位于传统汽车,而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投入较少。这种情况下,通常在位的中小厂商或新进入者基于对未来市场的利益博会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
这些企业往往面临生产能力和资金不足困境,缺乏足够的研发能力,从而难以大规模地为市场提供高质量产品。
(2)利益博弈
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始终有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汽车厂商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利益博弈体现了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和感知,属于规范规则。由于各地财力的差异、汽车工业基础的不同使得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区域分割,资源未能实现优化配置,阻碍了新能源汽车在全国范围内的生产和推广。同时由于监管缺失等问题,使得中央财政补贴真正落实到初衷的很少,很多行为主体把争取新能源领域的财政补贴作为其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从而导致真正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生产和发展的主体较少,甚至出现一些投机现象。
(3)资金限制
新能源汽车目前仍处于创新的初级阶段,还需要较长的市场培育期,生产企业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技术改进和传统设备改造。另外由于技术水平、规模经济、兼容性等原因
使得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远高于传统汽车。因此在真正实现产业化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能源汽车将面临着持续、大量的资金投人,并且这种投入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得回报,从而使得国内汽车厂商面临不同程度的资金不足问题。
2.市场和消费者习惯
在我国现行汽车域内,消费者在汽车的购买和使用方面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反映(工程科技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了消费者偏好及习惯,属于认知规则。这些既定的认知规则对消费者行为起引导作用,影响其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决策。具体来讲:(1)价格是影响我国大多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轿车市场是中低档车占优势,大部分车型的需求价格弹性为负,轿车市场价格的迅速下降是近年来我国汽车需求量大幅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能源汽车在创新初期,价格远高于同档次的传统汽车,从而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偏好。(2)根据创新扩散理论,在扩散初期只有小部分创新者会购买,大部分消费者对创新持观望态度;同时在扩散初期新产品往往不能向市场有效地证明其价值,因此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风险会影响其购买意愿。受技术水平、配套设施以及宣传教育的限制,大部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售后服务便利性
和维修服务成本均表示担忧,这些消费者会由于怀疑和不确定而放弃购买新能源汽车。(3)在传统汽车模式下,消费者出行具有很强的便利性,而目前新能源汽车(特别是BEVs)出行便利性较差,严重影响了汽车的便捷、快速、节约时间的性能,从而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4)从消费者技术偏好看,传统汽车模式下,消费者通过支付时间和货币成本,已对其性能、日常维护保养等较为熟悉,这属于消费者的沉没投资。消费者会由于对新能源汽车性能的不熟悉而增加转换的隐性成本,这将影响其购买决策。
3.能源供给基础设施
要素的互补性往往是复杂技术体系具有内在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汽车和能源供给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补性意味着能源供给设施网络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消费者从汽车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在我国现行汽车域内,传统汽车配套设施凭借其完善的网络使消费者从传统汽车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得以提高,而新能源汽车却因配套设施网络不完善影响到消费者的效用满足。
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不完善的直接原因在于所谓的“鸡一鸡蛋难题”,即消费者在能源供给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不愿购买新能源汽车,汽车制造商在没有完善的配套网络支持下,不愿意大规模生产新能源汽车,而能源供应商在没有大量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不愿意大
规模投资基础设施。此外,标准的缺失也阻碍了配套设施的发展。在现行汽车域中,传统汽车配套设施相关的标准已经建立并相当完善。这些标准属于正式规则,引导和约束着石油企业和整车厂商的行为,使之互为一致。而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相关标准的缺失使得能源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商的行为缺乏正式规则的引导与协调,从而减缓了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速度。
4.政策法规
我国现行汽车域内的政策法规主要是围绕传统汽车展开,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虽然(工程科技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已经起步,但目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政策法规缺失、激励机制不完善和政策信号不明确等。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既需要对现有的一些政策法规进行修改,如道路交通安全法、汽车报废标准、汽车产品质量鉴定等;同时还需要制定一系列新的政策法规,这些新的政策标准甚至还涉及其他社会一技术域,如能源域内的能源生产与传输标准、住房建设域内的小区建设标准等。目前我国相关政策法规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现行汽车域内已有的认知规则约束了行为主体的搜寻路径,未能充分认识到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差异。
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目前我国直接惠及消费者的激励政策较少,尚未建立起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环节的激励体系,激励方式也缺乏多样化。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反映了政府对其政策措施有效性的预期,属于认知规则。
本文所述的政策信号不明确,并不强调某一具体技术路径的确定,而是强调政府在创新发展初期应设置清晰的长期愿景,并向社会有效地传达这一愿景,从而消除行为主体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不确定性,动员和激励各行为主体切实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
5.技术水平
社会一技术转型理论起源于技术变革研究,强调技术的创新对于转型实现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电池、电控、氢的制备、储运和加注等核心技术缺失;部分关键零部件仍严重依赖进口;新能源汽车大多仍停留在研发阶段,尚未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距离大规模商业化的实现尚有一段距离。较低的技术水平一方面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和生产规模;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产品的价格以及产品的质量,导致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感知风险加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现行汽车域中,既定的认知规则约束了相关行为主体的搜寻路径,导致搜寻惯例的出现,影响技术创新的发展。
6.文化和符号意义
小汽车真正走人中国家庭的时间与欧美国家百年历史相比仍然较短,在我国现行汽车域内,汽车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奢侈品,代表了使用者的收入和身份地位。汽车由于其快速、便利性(工程科技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以及由此带来的自由感和舒适感使其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标签。我国消费者对汽车所赋予的最主要的三个符号意义分别为:方便、舒适和自由;较高层次的符号型需求(如环保需求)比例较小。而新能源汽车更强调较高层次的环保意义,特别是在创新初期,难以充分满足消费者对方便、舒适和自由的需求,这将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感知。
7.保险
我国现行汽车域内的车险体系主要是围绕传统汽车建立的,因而不能完全匹配新能源汽车的风险状况。但截至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专项保险仍未出台,主要原因在于:(1)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责任的认定主要是针对传统汽车,使得保险公司无法依据相关准则统一损失类型、损失配件价格等内容;(2)新能源汽车数量有限,投保标的不足,很难满足大数法则的要求;(3)新能源汽车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损失数据样本量较少,从而影响保险公司费率厘
定的准确性;(4)充换电模式之争导致新能源汽车三包责任尚未界定。
除上述因素外,教育和宣传不到位、缺乏高科技人才等也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
()社会一技术域的内在压力
社会一技术域内各要素有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因此当面对场景压力时,不同要素的发展方向可能会出现差异,通常这些差异会因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得以协调,但某些情况下却会导致域内主体行为的不一致,产生内在压力。目前我国以传统汽车为主导的汽车域虽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域内已经开始出现裂缝和压力,原因在于:(1)场景的变化;(2)现有技术难以有效应对场景变化,从而促使主体探索新的技术发展方向;(3)主体之间的战略博弈。
具体而言,现行汽车域内出现的一个主要裂缝体现在新能源汽车已进入现有生产体系。传统(工程科技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汽车主流市场之外的整车企业纷纷采取先行战略,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主流汽车厂商虽未大规模建立新能源汽车生产体系,但也都相继涉足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十二五”期间,汽车厂商电动汽
车研发投入将达到460亿元。另一个裂缝体现在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逐步发展。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建立314座充换电站、16万个充电桩;加氢站的建设也在逐步推进。此外,能源、环境等场景的压力使得一些限制性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如严格的排放标准、禁止高污染汽车进入市区等。政府的政策制定不再完全围绕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已经起步,这些压力和裂缝将为创新的发展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