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供稿时间:2011-09-20
一、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
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1.73亿元,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06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233.77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55.90亿元,增长13%。人均GDP1.9万元,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城乡市场繁荣,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7亿元、增长19.2%;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62.6%和82.1%。财政运行良好,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7亿元,增长11.9%。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8893元,实际增长11.6%。
(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6.5亿元,增长25.6%。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2.9亿元,为年度计划
的122.9%。韶关电网建设与改造、坪石发电B厂三期、韶关碧桂园、风度国际大酒店等项目超额完成全年投资计划。乐昌峡水利枢纽成功截流,湾头水利枢纽完成主体土建工程。乳源赛普超硬材料等8个重点预备项目开工建设。韶关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全年争取中央和省扩大内需项目专项资金19.6亿元。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如期推进。武广高速铁路韶关段、韶关站场建成运营,区位交通优势进一步提升。
(三)农业农村稳步发展,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克服去年秋季严重干旱影响,农林牧渔业普遍增产增收。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6.6%,增幅创多年来新高。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5.2%,粮食大面积丰收,总产量增长6.6%。粤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1.1%,带动15.3万农户,户均增收3968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56个,新增115个。农业招商引资势头上升,引进项目22宗,总投资11.9亿元。获无公害农产品、绿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单位)累计达74家,新增38家。全市落实各类农业补贴1.8亿元。建成农家书屋83家、农民健身工程586个。推进乡村“清洁美”和“万村绿”工程,开展村庄规划整治,农村面貌不断改观。
(四)“双转移”步伐加快,掀起“两个高潮”初见成效
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新突破。举办大型推介招商活动和参加国际国内经贸活动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莞韶产业园签订合同项目数增长5倍,投资总额增长6倍,实际到位资金增长76.2%。深圳比亚迪公司在韶关市兴建的试车场和汽车零部件项目开工建设。全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亿元,增长54.1%;建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户。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2.8万人,转移就业9.3万人,分别增长55.0%和40.6%。外经贸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实际吸收外资1.9亿美元,增长4.0%。外贸出口5.8亿美元,比上年略有增长。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企业“走出去”均取得新突破,本市企业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合资经营汽车铝箔,凡口铅锌矿收购澳大利亚PEM公司50.1%股权。
(五)城市建设取得新成绩,生态文明建设有新进展
成功举办首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完成丹霞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年度工作任务。全国爱卫会命名韶关市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通过专家组实地考查,中国有金属工业协会授予韶关市“中国锌都”称号,获得“2008— 2009年度中国最具人气的旅游城市”、“2009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十佳城市”等荣誉。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化学
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2.9万吨和6万吨以下,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全面抓好污水处理厂建设,10个县(市、区)均已具有污水处理能力。自然生态保护彰显新进展。2009年完成造林作业面积57.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灾后的64.6%恢复到66.8%。
(六)改善民生力度加大,和谐韶关稳步推进
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增长2.4%,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2万人、增长2.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79.2%,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基金征集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人数增长15.2%。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市有11.1万人享受低保待遇,支出低保资金1.1亿元。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人均生产总值与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4%,全社会R&D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6%,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外贸出口增长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一)抢抓机遇扩大投资,全力夯实科学发展基础
抢抓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机遇,创新项目工作方式和机制,加强项目策划、实施和储备,着力扩大投资规模,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400亿元。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沟通,重点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对接项目和省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的项目,争取更多的政府投资项目和中央预算及省配套资金。完成好重点项目投资195亿元任务,确保乐昌峡、湾头水利枢纽和西气东输二线韶关段等在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继续推进韶关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韶关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开工建设,华电热电冷联供、广东国华太阳能光伏发电等能源项目加快推进。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着力扩大民间投资和外来投资规模。
(二)坚持“工业强市”之路,全力加快新兴制造业基地建设
加大帮扶企业力度,推动工业稳步较快回升。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帮扶,促进增产增效
、加快发展。加大力度培育发展有潜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狠抓工业项目建设,着力培育新增长点。重点推进韶钢节能减排、丹霞冶炼厂技改扩建、韶关比亚迪汽车试车场及零部件、华彩(翁源)化工涂料城、新丰中华制漆、乳源赛普超硬材料、东阳光生物制药、韶铸技改、大宝山铜硫采选、粤北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等项目建设。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聚集发展。加快有金属材料、液压油缸和铝箔等特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省市共建(韶关)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强化机械装备整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做强制药、电力、烟草产业,加快精细化工、电子与新型材料、稀有金属、固体废物处理等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三)继续掀起“两个高潮”,不断提升“双转移”工作质量
继续掀起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加快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加快莞韶产业转移园打造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园步伐,有效推进各县(市、区)特园区开发建设。继续掀起招商引资高潮,全力以赴抓项目引进。大力实施《韶关市2009―2010年重点产业招商工作方案》,抓好钢铁及有金属、机械装备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医药、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物流、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招商。加强人力资源培训配置,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发挥
深圳比亚迪有限公司市人力资源市场作用,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势资源,打响职教品牌,加快省市共建粤北现代技工职业教育基地步伐,努力把韶关建成全省最具特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全国一流的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
(四)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实现“三农”工作新突破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农业。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扩大特种植业规模,提高畜牧水产品质量;突出发展经济林,提高林业产出,培育发展生态林业。抓好100万亩优质蔬菜、100万亩优质稻、300万头生猪和1亿只家禽、100万亩特精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落实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推进有机农产品规划建设。落实粮食工作政府负责制。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与现代林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良种油茶、珍贵乡土树种、竹子和林产品精深加工等特林业产业。
(五)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现代服务业持续繁荣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抓好丹霞山申遗工作,加快“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等重点景区开发
建设,推进丹霞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全国文明景区,建设环丹霞山旅游度假带,科学开发南岭森林公园。强化城市旅游功能,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打响韶关生态休闲旅游品牌。推进物流现代化。抢抓韶赣高速公路建成带来的机遇,逐步把韶关建设成沟通泛珠三角的南北物流走廊。加强物流平台建设,推进韶关物流业对接广州和赣南、湘南。加快曲江、浈江、仁化等重点综合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支持优势物流企业发展壮大。扩大居民消费。大力贯彻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活动,继续开展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工作。推动换代消费,开展信用消费,抓好节庆消费,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六)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改善民生力度
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面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推进创建教育强市工作。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加强城镇薄弱学校改造,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投入,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众文化繁荣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城乡基层医
疗服务体系、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继续完善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投资促进就业增长机制。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万人。加快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社保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切实保障困难体基本生活。
发布评论